張 宇 張 坤

進入新世紀以來,一種涵蓋體驗經濟和轉型經濟的大審美經濟正悄然崛起。
有關市場調查表明,人們進行消費,不僅僅是“買東西”,更希望得到一種美的體驗。例如,人們外出吃飯,并非只是為了逃避做飯,也是為了能在愉悅的環境中吃出一種享受。又如走進商場,多數人已從單純的“物質購買”上升為“體驗購買”或“個性購買”。在整個經濟活動中,個性化、審美化的消費比重愈來愈大,人們逐漸以美學的觀點,自覺地把審美的價值附加在使用價值之上。那種認為制造東西與出售商品才是商業活動的全部意義,而提供“審美”是多余之舉的觀念已經過時。
早在1970年,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曾在其《未來的沖擊》一書中提出,現代經濟繼服務業繁榮之后,正在向體驗經濟邁進。他饒有風趣地說“我們正從‘腸子前進到‘精神經濟,因為要填滿的腸子只有這么多?!彼慕Y論是,體驗經濟將成為新經濟的“主柱。”
可以說,不少消費者現在再也不愿意單向度地購買那種千篇一律、缺乏情調與風格的產品,相應地有遠見的產品公司將按照與消費者互動的經濟理念,努力推出符合顧客個性口味的產品。今后,越來越多的服裝和家用品將會是定做的,購物將變得不再是一種乏味無奈的苦差事,而更像是一次奇妙而快樂的經歷。
概括而言,大審美經濟與以往一切經濟形態不同,是一種多元主體互動、互益、互生的關系,即企業和客戶之間呈現為一種互選擇、互體驗、互增值、互審美、共優存的關系,企業與企業之間呈現為一種競爭、協同、重組、贏利、共存的良性關系。相應地,大審美經濟的價值鏈的創造與運行,將以基于實用的大審美價值鏈為主動力和推動力。
(肖 莉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