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偉
摘要: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包含有建立科學、先進、高效政治體制的內容和要求,與政治體制改革具有同一性。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中的制度創新,本質上亦是政治體制改革。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關鍵詞:執政能力;政治體制;改革;同一性
中圖分類號:D0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05)07—0027—02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深入研究了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問題,作出了《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要求全黨緊密結合黨的執政實踐和執政能力建設實踐,深入開展執政理論研究。現就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與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同一性問題作粗淺探討。
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提高廣大黨員干部綜合素質與建立科學、先進、高效政治體制的同一
黨的十六大報告和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對執政能力作了一個科學的界定,揭示和概括了其內涵。黨的執政能力包含兩個層面:一是黨的層面或制度層面、客觀層面,即黨的整體層面,亦即黨自身在其世界觀、價值觀、執政理念、執政思維支配下,制定憲法、法律、法規和各種政策、規定、規則、辦法等,從而設定出自己的領導方式、執政方式、支配方式、運行方式,設定出執政體制、執政機制、決策機制、執法機制、監督機制以及干部任免制度和機制等,從而使自己的執政法制化、制度化、程序化和秩序化,對國家、黨、社會實施全面控制。執政黨的執政效能如何,這一層面的因素是前提,因為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體制、機制屬于政治上層建筑范疇,政治上層建筑是國家對社會的統治、執政的核心,是解決由誰執政、怎樣執政這一根本問題的。制度、體制、機制設計既依賴于社會的生產方式,同時又對社會和生產力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也是判定執政集團先進性的重要與主要標準,因此,執政體制、機制帶有根本性,所有革命,很多改革、改良都是沖這一塊來的。所以,解決制度、體制、機制問題是鞏固執政地位提高執政能力的長遠之策、治本之策。執政能力的第二層面是人的層面,即黨的個體層面、主觀層面,指我黨的各級黨委和幾百萬大大小小的官吏。科學發展觀的“人本”觀念告訴我們,首先,制度是人定的也是為人而定的;其次,任何好的制度、體制、機制,乃至于具體的計劃、方案、工作都是靠人來執行、組織、實施、推動的。平常人們都說: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我們不能見物不見人,制度并不萬能。人的主觀能動作用有時大得很,好制度下能做出壞事、惡事,壞制度下也能干出好事、善事。所以,制度與人的關系以及兩者的配置、結合后產生的結果都是辯證的。江澤民同志提出的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其要求和強調的就是科學先進的制度與優秀的高素質干部隊伍的完美結合。因此,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政治體制的改革完善與建立高素質干部隊伍的同一,是提高廣大黨員干部綜合素質與建立科學、先進、高效政治體制的同一,是主客觀兩方面的同一,是整體與個體的同一。它們是一對辯證統一的有機體,不可分割和不可偏廢,不可注重一個方面而忽略另一個方面。
二、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中的制度創新與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在本質、內容上的同一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下的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的迫切要求,是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目前黨內存在的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個是不適應新任務的需要,一個是不符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所謂“不適應”正如《決定》所提出的,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黨既有思想觀念和執政理念的不適應,也有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的不適應,還有黨員干部隊伍素質和能力等方面的不適應。從中可以看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包含有改革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的問題,由此可以消除造成“不適應”的體制、機制弊端,消除影響執政效能最大最好發揮的制度和體制性障礙,消除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所不適應的、不符合“與時俱進”要求的、束縛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陳舊的、保守的一切制度和非制度桎梏。而這正是大家所熱切期盼的“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只不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內涵和包容性更大,既強調了“人化”的因素又強調了“物化”了的制度、體制、機制因素,并以近幾年來黨中央一直倡導的、更為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全會所肯定和要求的“制度創新”涵蓋包容了政治體制改革。而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中的制度創新與政治體制改革,二者在本質上、內容上并無二致,應該是同一的,只不過制度創新的提法和實際推進更具全面性、科學性和策略性,反映了我們黨在政治和理論上的成熟,反映了黨在推進改革的宏觀把握和工作布局上的高超政治藝術。
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與貫徹政治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方針的同一
加強黨的建設是每個政黨永恒的課題,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又是每個執政黨永恒的課題。鞏固執政地位是執政黨加強黨的建設和提高執政能力的主要目的,是執政黨的政治訴求和政治利益之所在。政治體制改革既是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要求,也是執政黨能夠提高執政能力、發揮最大執政效能、進而能鞏固自己執政地位的必要政治保證、政治策略和政治手段。所以,黨的建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執政黨主導下的政治體制改革與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有著天然和必然的聯系,之間充滿著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關系。如何既積極、穩妥、有序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考驗著黨的政治智慧,尤其是策略選擇和把握至關重要,策略關系到黨的生命。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全會對政治文明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要求和安排,從近年來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實際進程不難看出,我們黨不愧是一個歷經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思想理論成熟、充滿政治智慧和十分理性自覺的黨,始終強調和貫徹積極穩妥的方針并且十分正確地把握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思路和策略:(1)將政治體制改革納入到黨的建設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之中,明確民主政治建設的根本要求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政治文明建設、民主政治發展、政治體制改革等都在黨的領導下穩步推進;(2)提出以發展黨內民主來推動人民民主,并明確發展黨內民主,是政治體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強調黨的組織原則,堅決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維護中央權威,嚴肅黨的紀律,保證政令暢通;(3)提出以制度建設、制度創新來改革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執政方式、決策機制、執政機制、監督機制、任免機制等,既實際推進了政治體制改革又巧妙地規避了政治風險;(4)強調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自己已選擇的政治發展道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
改革,發揮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對于外國政體和執政方式、方法,胡錦濤同志強調:“對世界上其他政黨執政的一些做法和措施,我們不能照抄照搬,但對它們在治國理政方面的有益做法,我們要研究和借鑒,以開闊眼界,打開思路,更好地從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中把握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規律。”這就為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政治保證,從而保證政治體制改革的健康有序發展,保證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四、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與政治體制改革在根本目的上的同一
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應該是使在黨領導下的政治體制和工作機制更科學、更先進、更合理,更具適應性、現代性、民主性,能夠與時俱進,跟上世界潮流,反映時代要求,做到“三個代表”,能使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使黨的執政永具合法性、先進性、科學性,使黨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始終能執好政、掌好權,從而能達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即完成黨自己光榮、神圣、偉大的歷史使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目標及根本目的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中作了充分闡述和規定,指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要“使黨的執政方略更加完善、執政體制更加健全、執政方式更加科學、執政基礎更加鞏固”,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才能保證我們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核心”,才能“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由此看出和不難理解,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與政治體制改革在目的上應該是高度一致和同一的,都是為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離開這個根本目的的政治體制改革不是改革而是改向。
總之,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來規范:準進政治體制改革,可以更好地保證政治體制改革的正確方向,以保證黨始終主導政治體制改革的進程,規定其內容,控制其力度、步驟,使得政治體制改革能一以貫之地以貫徹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執政方式、執政體制和工作機制為根本宗旨,始終以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為根本目的。
(作者單位:中共江蘇省委黨校)
責任編輯:耕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