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磐
2005年3月24日,上海民生路碼頭,彩旗鮮花一片,鑼鼓鞭炮陣陣。剛剛結束南極征程的“雪龍號”極地考察船正徐徐靠岸。
2004年10月25日,人們也是在這里歡送“雪龍號”出征,轉眼150天過去了,“雪龍號”總航程超過26500余海里,破冰累計13海里。其間,“雪龍號”和中國第21次南極科考隊的137名考察隊員先后6次穿越西風帶,經受住了浩瀚大洋的顛簸和西風帶最大浪高8米、風速11級以上的南極航行歷史上最大的狂風巨浪,戰勝了南極冰蓋高寒缺氧等惡劣自然環境的嚴峻考驗,除完成了中山站、長城站和南大洋的遙感測繪、兩站絕對重力測量、環境監測、特別保護區考察、磷蝦資源研究、太平洋-印度洋暖流觀測和Argo浮標投放等考察調研項目外,還首次向國際上稱為“難以接近之極”的冰蓋之巔發起沖頂挑戰,由13人組成的中國南極內陸冰蓋昆侖科學考察隊,最終讓鮮艷的五星紅旗飄揚任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這次沖頂活動填補了世界南極科學考察史上的一項空白,體現了中華民族勇于探索、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為建設我國第三個南極考察站——“南極內陸考察站”鋪平了道路,創造了條件。
穿越西風帶
2004年11月15日21時30分,“雪龍號”從澳大利亞Fremantle港起錨后向中山站方向航行。當天夜間,“雪龍號”便遭遇到南半球西風帶氣旋。
南半球西風帶氣旋是威脅中國南極考察航行安全的重要天氣系統之一。本次考察經歷了超過以往南極考察穿越西風帶的時間記錄并遭遇多次氣旋的夾擊。涌浪似山頭般壓向船頭,橫貫甲板,考察船在巨浪中大幅度起伏搖擺,真正成了汪洋中的一葉扁舟。船上大部分隊員都出現了暈船和嘔吐現象。
但就是在這種危險的情況下,大洋考察隊仍然克服各種艱難困苦,抓住有利時機,在南緯55度35分展開觀測調查,創造了我國南極考察20年來首次在西風帶停船調查的歷史記錄。
“雪龍號”在西風帶與狂風巨浪頑強拼搏了8天8夜,遭受到5個氣旋的前后夾擊,經歷了風力11級以上、浪高8米左右的大風浪區,船的搖擺達到30度。
11月21日,“雪龍號”終于抓住機會果斷南下。23日18時,“雪龍號”安全穿越西風帶。
沖破冰障
11月25日,“雪龍號”抵達中山站臨近海面。
亂冰林立,車船難行。“雪龍號”倒車、向前沖,再倒車、再向前沖……48小時中,“雪龍號”一米一米艱難地向前“爬”行。沖過厚冰的封鎖后,前方終于出現了一片冰厚不足1米的連綿的寬廣新冰區,船長袁紹宏立即下令進行連續破冰作業。在馬達的轟鳴聲中,“雪龍號”似一把巨大的鋼鐵利劍,在白色的冰雪“長絹”上劃開一道口子急速前行,只留下船尾一道筆直的深藍。真是痛快淋漓,一解先前欲進不能的煩惱。此時已經是27日21時30分,距離中山站22.8海里。
然而,前面的海冰厚度又超過了“雪龍號”的破冰極限。怎面對辦?考察隊做出決定:進行冰上物資卸運。考察隊連夜派出隊員進行冰上探路。海冰是如此堅硬,一斧頭下去,反彈力震得手臂生疼。隊員們不顧長期航行的勞累,在極地明亮的夜色中,揮鎬舉斧,一步步艱難地開路,經過近12個小時的連續作戰,硬是在亂冰之上“砍”出了一條18千米長的“冰路”,為雪地車駛向中山站開辟了一條通道。隊員們還在冰裂隙上搭起了臨時浮橋。而后,由4輛雪地車組成的車隊往返中山站4次,總行程1920千米,運輸貨物約80噸,保證了內陸冰蓋考察隊的物資輸送和中山站科考器材、后勤物資和人員上站。完成中山站卸貨任務后,“雪龍號”繼續執行一船兩站的補給任務,于12月7日啟程西征長城站。
神秘南大洋
在“雪龍號”從中山站至長城站的8000多海里往返途中,大洋考察隊對普里茲灣威德爾海海洋斷面進行了我國南極考察史上前所未有的海洋綜合考察,內容包括海洋物理學、海冰學、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及漁業資源等多學科項目。在南極海區和南大洋航程中,考察隊總共投放XBT探頭500個,XCTD探頭48個,獲得100個定點站位觀測數據,這些對揭示南極底層水形成和南大洋環流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考察隊還在印度洋上成功布放6枚Arso浮標,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填補了我國在以上區域海洋物理學方面的空白,為研究全球氣候變化奠定了基礎。
12月23日,“雪龍號”抵達長城站。
在此之后的10晝夜中,“雪龍號”抵御了最大風力達12級以上風暴的襲擊,完成了500余噸物資輸送,在臨近海域30多個站位進行了海洋環境參數和生物樣品采集,實施了法爾茲半島陸上絕對重力測量和國際GPS聯測項目。
登上冰穹A
12月7日15時,以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院生為隊長的13人冰蓋探險小分隊,從中國南極中山站出發,踏上了沖擊南極冰蓋之巔——冰穹A的征程。
冰穹A距中山站約1300千米,是南極內陸距海岸線最遠的冰穹之一,也是南極大陸冰蓋海拔最高的地區,氣候條件極端惡劣,被稱為“難以接近之極”,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考察隊從地面進入冰穹A開展系統的科學考察活動。
此行,小分隊的交通工具只有雪地車與雪橇,雪橇上面裝載油料、食品、儀器設備、居住艙、生活艙、發電艙等,以及1個臨B寸觀測站集裝箱。路途的艱險令人難以想像:低于-30℃的嚴寒,隨時可能出現的暴風雪,強烈的高原反應,還有沿途密布的無數被浮雪虛掩的深不見底的冰裂隙,真可謂危機四伏……
2005年1月7日,機械師蓋軍銜因嚴重高山反應,不得不在距離冰穹A最高點僅48千米處含淚中途退出,由美國國際救援飛機接送至美國阿蒙森一斯科特極點站進行救治。
1月9日,小分隊成功到達冰蓋高原最高點——冰穹A地區,完成了人類首次從地面進入冰穹A并開展系統科學考察活動的神圣使命,鮮艷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南極冰蓋之巔。
經過8天的艱苦工作,小分隊于北京時間2005年1月18日3時15分確定了冰穹A最高點的位置:80°22′00′′S,77°21′11′′日,海拔高度:4093米。小分隊在中山站至冰穹A地區沿途1200多千米的途中,系統-地開展了冰川學、氣象學、氣候學、測繪學、天文學等多學科考察。小分隊測得冰穹A地區年平均溫度為-58.4℃,這是目前為止在南極冰蓋測得的最低年平均溫度;采集了135米冰芯樣品,16個點的兩米雪芯樣品及大氣氧化亞氮樣品;獲取了高精度GPS數據,測繪了冰穹A地區冰蓋厚度和冰下地形,準確地獲取了南極冰蓋最高點的高度和經緯度,并測量了甘伯采夫冰下山脈、冰厚和地形。與此同時,小分隊還在冰穹A頂點建立了國際共享的兩個自動氣象觀測站和一個天文觀測站,并在沿途1228千米建立了路線標識系統。
2月7日,冰蓋小分隊經過63天的艱苦努力,總行程3078千米,終于安全返回大本營——中山站。中國科考隊成功登上了冰穹A,不僅填補了國際南極考察的空白,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國的大國風范,舉國上下為之振奮。
碩果累累
在冰蓋小分隊征戰冰雪高原期間,長城站上的地質考察隊也成功地完成了從埃默里冰架至西福爾丘陵約250千米范圍的1:50萬地質圖編制的地質調查,基本查明了普里茲造山帶的結構和物質組成特征;完成了拉斯曼丘陵大地控制網項目,包括東西約18千米,南北約9千米的24個GPS聯測控制點的高精度實地考察。地質考察隊還對曾在15年前制造特大冰崩,圍困我“極地號”考察船5天5夜的達爾克冰川投放了記錄冰川活動的標志物組裝件,以探測“白色女巫”的喜怒哀樂。為獲取海冰年際連續觀測資料,考察隊進行了普里茲灣海冰飛行航拍,獲取冰情及冰川航片2400多幀;在南大洋完成了船基海冰衛星遙感觀測和走航海冰、冰山觀測,并首次在冰山上投放衛星跟蹤定位測試裝置;在中山站以東的阿曼達灣首次進行了帝企鵝棲息群生態學和生物學觀測研究,并以此為基礎深入進行我國首個CEP級的南極特別保護區研究。
2月23日,中國第21次南極科考隊按計劃完成了全部27項度夏科考工作和24項后勤保障工作。隨著一聲鳴笛,“雪龍號”告別中山站,告別并肩作戰100多天的中山站17位越冬隊員,滿載著勝利的成果,踏上了返航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