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 瑋
阻斷肝動脈向癌腫內供血,即切斷癌組織的營養來源,癌細胞被“餓死”;同時注入化療藥物,將癌細胞“殺死”。這就是介入治療肝癌的基本原理。
肝癌被稱為“癌中之王”,病死率極高。早期大多無典型臨床表現,一旦出現肝區疼痛等癥狀,已是中晚期了。
肝癌的治療首選方法是手術切除。如能早期及時手術,可提高存活率和患者生活質量。不幸的是,很多肝癌患者發現時,已是中晚期,因腫瘤巨大、伴肝硬化、肝功能差、肝內轉移或多中心腫瘤存在等,而不能行手術治療。這時,有一種新方法——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屬于介入治療范疇),它能給肝癌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餓死、殺死癌細胞←
作為正常肝臟的血供,70%~80%來自門靜脈,20%~30%來自肝動脈。肝臟氧的供應,肝動脈和門靜脈各提供50%。有人認為,肝臟的氧供主要由門靜脈供應,肝動脈只有在門靜脈對氧的提供不足時作為后備之用。可見,肝臟的氧供減少50%,仍可維持正常功能。
而肝癌組織的血供90%以上或絕大部分來自肝動脈,門靜脈僅在腫瘤周邊部位及包膜等處參與少量供血。
因此,通過股動脈穿刺,引入直徑2毫米的細導管,在x光透視引導下,插入肝動脈的肝癌供血血管,經此導管注人栓塞劑,將癌組織內的小血管全部栓塞,切斷其血液供應,使癌細胞“餓死”,而正常肝組織能夠耐受;在阻斷癌組織血液供應的同時,注入抗癌藥,可以將癌細胞“殺死”。這種用藥方法,用藥劑量可以大于全身化療數倍,而全身的副反應則很低。
→適應癥和禁忌癥←
適應癥主要有:
● 各期原發性肝癌,以早治療效果最好。隨影象醫學的發展、導管技術和導引穿刺技術的進步,小肝癌已成為介入治療的重要對象,其效果可與手術媲美。
● 轉移性肝癌;
● 肝癌術后復發不宜再手術者;
● 肝癌主灶切除,肝內仍有轉移灶者;
● 肝癌破裂出血的治療,既可起到止血作用,又可對腫瘤進行治療。
因療效差、并發癥發生率高或預后極差等多種因素,下列情況不宜采用介入治療:
● 嚴重肝細胞性黃疸;
● 大量腹水,尤其是伴少尿的患者;
● 肝硬化明顯,肝功能嚴重受損的患者;
● 腫瘤病變已超過整個肝臟的4/5以上;
● 全身廣泛轉移,終末期患者;
● 嚴重心血管、肺部疾患及嚴重腎功能不全者;
● 明顯凝血機制障礙有出血傾向者;對碘過敏者。
→臨床療效←
20多年臨床應用證明,介入治療方法可以使肝癌得到明顯控制。
最近,日本學者對20年來肝癌介入治療效果總結顯示:經肝動脈化療栓塞術治療早期肝癌的生存期,與外科手術治療的相仿;而外科不能手術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經介入治療后,絕大部分患者癥狀得到緩解,生命得到延長。
另國內報道312例,經肝動脈化療栓塞術治療,1、2、3、5、7年生存率分別為61.5%、41.9 %、30.9%、20.2%、14.7%。
◆◆◆◆◆◆◆◆◆◆◆◆◆◆專家簡介◆◆◆◆◆◆◆◆◆◆◆◆◆◆
● 牟瑋 1984年畢業于第三軍醫大學醫學系,醫學影像學博士。現任第三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放射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副教授。主要從事介入放射學臨床和科研工作。對腫瘤、血管性疾病、椎間盤突出等的介入治療,有較深造詣。現為重慶市介入放射學組委員,重慶市和沙坪壩區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成員。曾獲醫療成果獎多項,發表有關介入放射學的論文20余篇,主編和參編專著多部。咨詢電話:023-68754426(介入治療室),023- 68765923(介入病房)門診時間:周一至周五全天,門診地點: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放射科三樓介入治療室。
● 西南醫院放射科介入診療工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屬全國最早開展介入診療的單位之一。十幾年來,該科共完成各類介入診療達10000例次。在肝癌、肝臟海綿樣血管瘤、布-加氏綜合征、動靜脈畸形、四肢頜面部海綿樣血管瘤、外周血管狹窄或閉塞性疾病、腰椎間盤突出的介入治療、螺旋CT引導下腫瘤內碘125粒子植入內照射治療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水平居國內先進行列。開設有介入專科門診和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