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男孩往往容易表現出挑釁的行為,而男人往往比女士更容易火冒三丈,這是為什么?
最近,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研人員稱他們找出了有力的證據,證明男士之所以比女士更易被挑釁,兩性之間的生理差異(主要是男性的大腦構成與女性存在根本上的差異)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科研人員在對男女大腦進行定量分析后發現,盡管男士的大腦和女士一樣具有形成不同情感的能力,但他們對各種情感的掌控能力較之女士要差得多,因為其專門負責緩和挑釁情緒的大腦組織的體積比女士的要小一些。科學家還發現,人與人之間(特別是異性之間)的行為差異通常都可以歸結到與之相應的大腦組織的不同上。
大腦的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具體來說,一個稱為杏仁體的結構(也被稱為情緒激勵組織)可使人感到情緒激動;而眼眶區域的大腦皮質(也被稱為情緒緩和組織)則能使我們盡力去控制住不良的情緒。醫學實踐證明,一旦人腦的這一區域受到損傷,人的情緒就會變得異常暴躁且難以控制。那每日男女之間性格不同是否與這里的結構有關呢?科學家希望通過對不同性別的人的眼眶區域的大腦皮質和杏仁體的體積大小的比較,來驗證一下男女之間是否存在著明顯的性別差異。
他們共挑選了116名健康的志愿者(其中57名男士,59名女士),并逐一對他們的大腦進行了核磁共振掃描。最后得出了令人注目的結論。檢測結果發現,男士和女士的杏仁體幾乎是差不多大的,但是女士的眼眶區域的大腦皮質的體積要大于男士;從檢測數據來看,男性的情緒緩和組織與其情緒激勵組織的體積比是7:1(女性為8:1)。據此我們可以推測,每當生氣時,女性的自控力往往會比男性強。
科學家特別指出,盡管不同的研究都指出男性和女性的大腦在很多方面存在極大差別,比如說男士的腦容量往往比女士要大一些,但這并不意味著男人比女人聰明。雖然女人的腦容量稍小,但其運行的效率更高,這就較好地彌補了與男士的差距。
人類的嗅覺還剩多少?
我們時常看到警察帶著警犬在機場里巡視。警犬能用它那敏銳的鼻子找尋出隱藏著的毒品或炸藥,與此相比人類只能自愧不如了。這說明了人類的嗅覺功能正面臨著巨大的衰退。也許你會說,狗天生是靠嗅覺生存的。但是,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表明:即使是與人類同屬的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嗅覺也比人類的靈敏。與猴子或類人猿相比,人類喪失嗅神經末梢感受器基因的速率要快得多。
與所有哺乳動物一樣,人類的基因組中大約有10000個控制合成嗅覺感受器蛋白質的基因,然而其中已有一半以上喪失了這種功能。而在其他哺乳動物中(例如鼠類),只有20%基因喪失了了功能。
這一現象是不是靈長類動物的普遍現象?科學家將與人類同源的猴子和類人猿的嗅覺感受器合成基因與人類的進行了比較。事先他們推測:人類基因的錯誤率應比別的動物高。嗅覺感受器合成基因的錯誤率造成的后果將直接影響到嗅覺的功能。
結果正如預期的那樣,54%的人類嗅覺感受器蛋白質的基因發生了錯誤,而其他靈長類動物的錯誤率僅僅在28%到36%之間。當研究者把研究數據繪制在譜系圖上后,他們發現了令人震驚的結果在家族分支中,人類比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嗅覺基因發生錯誤率的速度快大約4倍。
有科學家猜測,可能是因人類的烹調導致了嗅覺基因的大量破壞。人類上千年的烹調歷史使許多嗅覺基因的功能的必要性不再存在。因為在一定程度上烹調可以除去食物中的有毒成分,人類不再需要防范它們,也不再需要用嗅覺去辨認,于是這部分嗅覺逐漸退化了。
然而,也有科學家認為,烹調并不是主要原因,而人類的社會行為才是導致嗅覺退化的關鍵所在。在農業出現以后,人們就被迫生活在擁擠不堪的帳篷或茅屋里,眾多親屬共住在一間矮小的茅屋里,空氣變得令人惡心,于是人類保留了那些比較適合污濁空氣的基因,而那些對惡心氣味敏感的基因也就漸漸地退化了。
為什么有一些肥胖者煞費苦心地減肥體重仍然減下不來,而有的瘦子再怎么吃喝也胖不起來?
希望減肥的人都會煞費苦心,除了規定飲食外,按照“少吃多動”的忠告,有的人干脆走路去上班。盡管如此,不少肥胖者的體重仍然減下不來。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有的瘦子再怎么吃喝也胖不起來。所以,不少科學家認為,不科學的飲食習慣并不是發胖的惟一原因,基因、激素、大腦等因素可能都是“嫌疑人”,現在又有人開始懷疑到病毒了。
最近,印度科學家杜蘭達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人發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體感染了某些腺病毒。杜蘭達曾在美國攻讀醫學,上世紀80年代回到家鄉印度孟買,關注和研究孟買人的“超重”問題。有一天他和一位從事禽類流行、病研究的朋友聊天,朋友說有一種腺病毒感染家禽引起雞死亡后,雞的肝、腎都會肥大。這句話給杜蘭達一個啟發。他做了這樣一個試驗:將雞分成三組,第一組是健康雞,第二組是感染了腺病毒的雞,第三組也是健康雞,但它們與第二組雞混養。結果發現,第二組和第三組雞在2周內都長胖了,但它們的膽固醇卻沒有升高,而第一組雞仍然保持“苗條”。對雞血清檢測后發現,那些患“肥胖癥”的雞體內均檢測到腺病毒的抗體。
接著,杜蘭達對那些要求減肥的人進行血清檢測,結果發現20%的人體內有腺病毒的抗體,說明這些人曾感染過這種病毒,他們也特別胖,可膽固醇并不怎么高。驚喜之下,杜蘭達回到美國,在美國的肥胖人群中作進一步研究,結果發現,另一種能引起人呼吸道感染的腺病毒在感染雞后使雞發胖了。杜蘭達又對一定數量的“超重”的人和體重正常的人進行檢測,發現有30%的胖子和5%的體重正常者體內有對付這種病毒的抗體,而其中5%的體重正常者很可能有發胖趨勢。杜蘭達認為,進入體內的腺病毒可以刺激人體產生新的脂肪細胞。
杜蘭達至今已在動物身上發現了5種能使動物發胖的腺病毒,其中只有一種稱為AD36的腺病毒對人體有影響。由此看來,肥胖也許并非是胖人“貪吃懶動”而是感染病毒所致,是一種疾病。如果這樣,治肥胖還得首先預防病毒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
人類為什么比猩猩聰明?
科學家發現,人類和黑猩猩的DNA的堿基對序列僅有1.23%的差別,但人類顯然要比這門“遠親”聰明得多。這是為什么?
此前,科學家認為人比黑猩猩聰明的原因是人類大腦的額葉皮質部分比較大,但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情況并非如此。額葉皮質被認為是大腦皮層中與智力有關的部分,涉及到解決問題、計劃等多種智力活動。一些科學家為此稱人類的額葉皮質部分占總腦量的比例比猴子和其他哺乳動物要大,認為這是人類更加聰明的原因。
但有科學家提出,上述研究只涉及了少數類人猿物種,而且每一物種只檢查了一兩個實驗對象。此外,由于實驗儀器的落后,所觀察的實驗對象都是死亡的動物,而動物死亡后腦部各區域萎縮的程度不同,這也可能使測量結果不準。
不久前,科學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儀對10名人類志愿者和15只類人猿、4只長臂猿及5只猴子進行活體腦掃描。檢查發現,猴子和長臂猿的額葉皮質平均占大腦皮層總量的29%左右,人類和類人猿則至少為35%,其中人類和猩猩的平均量都為38%,沒有明顯差別。
這一發現將促使科學家重新思考人類智力為何高于類人猿的問題。研究人員認為,腦部某些區域的大小差別可能不是智力差別的惟一決定因素,也許人類的額葉皮質里神經細胞互相之間交聯得更好,或者額葉皮質本身還分為許多負責不同功能的小區域,人類和類人猿腦部的這些小區域分布方式不一樣。目前科學家還不能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