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際能源普遍緊張,已對許多國家產生了重要影響,節能降耗、開發新能源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日益顯現出來,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逐漸為人們所關注。發展新能源以保證國家能源安全,已經被我國提上重要日程——
三大“瓶頸”制約我國能源產業發展
“瓶頸”一:市場發育不成熟,市場競爭無序。產品質量、性能良莠不齊,沖擊了優秀產品的普及率,影響了人們利用新能源的信心。皇明集團提出,他們的“三高”集熱管剛推出,市場上就出現了三霸、三強、三超等“品牌”。
據分析,市場競爭無序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企業與消費者之間信息不對稱。一方面,新能源及其產品宣傳太少,新能源產品的價值、性能及判斷標準百姓認識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宣傳、包裝、防偽等方面的不足,目前許多龍頭企業的優質產品不能引領市場,甚至還經常被劣質品沖擊。二是我國缺乏相關的行業法規和質量標準,政府有關部門對新能源產品的市場監管缺位。
“瓶頸”二:技術水平落后,裝備跟不上。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政府專門的研究機構少。二是在技術來源方面,自主研發的技術尤其是高端技術很少,許多項目和企業都是靠從德國、丹麥等國家引進技術、或者合作生產。三是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目前,我國只有章其初等少數幾位專家從事新能源開發利用的相關研究,人才培養也落后于產業生產,尤其是產品如何擴大應用領域的研究,專業人才隊伍嚴重缺乏,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風能等難以向建筑業、采礦業、汽車制造業、農業、工業發電業等行業進一步推廣。四是一些產業裝備跟不上,不是質量差就是嚴重缺乏。
“瓶頸”三:政府管理體制不健全,政策不合理。首先是多頭管理,讓新能源企業“出了問題都不知道找哪個部門解決”,一些部門發現企業有利可圖時插手“管理”,需要解決問題時則退避三舍。
其次是不合理的壟斷經營和地方保護主義。以風力發電為例,風力發電最適合與熱電網并網,但是,由于電力部門的壟斷經營,兩種電網并網遲遲不能實現。另外,許多地方還存在出于人員就業、地方稅收、政府形象等目的搞地方保護的現象,真正進入市場的企業受到了這些非市場化企業的排擠。
三是國家對新能源產業“先取后予”的方針亟待調整。皇明是全國民企(包括汽車、家電等行業)納稅30強之一,2003年納稅達到4000多萬元。但皇明集團近期向國家863等申請了十幾個科研項目,卻只能拿回十幾萬元經費支持。他們提出,如果國家把向新能源企業征收的利稅部分返還、解決了企業科研經費缺乏的問題,經過兩三年的發展,企業將創造更多的利稅,這樣,實際上就相當于沒向國家拿錢,而且,企業不會因為科研經費少而遭遇技術突破困境,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政府該為新能源產業做些啥?
專家認為,要真正解決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短腿問題,需要經營者和政府共同努力,而新能源從受重視到推廣和普及是一個很長的科普過程,因此,政府的政策扶持能否及時出臺及其合理性如何,成為新能源產業能否突破困境的關鍵。
新能源開發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需要政府大力扶持。
一是通過立法優化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社會環境,尤其是市場環境。破產法、知識產權法、反壟斷法、反傾銷法等都應該進一步修改并真正落實各項法規,破除地方保護主義,保護國內外企業的知識產權,杜絕企業“破產”后換個名稱繼續開業等歪曲市場規則的現象,改善市場環境,真正實現市場化。有關新能源研究、生產經營的法律應盡快建立和完善,節能法修正、能源持續利用入憲、建筑節能法立法等應該盡早進行,同時,國家應盡早制定并發布新能源利用規劃,確定新能源利用的短、中、長期目標。新能源產品質量標準、行業規范、質量檢測及監督檢驗體系應盡快建立健全,加強產品的標準化、系列化和通用化建設,按照國際標準組織科技攻關和專業化生產,同時健全質量控制和技術服務體系,強化認證管理,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遏制市場上的無序競爭。
二是歸口管理,應明確有關部門對新能源產業生產、運營等方面的管理職能,同時提高工商、物價等部門對新能源產業的市場查處和監督力度。
三是實行先予后取政策。在新能源產業的起步階段,國家應該效仿日本等國,重點對工廠、居民小區等場所強制使用符合本區域條件的新能源品種,如住宅區發展太陽能、養殖廠附近建沼氣池、油田附近建地溫空調設備等,但是國家可以提供技術、資金、稅收政策等方面的指導、扶持和優惠;而在沿海、大平原、島嶼等人煙較少的地區,不妨由國家直接投資建立利用潮汐能、風能等的工程。對于自主開發或利用新能源的企業和農戶,國家應該獎勵、扶持:一方面減少甚至暫時取消對企業征稅,另一方面加大“產、學、研”結合項目的人才支持和資金扶持、加快可再生能源科技成果的轉化,并加強對產業發展的引導,放寬貸款限制。總之,應先把新能源產業扶持起來。
四是擴大宣傳,通過媒體提高全社會對新能源開發利用的認識,繼續通過培植示范企業、示范小區、示范項目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
企業也須“強筋壯骨”
政府提供新能源產業的良好發展環境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企業不能成為政府的“溫室花朵”,離開了政府的扶持就寸步難行,而應該練好內功,靠效益在市場中存活、發展。
新能源產業是高技術含量產業,企業應大力開發新技術,同時,新能源產業運營還應形成研究、生產相結合的自覺模式,否則,新能源及其產品的生產、應用和推廣勢必困難重重,產業發展不穩定、不持續,脆弱且形不成規模。以中國利用較多的太陽能為例,目前,中國有1萬多家太陽能企業,但是,中國前10名的太陽能企業市場占有率只有17%,而像家電這個比較成熟的產業,前10名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達到80%,前四名則多達50%。山東省建設廳科技處李洪輝憂慮地說,新能源產業技術含量極高,必須有自主開發的技術支撐,同時加強轉化能力,否則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就不可能真正發展起來。
另有專家提出,政府示范項目、龍頭企業這兩個主體的作用至關重要。示范項目要成功運營并不斷做大,龍頭企業則要擔負起占領市場、展示新能源利用成果、帶動產業發展的責任。在皇明集團主辦的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會議上,皇明集團總經理黃鳴、濟南市技術監督局劉善田等人說,目前,民間資本是新能源開發的主體,而經驗表明,在某一產業發展初期,龍頭產品占據市場主流、為整個行業立表率,對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龍頭企業在宣傳、包裝、防偽和聯合打假等方面應真正下工夫,樹立市場成功形象,從而影響并帶動整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