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偉 岳振廷
從引進、打壓到結盟
作為國內首起因專利保護期延長引起的專利糾紛案,芬蘭奧托和河南金龍雖然以和解的方式結束了近兩年的“長征”,終于在不久前畫上了句號,但其給企業界留下的卻是一連串的反思——
專利恩怨糾紛由來已久
河南金龍與芬蘭奧托之間的專利恩怨糾紛由來已久。
早在1988年3月26日,芬蘭奧托公司就在中國申請了“一種銅及銅合金管的制造方法”的專利,隨后被中國專利局授權,專利號為88101739.6。這項專利也同時在美國、日本、德國等世界40多個國家申請了發明專利。
1991年4月15日,河南金龍引進了芬蘭奧托第一條銅管生產線,也是國內的第一條生產線,金龍支付了巨額專利費,專利許可證授予買方非獨占的允許制造、銷售和出口銅管權利。此后10年間,河南金龍又先后從芬蘭奧托引進和自行組建了3條生產線,并支付了專利使用費。
在河南金龍引進芬蘭奧托生產線的同時,芬蘭奧托又向江蘇太倉轉讓了二條生產線,同時,受中國巨大市場利益的誘惑,自己又在廣東中山建立了兩條生產線。芬蘭奧托不僅成為中國境內的技術轉讓者,也成為中國市場的競爭者,但在國內已經形成規模的銅管企業的競爭下,芬蘭中山公司的效益并沒有收到預期效果。芬蘭奧托曾提出在中國劃分銷售區域,被河南金龍婉拒。從此,芬蘭奧托與河南金龍的關系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
2001年4月25日,河南金龍與奧托昆布達成了一份備忘錄。河南金龍通報了準備在中國發明專利15年保護期屆滿日、即2003年3月26日,在河南新鄉再建兩條銅水管生產線,并和日本一家公司合資在上海浦東再建一個銅管廠,并邀請芬蘭奧托參與合作。芬蘭奧托聲言不參加合資,但表示積極支持河南金龍的生產線建設。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為了加入世貿組織,中國政府在一些知識產權法律規定方面與國際慣例接軌,并在談判方面作出一些讓步。2001年12月10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了第80號公告,規定在中國申請了發明專利保護期由原來的15年延長到20年。這樣,芬蘭奧托公司在中國授權的88101739.6號專利保護期就延長到了2008年3月26日。
這可是天上掉下的一個“大陷餅”。芬蘭奧托欣喜若狂,立即通知河南金龍,他們不同意河南金龍在新鄉的二條銅水管線的建設,同時要求河南金龍已付費50000美元的第三條生產線,在2003年3月26日以后,也不能再生產,要另行付費。
2003年3月,芬蘭奧托昆布公司以河南金龍3條生產線專利侵權為由,向河南省知識產權局提出侵權申訴,要求每條生產線支付專利許可費400萬人民幣,3條線共計1200萬元人民幣,成為入世以來河南企業遭遇的專利侵權索賠標的最高的一場涉外知識產權案件,一時間,這場跨國專利糾紛在河南上下以及行業內引起了巨大轟動。
在中國有色金屬加工工業協會的支持下,2003年4月,先后接到芬蘭奧托公司專利侵權指控的中國7家銅管生產企業,聯合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對芬蘭奧托的這項專利提出了無效請求,并拿出充足證據,證明該項技術在申請專利以前,曾經在多國、多家企業得到應用,不符合《專利法》規定的創造性的要求,并指出該項專利曾經于1999年4月被德國聯邦法院宣告無效。
2004年2月22日,專利復審委員會宣告芬蘭奧托公司ZL:88101739.6號發明專利無效。芬蘭奧托昆普公司不服裁決,于2004年6月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當年12月,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維持專利復審委員會宣告的判決,芬蘭奧托昆普公司又向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了上訴。
如今,芬蘭奧托以金龍產品出口美國為借口,在河南金龍出口美國市場的集裝箱行駛的途中,揚言要“炸響”早在美國設置好的“專利地雷”。這樣,專利,已經成為河南金龍再也繞不開的“門檻”。
“貿易雜技”化解專利危機
金龍專利糾紛驚動了中、芬兩國商務部、外交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等部門。2004年11月14日,芬蘭商務部長訪華,雙方都指示各自大使館參與協調糾紛。但是,芬蘭奧托公司故意拖延時間,并步步加碼,每條生產線專利使用費比以前提高了20萬美元。各方調解均告無果。
河南金龍沒有坐而待斃,他們馬不停蹄,委托香港一家律師事務所,找到美國處理知識產權官司一流的丹尼斯律師事務所,搭建起法律平臺,積極應對這場危機。美國丹尼斯律師事務所對案情進行分析后,迅速分析給出兩條道路以供選擇:1、河南金龍用的是已經付過專利使用費的生產線生產的產品,是合法的產品,不存在侵權問題;2、與芬蘭公司正面交涉盡快解決糾紛,美國律師所直接參與中、芬專利糾紛談判。
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李長杰權衡利弊認為,河南金龍在美國有把握打贏這場專利官司,但在美國啟動司法程序化解這場糾紛,少則需要半年、多則三、四年。這條道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河南金龍失去進入北美市場三、四年時間,其損失將是無法估量的。因此,應把化解危機的重點放在第二條途徑上。于是,李長杰這位在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風雨洗禮中,逐步走向自信和成熟的中國企業家,顯示出了超人的膽略和鎮靜,“導演”了一場技藝高超的“貿易雜技”。
首先,河南金龍打破“常規”,與自己在美國本土最主要的競爭對手、美國最大的銅管加工企業Wolverine公司取得聯系,表示要和該公司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并邀請其總裁到中國上海洽談合作。河南金龍提出:要讓美國Wolverine公司做金龍在北美市場的獨家代理商,金龍貼牌為Wolverine公司供貨,但美國Wolverine公司要接受河南金龍產品的報價。
美國Wolverine公司大喜過旺,河南金龍貼牌產品一流的質量、依然優厚的利潤空間,簡直是一道送上門來的“圣誕大餐”。雙方一拍即合,簽訂了4年供貨13萬噸銅管的合同,而且美國Wolverine公司開出了優厚的條件:只要貨一離開天津港,美國Wolverine公司馬上就付貨款。
這樣,河南金龍吃了“定心丸”。他們接著和芬蘭奧托進行了艱苦談判,最終雙方達成協議:河南金龍支付芬蘭奧托一定的專利使用費,條件是,芬蘭奧托讓出其在北美和歐洲的市場,不再找金龍的麻煩。
事實證明,把昔日的競爭對手變為今日的戰略伙伴合作關系這著棋,在化解河南金龍這場跨國專利糾紛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李長杰算了一筆帳,美國Wolverine公司給出的優厚價格,實際上將付給芬蘭奧托的700多萬美元專利使用費損失,全部由美國產品使用商“買了單”。金龍則順利登陸了北美、歐洲市場,達到了“多贏”絕妙結局。
至于貼牌供貨,金龍董事長兼總裁李長杰說,如果金龍強行登陸北美市場,勢必將對Wolverine公司等我們在美國的競爭對手造成巨大的沖擊,這些競爭對手很可能要聯合起來,傾其全力,阻止金龍登陸美國市場,甚至提起反傾銷調查,那樣,后果不堪設想,金龍將面臨更大的損失。他說,“在國際貿易合作中,沒有友誼,只有利益。利益需要爭取,但有時也需要妥協,妥協一定程度上是“潤滑劑”,是為了更大的爭取利益”。
金龍專利危機引發深思
一場驚心動魄、錯綜復雜的跨國專利危機,在政治、經濟、外交、貿易、國際慣例的綜合手段運用,在東西方文化、價值觀的碰撞磨合甚至個人魅力的融合著、交織中,終于化解了。然而,這場跨國專利糾紛需要引起我們政府、企業和各界人士的深思。
芬蘭公司和金龍的專利糾紛雖然以和解的方式最終妥善解決,但是這起專利糾紛也給我們的企業和政府敲響了警鐘。
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和運行規律。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80年代的臺灣、韓國的企業,都受到了類似河南金龍的遭遇,遭到過來自美國、歐洲跨國公司的知識產權指控,每年都要支付上百億的專利使用費。如今,許多臺灣、韓國企業有了自主創新能力,有了與歐美列強平起平座的資格,夠得上“平等對話”的級別,歐美列強開始把大量訂單交給臺灣、韓國企業加工生產,并且和他們結成戰略伙伴關系,聯手打擊其它“專利侵權”國家。如今,金龍與芬蘭奧托的恩恩怨怨,從打壓到結盟的經歷,也就是重演了日、韓、臺企業的歷史一幕。這是中國企業成長壯大為國際型企業的必然,沒有哪家跨國公司是沒有經過危機的洗禮而成長起來的,成長是需要付出學費的,但中國企業披荊斬棘邁出過門的學費有時也太昂貴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