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龍
摘要:價值取向不僅是人的能力發展在理性層面上的方向性要求,更是人的能力發展在實踐層面上選擇目標的具體行為。人的能力的價值取向是一個多層次的復雜系統,既由人們利益需要的多樣性與實踐行為的復雜性所決定,又受事物展開的過程性所制約。
關鍵詞:能力;價值;個體價值取向;社會價值導向
中圖分類號:B0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05)07—0004—03
一般來說,能力是指人的內在素質的外化力量。這里的內在素質,指人本身所固有和潛藏著的各種素質的綜合,它們經過訓導和激發,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釋放出來。這里的外化力量,指內在素質的外在表現,即人本身釋放出來的、可以被人們感知與認識的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力量。內在素質與外化力量的有機統一,構成了能力的特殊矛盾,也揭示了能力的根本性質。通俗地說,能力是以人本身的內在素質為基礎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實際本領,是任何個人、團體、國家乃至社會存在與發展的現實力量。因此,無論是個體能力還是群體能力,其正確發揮對塑造自我和發展社會,都有重要作用。能力的正確發揮,需要認真把握其內在規定性,同時,也要把握其科學的價值取向,否則,能力的發揮就可能偏離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正確軌道。
價值取向不僅是人的能力發展在理性層面上的方向性要求,更是人的能力發展在實踐層面上選擇目標的具體行為。誠然,價值取向與價值選擇是兩個有區別的概念,但它們又存在著十分密切的聯系。任何價值都存在一定的方向,方向是價值的重要特點,價值沖突實質上是方向的沖突。價值取向宣示著價值主體在對客觀事物價值的衡量中所確立的相對有利于自己的價值目標;價值選擇則宣示著價值主體在預設的多個價值方向中“擇取”符合自己需要的價值目標。可見,價值取向是價值選擇的前提和基礎,價值選擇則是價值取向上的選擇。人在選擇價值時,不僅僅是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更重要的是在選擇自己的行動方向。因此,價值取向比價值選擇更為內在和根本,它體現著一定價值觀指導下人的行為的連續性。當然,價值取向更深層的動因,仍然是人們的需要和利益。馬克思主義歷來認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人的能力的價值取向,說到底,就是人們對自己能力發展的價值方向的定位和選擇。
人的能力的價值取向是一個多層次的復雜系統,這是由人們利益需要的多樣性和實踐行為的復雜性所決定的,也受事物展開的過程性所制約。根據列寧的看法,任何事物都體現著普遍、特殊和個別的聯結,所以,在人的能力的價值取向上,可以分為宏觀價值取向、中觀價值取向和微觀價值取向。能力的宏觀價值取向,指以整個人類為價值主體的普遍性能力價值取向。它是在人類某些帶有共性的價值觀指導下,涉及人類實踐能力所追求的具有共同性價值目標的價值取向,主要是指人類整體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獲取的能力,包括維護生態環境以利于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能力,預測與抵御海嘯等大自然的巨大破壞性災害的能力,防止和銷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維護世界持久和的能力,禁止有悖于人類倫理的科學研究與技術使用的能力等。能力的中觀價值取向,指世界范圍內以特定國家、地區、民族、政黨、社會集團等為價值主體所具有的某些特殊性能力的價值取向。它既包括對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及風俗、習慣等綜合統一的社會能力的要求,也包括某些領域、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特色的能力要求,諸如執政參政能力、和諧社會能力、科學決策能力、開拓創新能力以及對外交際能力等。能力的微觀價值取向,指社會生活中以具體個人為價值主體所具有的個別性能力的價值取向。它包括對個人的生活方式、利益需求、人格品位及人生地位等有直接促進作用的能力要求,諸如個人的生存能力、發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實現人的價值的能力等。這三個方面的能力價值取向,概括起來大致可以形成兩種相互聯系的情況:其一是人的能力的個體價值取向,其二是人的能力的社會價值導向。
人的能力的個體價值取向,是從個人作為價值主體的價值追求角度而言的,它要求每個人最大限度地激發自身潛能,使個人能力在現有條件下盡量充分地施展出來,保證自己的能力在實踐中的創價活動既有益于自我的完善和發展,也有利于他人與社會的發展。能力的充分而正確的發揮,是個人的一種最根本的價值與財富。個人應該自覺樹立科學的能力理念,并積極地付諸實踐,切實貫徹到個人的整個生活中去,達到人盡其能,人盡其才,人盡其用。具體說來,人的能力的個體價值取向有如下三個相互聯系著的層面。
一是要依靠自己的能力來發展和完善自我,以個人的能力作為實現自己人生理想和人生價值的工具。每一個正常的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價值追求。怎樣才能如愿以償地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價值追求,是靠拉關系、走后門、搞特權等不正當手段,還是靠自己的能力,在現實中必然表現出個體不同的價值取向。如果以前者為價值取向,雖可能得勢于一時,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樣的選擇最終大多以難堪甚至狼狽的結局收場。相反,如果以后者為價值取向,盡管前進的道路上可能一時充滿了曲折、坎坷、荊棘,但卻步履堅實,心里塌實,結果豐實,活得也充實,最終必定以人生價值的實現來確證個人能力價值取向的正確性。這兩種對立的價值取向所引起的不同后果,在現實中的事例比比皆是。因此,一個人要在實踐中有所作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必須努力增強素質,不斷提升能力,確立科學的價值取向,這才是現實的合理選擇。
二是要正確處理好自身能力與社會需要之間的關系,以個人能力的提高有益于社會發展為坐標來選取自己的人生價值目標。強調人的能力的價值取向,旨在倡導個人應該成為充分和有效發揮自身能力的人。這種內在要求,需要個人在運用自己的能力時,不能僅僅以滿足自身欲望和利益為目標,而要努力使自己的能力在對象化過程中發揮出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價值。也就是說,要以自身能力的健康發展對社會發展有益為坐標來選取自己的人生價值目標。那種將自己的能力作為損害他人利益和危害社會利益的手段,作為攫取個人利益的工具的價值取向,是極端錯誤的。眾所周知,個人與社會是辯證的統一體,個人能力與社會需要的關系也如此。個人能力有了正確的價值取向,其發揮必定有益于社會發展,而個人也會在這種整體利益的發展中實現自身能力價值的升華。
三是要認真反對利己主義和個人本位主義,以個人能力的正確評價來保證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可持續性。強調個人能力的價值取向,并非崇尚“自我中心論”,更不是為“利己主義”和“個人本位主義”張目。恰恰相反,強調個人能力要有科學的價值取向,是以反對“自我中心論”為前提的,也與“利己主義”和“個人本位主義”有本質區別。這不僅可以從上述關于自身能力與社會需要的關系中得到說明,也可以從對個人能力本位的科學規定中得出
結論。因為,無論在理論上抑或在實踐中,自我中心論、利己主義、個人本位主義等理念,不僅割裂和顛倒了個人與他人及社會的關系,最終也破壞了個人能力發展的連續性。一個完全以自己的私利為價值目標的人,其能力的發揮不僅會受到社會的各種必然性的強烈限制,也會受到其內在素質日漸弱化乃至枯竭的影響。只有認真反對利己主義和個人本位主義,以對個人能力的正確評價來保證科學的價值取向,個人能力才會在社會中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其發展的可持續性才是現實的。
人的能力的社會價值導向,是從社會作為價值主體的價值追求角度而言的。它要求人的能力的正確發揮不僅是社會所倡導的主要價值原則,同時還必須使這種能力的運用服從社會主導價值觀的引領,以進一步促進社會整體利益的實現。這兩個方面也是有機聯系和辯證統一的,它們共同保證著人的能力價值取向的合理性、科學化與現實化。
從人的能力是社會所倡導的主導價值原則來說,這是指人的能力充分、有效地發揮應該成為全社會所倡導的一種主要價值原則。價值原則屬于社會意識形態,不僅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特征,還具有指導實踐的現實性功能。因此,一個社會提倡什么價值原則,反對什么價值原則,必然會對其成員的思想與行為發生重大影響,也必然直接作用于人的能力發揮的價值取向。這就需要掌握政權的階級和政黨,明智地從社會領域業已存在的多種價值原則中,科學甄別和及時挑選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價值原則,并將其確立為占統治地位的主導性價值原則,成為人的能力發揮的社會價值導向,指導人的能力正確發揮,促進社會順利發展。一方面,要在全社會大力推崇人的能力理念,弘揚能力本位精神,把能力發展看做是社會發展的穩固基石和強大力量,認真批判、清算有悖于人的能力生成和不利于人的能力發揮、發展的各種錯誤理念,在全社會形成一種以“講能力為科學、不講能力為愚昧”的思想氛圍,努力營造一種以“有能力為光榮、沒有能力為恥辱”的現實環境。另一方面,執政黨和社會制度也應該為人的能力充分、有效的正確發揮及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保障和制度支撐。這包括社會體制應該為人的能力的發揮和發展提供可靠與高效的機制,社會組織應該為人的能力的發揮和發展提供合理的政策與措施,社會調控應該為人的能力的發揮和發展提供科學的規劃與設計,社會部門也應該為人的能力的發揮和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與激勵等等。總之,要通過各種手段,全面、持久地調動和激發人的能力,為推動社會發展服務。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強調:“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國內外條件下,我們黨要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必須大力加強執政能力建設。這是關系中國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關系中華民族前途命運、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課題。”
從人的能力的運用服從于社會的主導價值觀的引領來說,這是指人的能力充分、有效地發揮所應該遵循的實踐價值原則。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在千千萬萬個體人的基礎上結合而成的人類社會,其價值觀必然呈現出多樣性和復雜性。一般來說,價值觀是關于價值的一定信念、傾向、主張和態度的基本觀點,是現實的人對全部生活實踐所產生的意義的一種評價標準、判斷標準和取舍標準的思想體系。從范圍來說,價值觀是關于價值觀念的完整系統,是一定歷史時期的人們對價值問題所持的立場、觀點和態度的總和。價值觀滲透到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人們的信念、信仰、追求和理想等都屬于價值觀的范疇。它既具有行為導向作用,又是一種行為動力。從根源上透析,價值觀是社會意識的一部分,受到社會存在的制約,是處于一定經濟關系之中的人的需要和利益的反映。因此,在現實社會中,經濟成分的多樣性必然決定了價值觀的多元化,同時,占主導地位的經濟成分又必然決定了主導價值觀的一元性。社會的統治階級必須確立有利于自己并能夠促進社會發展的價值觀為主導價值觀,從而影響和制約其他價值觀。人的能力的價值取向也是如此.必須在主導價值觀引領下充分、有效地發揮,這是人的能力現實化過程中應該遵循的實踐價值原則。人們常常看到,社會上許多有能力的人,因為跟錯了人、走錯了路,得到了錯誤的結果。這里的原因有多種,但最根本的還是價值觀上發生了扭曲,致使自己的能力用偏或者用反了方向。就當前我國的現實來看,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關系是多種經濟成分的統一體,作為社會意識存在的價值觀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再加上對外開放所帶來的某些負面影響,使社會價值觀的多元性與一元化的主導價值觀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從而也必然影響到人的能力的價值取向。
正視價值觀嬗變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我們應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通過科學的調適,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能夠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新的價值觀體系,使之成為我國社會的主導價值觀,用以端正人的能力的價值取向,引領人的能力健康、有效地發揮和發展,不斷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為此,必須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各級領導干部來說,更是如此。領導干部受黨和人民多年培養,往往有比較強的各方面能力,加上大權在握,如果價值觀發生錯誤,就會使其能力的運用發生偏差,給黨和人民的事業造成重大損失。因此,在對各級領導干部的教育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導價值觀的教育必須置于十分突出的地位。要教育、培養大批德才兼備的干部,使他們能力的發揮有一個正確的價值取向,并在社會上產生良好的示范效應,引領人的能力的健康、有效發揮和發展。
(作者單位: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
責任編輯: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