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中華
早在恐怖活動漸起漸興的8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就敏銳地意識到必須組建一支可對付各種恐怖分子的特工部隊。1984年,在新加坡國防部的直接領導下,建立了專門對付恐怖分子的特工部隊(SOF),如今,它與主要負責處理國內刑事案件的警方特工突擊隊(STAR)、專事救災工作的民防災難拯救隊(DART)和負責鎮壓監獄暴動的監獄緊急應變特工隊(SPEAR)一起被稱作新加坡軍警力量中的“四大金剛”。
獨特的選拔
對于新加坡陸海空三軍的所有現役軍人而言,只要服役期滿9個月,年齡在30歲以下,都有資格申請參加反恐怖特工部隊的招募考試。表面上看,這樣的條件很一般,但要想通過考試,真正成為一名特工部隊成員卻并不那么容易。選拔考試的程序主要有兩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主要對申請者進行一般的身體健康狀況檢查,只要應試者視力好,無色盲,游泳技術好,身體強壯,心理健康,思維敏捷,就能輕松過關。因此,該階段的通過率通常較高,可達80%以上。接下來就是難過的第二階段考試了,該階段主要考查應試者的耐力和應變能力,如考查申請者的上下樓梯、跑步、游泳等方面的耐力和速度,而考試內容和程序都不固定,應試者并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也不知道何時能結束。在考試過程中,考官們會時刻給考生出難題,只有那些具有極強應變能力和極大耐力的人才能堅持到底,而更多的應試者是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接到“下課通知”的。這一輪下來,過關者已廖廖無幾,據統計,只有10—20%的應試者能拿到“初試合格證”。對此,負責考核的官員卻不以為然地表示,考試沒有錄取比例限制,凡能達標者就有被錄用的機會,一次過不了,還可來下一次,但內容卻會變化。
嚴格的訓練
穿上特工制服后,申請者將面臨更加艱苦的特種訓練,而只有通過為期1年的訓練,才能真正成為一名反恐怖特工部隊成員。一開始要進行為期3個月的基礎訓練,學員要學習射擊、越障、高空滑翔、跳傘和拆除或安防爆炸裝置等各種技能,而在每一具體課目內容的設置上,特別強調實戰效能。例如,在射擊訓練中,除要進行一般的訓練項目外,還有一項內容是要求學員在10米之外用手槍迅速擊中1個2平方厘米的小方格,該課目要求學員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拔槍和完成射擊動作。對此,射擊教練認為,由于特工隊員在與恐怖分子周旋時,性命時刻處于危險之中,只有爭分奪秒,才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制服對手。這一階段結束后,大約有20%的人被淘汰出局。接下來便是長達9個月的“突擊隊”訓練,主要是以實戰模擬為主,提高學員的實戰能力,其中,難度最大的訓練是畢業前的“通過儀式”,即是對學員體能、技能和心理素質的綜合性檢驗。在為期1周的訓練中,學員必須在近乎沒有睡眠的情況下,接受各種高難度測驗,而只有經受這種體力和毅力的極限性測試,才能證明學員能夠在嚴酷的環境中完成任務。但是,也有不少人在這一過程中被淘汰。此外,這支特工部隊還經常與歐美一些國家的特工部隊開展交流活動,舉行聯合訓練,以便取長補短,同時還增添了自信心,因為在參與別國特工部隊訓練時,新加坡特工部隊的戰斗力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一流的裝備
新加坡反恐怖特工隊員佩戴的徽章以雄鷹的雙翼為襯底,中央有一把匕首,左右交叉著一支箭和一支三叉戟,象征著特工隊員要成為既能水中游,又能空中飛,還能陸地跑,18般武藝樣樣精通的天兵天將。為體現這一精神,新加坡國防部歷來十分重視反恐怖特工部隊的裝備建設,為他們配備了當今世界一流的特種作戰武器。目前,特工部隊裝備了世界上最精良的武器,不僅擁有最先進的輕武器,還配備了適合突襲作戰的特殊裝備。如槍械包括德國制造的9毫米MP5沖鋒槍、0.852公斤的P7M8式手槍、
7.62毫米毛瑟、SP66狙擊步槍和德國產HK512式12號霰彈槍;特種裝備包括HUBER防毒面具、催淚瓦斯和眩暈彈、先進的通信系統、夜視裝備、潛水裝備、爆破裝置、監視設備以及隨身攜帶的防護裝備;交通工具包括各種轎車、卡車、警用裝甲車、大眾運貨車、吉普車、越野防彈車以及武裝直升機等。如今,所有特工隊員都能熟練使用這些技術裝備,在一系列的實戰和訓練中,如虎添翼的特工隊員展現了自身無堅不摧的英姿。
優良的品質
新加坡特工部隊不僅注重軍事訓練和裝備建設,還十分重視隊員的思想道德建設,要求每個隊員都必須具有崇高的奉獻精神、極強的集體榮譽感和強烈的進取心。20多年來,新加坡反恐怖特工部隊為維護社會穩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可在電視和報刊等新聞媒體上卻很難見到他們的蹤影,即使在執行作戰任務時,他們也都是頭戴面罩,不以廬山真面目示人,致使民眾對他們知之甚少,增添了其神秘色彩。這些特工隊員都具有一種良好的職業道德——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和內部機密,他們只求能出色地完成任務,甘當無名英雄,而要做到這一點,沒有良好的思想品質顯然不行。盡管反恐怖特工部隊的待遇與他們的艱苦付出很不相稱,全天候的整裝待發、超常的軍事訓練和時刻面臨的生命危險都使他們比其他軍人奉獻的更多,但它卻似新加坡軍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新加坡軍人,每年申請加入者數以萬計。
(本文責任編輯:劉萬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