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論壇上除了中國人民銀行周小川行長、中國銀監會唐雙寧副主席、中國工商銀行姜建清行長、中國建設銀行常振明行長圍繞匯率制度改革、分類監管以及商業銀行改革等問題作了主題發言外,其他來自金融管理部門、理論界以及金融實業界的專家的觀點也值得業內人士予以關注。
關于宏觀經濟形勢
本刊編委會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認為從各項經濟指標看,2005年基本上不可能出現經濟緊縮:經濟投資過熱的趨勢已經進一步減緩,房地產、電解鋁等投資都有所下降,而另一方面,煤、電、油、運、農業等投資有大幅度的上升,因此從全年看,基本上不可能出現經濟緊縮。但必須重視“松貨幣、緊信貸”問題。他認為,之所以現在沒有出現大問題主要歸功于FDI和企業利潤再投資。
中國銀監會北京銀監局局長賴小民通過分析北京市的情況也看到了“松貨幣、緊信貸”的問題。但是他認為應當堅持宏觀調控,不要輕易地發放貸款,開閘門或者放水,這是當前經濟形勢對銀行提出的要求。第一,宏觀調控價值取向就是希望貸款規模得到控制,宏觀調控的基礎還很薄弱,某些因素還會反彈;第二,改革處在關口,整個戰略處于轉軌的重大時期,商業銀行從經營者角度也不能漫無邊際的貸款;第三,從審慎的角度,商業銀行在建設優質銀行的過程中,對貸款的管理也應更加謹慎;第四,降低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仍然是商業銀行增強資產質量的重中之重。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董事總經理貝多廣對當前控制投資的措施提出了質疑。一方面他認為在宏觀調控的現階段凍結投資是合情合理的,但同時認為這只是治標的措施,因為當儲蓄大于投資的時候,繼續控制投資,會導致儲蓄與投資的差額越來越大、宏觀失衡現象越來越嚴重的問題。因此,解決失衡的首要辦法就是采取積極的消費政策。對于積極的消費政策,中央政府一定要站在宏觀戰略的高度認識它的意義,真正認識到宏觀調控的核心是消費,把本國消費需求帶動起來了,治本的方案就有了,經濟也將步入由消費帶動投資的良性循環。
宏觀環境對銀行業的挑戰
興業銀行行長李仁杰從商業銀行的四個經營環境因素,即宏觀經濟呈現出周期性發展的趨勢、融資增長以及融資需求變化的趨勢、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不斷加快的趨勢、國際金融和銀行監管的國際化趨勢出發提出了商業銀行的轉型問題。商業銀行必須對其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按照發展變化的趨勢,未雨綢繆,主動求變,甚至脫胎換骨地進行變革來推動經營的轉型,以更好的適應、利用環境變化的趨勢,趨利避害,實現長期、可持續的發展。以業務變革為中心,通過公司治理組織架構和業務流程、風險管理、績效管理的轉型,建立、健全良好的變革機制,并且通過人才隊伍和IT的轉型,形成變化的人才支撐;通過文化的轉型促成變革的理念環境和文化環境,最終實現整個銀行全面、協調、持續、健康的發展。
中國民生銀行副行長洪崎介紹了宏觀調控下中國民生銀行所做的對策以及轉型過程中的困惑。他認為宏觀經濟調控實際上是一個常態,對于商業銀行來說,重要的是如何來判斷經濟周期是處在上升期還是下降期,以及如何來加強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這種能力正是商業銀行的深層競爭能力。宏觀調控對于銀行的風險主要在于利率風險與客戶結構風險。
在談到宏觀調控給中國銀行業帶來的挑戰時,中國銀監會政策法規部副主任王科進認為最大的挑戰還是信用風險,信用風險仍然是銀行業面臨的非常重要的挑戰和巨大的風險,尤其在我們國家目前的國情下,信用風險變得更為重大。
面對宏觀調控,許多演講者都提到了業務結構的轉型問題。宏觀調控對于公司業務占比與收入主要依賴貸款的銀行帶來了較大的挑戰。與公司業務相比零售銀行業務和中間業務受宏觀調控的影響并不大。因此,中小企業、個人金融業務包括資產管理在內的收費性業務都將成為商業銀行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夏斌認為,面對新的宏觀經濟形勢,商業銀行應當轉型。第一,趕緊瞄準中小企業貸款市場,第二,發展消費者信貸;第三,加強資產管理;第四,拓寬其他收費業務,在法規允許情況下,對部分業務可以征收費用。
正因為如此,定位于“服務小客戶、服務農民”的天津農村合作銀行的副行長王快雪的演講引起了與會者的興趣和共鳴。該行的前身天津農村信用聯社由2001年虧損4.8億元到2004年盈利4.8億元的神奇經歷不僅使之成為全國首家掛牌省級農村合作銀行,而且更讓人們看到了其瞄準小客戶的差異化戰略的正確性。王快雪從天津農村合作銀行的發展中深切體會到,小銀行有三個特點:(1)小銀行大舞臺;(2)小定位大戰略;(3)小優勢大盈利。
行長們也談到了銀行轉型過程中的一些共同問題。洪崎說,雖然在轉型中強調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但在業務結構上,服務體系上以及內部管理上,還遠不是這樣,實際操作中還是以銀行管理自身需求為中心,以年度經營計劃完成為目標的模式。中國民生銀行早在1997年就提出以市場為先導,以客戶為中心的模式,但做起來仍覺得很難。以客戶為中心并不只是要求銀行柜臺上要有一張笑臉,語言要親切,而是銀行能不能滿足客戶多方面的需求,有沒有創新能力,有沒有膽量去闖一闖中小企業這個風險比較高的區域。在各種實行轉型的系統上線的過程中,發現了存在著的各種阻力。轉型有兩種方式,要么慢慢來,要么上下齊動,快速轉型。而王快雪則提到了信貸資金資本化、客戶經理行為短期化、內部人控制問題以及對中小客戶的信用評級的問題。
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大力開展金融創新是迎接挑戰、實現變革的重要一環。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時文朝提到了金融產品創新中的幾個關鍵問題,即需要金融產品規劃,需要有一個好的制度環境,需要發揮創新主體的創新動力,需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特別是關于創新主體的創新動力不足問題,對于商業銀行很有啟發意義。他認為,創新可以說是理性規避的行為取向,商業機構出于利益最大化的沖動,才有創新的動力。但我們現在的情況完全不一樣,現在是管理部門動力很強,具體的商業機構反而動力不足。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當前形成“松貨幣、緊信貸”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監管部門的資本約束。因此,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自然成為討論的熱點內容之一。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國際部副主任羅平在介紹新資本協議的特點后,特別介紹了當前各國對新資本協議的態度。巴塞爾委員會考慮到各國國情的不同,在實施新資本協議所采用的戰略實際上也有所不同,比如英國、韓國、香港這些地區,他們就允許商業銀行實施新資本協議所規定的所有各種方法。針對新資本協議對我國銀行業提出的挑戰,銀監會首先要求中國的銀行業達到銀監會所頒布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要求,力爭在過渡期結束之時,也就是2007年1月時,我國絕大多數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都能夠達到8%的要
求。在實施新資本協議過程中,銀監會將實施雙軌制,就是對中國一些大銀行,具體來講就是在國外有分支機構的銀行,銀監會要對它們采用新資本協議進行監管,允許中小銀行和其他的商業銀行繼續沿用現行的資本制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中國銀行業解決資本金問題需要持續創新,僅靠壓縮信貸會給中國經濟帶來災難。巴曙松在演講中認為,中國資本創新動力不足,資本金約束會越來越強化。對此,他認為中國銀行業解決資本金問題需要持續創新,如依靠資產證券化、依靠政策補充、讓外資進入以及發行次級債等。
王科進認為,銀行監管的目標是要保持整個銀行體系穩健運行,同時要保持銀行的競爭能力,而不是要把銀行管死。因此監管部門的目標并不是簡單地限制銀行的風險,而是幫助、監督銀行管理好風險。銀行必須要承擔風險,也應該承擔風險,也有能力、有意愿承擔風險。監管部門的作用在于看銀行有沒有能力把風險管理得好,把風險控制在收益和消化范圍內,取得風險與收益的平衡。
作為銀行風險管理部門的負責人,中國工商銀行信貸管理部的總經理魏國雄、中國銀行風險管理部總經理陳四清以及中國建設銀行風險管理部資深風險經理趙志宏則更關注風險管理的制度與技術。
魏國雄將重點放在行業信貸風險管理上。他認為,銀行信貸風險管理要有行業分析的方法,行業信貸風險分析是對整個社會負責。魏國雄認為,宏觀調控有兩種,一是總量調控,一是結構調控,即對某一些行業進行宏觀調控。我們在判斷一個項目,或者一個企業融資的時候,首先作為風險管理人員,要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做出一個判斷,對未來也要有一種準確的判斷,這個要求是很高的。比如一年期的短期貸款,銀行風險管理人員應該對未來至少三年的情況有個準確的判斷。如果三年不會出什么大問題,一年短期貸款就可以放。如果是更長期的貸款,10年、20年,做出判斷的難度就更大,需要判斷未來這個企業10年、20年的經營走勢。行業信貸風險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單純從企業的財務報表出發很難形成最優抉擇,因為有些企業財務指標很好,但放到宏觀環境下,放在行業里面來看,它可能就存在很大風險。
而趙志宏關于對民營企業如何進行評估的問題很有見地。他認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都很重要。譬如對它業績的真實性、成長性需要靠現場的調查了解,還要參考納稅記錄、出口商檢記錄進行輔助判斷。很顯然在這個領域,需要市場分析和風險判斷,而不是簡單的財務分析。企業財務問題和違約也并非線性關系,而是非線性關系。對小型民營企業這類客戶,貸款要注意它的特點。首先現場調查很重要,定性因素權重不應太小,當然還有定性分析需要定量化;第二是更加關注抵押品;第三信貸策略應是循序漸進式的,貸款金額不斷由小到大,期限由短到長,銀行和客戶相互了解需要一個過程;第四,貸后管理的頻率要密。所以,在當前的市場形勢下第一個要關注的問題是對市場進一步細分,并以風險特征作為劃分客戶群體的依據。
對于中小企業的風險控制,中科智集團董事會主席。總裁張鍇雍認為,應發揮擔保業和銀行業之間的互補、共生、合作、雙贏的關系。擔保業在某種意義上,成為銀行風險外包,是控制風險的工具和手段。
中國銀行風險管理部主管章彰代表陳四清先生作了“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建立風險管理長效機制”的主題演講。陳四清認為,商業銀行的長效機制是著眼于銀行資本、規模、速度、風險、效益、持續動態的平衡,具有內在自我完善的功能,在銀行持續經營中能夠長期發揮作用的風險管理運行機制。風險管理長效機制要解決風險管理誰來管、管什么、怎么管等三個問題,它涵蓋風險管理的偏好、戰略、組織架構、決策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