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搬家
搬離家園
前不久,海洋館的鯊魚集體搬了一次家。從那天開始,原來的鯊魚館就要改名叫做“中華鱘館”了。
原來鯊魚館里的鯊魚池長29米、寬11米、深4.4米,籃球場般大小,里面有大大小小各種鯊魚20多條,其中有幾條大鯊魚從小就生活在這里,如今已有近5個年頭了。鯊魚們在這里的生活悠然、閑適,甚至還有一點浪漫。在特制的亞克力幕墻保護下,人們可以近距離觀察鯊魚,欣賞它們精彩的表演。
現在,鯊魚們原本平靜幸福的生活被打破了。事情要從另一種野生水生動物——中華鱘說起。
中華鱘是我國特有的一種野生水生動物,被稱為“水中活化石”、“水中大熊貓”,因為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依然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中華鱘之所以冠名“中華”,是因為它是一種洄游魚類,每年為了產卵,要從長江入海口游進我國內陸游到高原,產卵后再洄游到大海。2004年底,有關部門在長江流域捕獲到一條特大型野生中華鱘,體長4米多,體重800多千克,被稱為“中華鱘王”!
到目前為止,我國對于中華鱘的人工繁育僅僅做到第一代,如果要讓這種野生動物擺脫滅絕命運,必須做到在人工繁殖條件下進行多代繁殖,但是目前在這方面的研究還沒有大的突破。中華鱘王的捕獲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研究機會。可是,當人們把中華鱘王送到中華鱘繁育基地后,它卻怎么也開心不起來,原因一是運輸中的磕磕碰碰給它造成了一點輕傷,二是基地給它的生活空間實在是太小了,無法滿足它的需要。所以它時不時鬧點情緒,這讓研究人員非常著急,他們界定給中華鱘王找一個既能調控海水和淡水比例,又能讓它住得開開心心、舒舒服服,還便于進行科學研究的家。2004年年底,經過農業部以及其他有關部門的牽線搭橋,北京海洋館的鯊魚館被選中了。
北京海洋館的魚類維生系統非常先進,可以人為進行海水和淡水轉換,同時鯊魚館十分寬敞,技術人員配備比較完善,這些都能為中華鱘王的日常生活提供良好的空間和醫療保障。
中華鱘王的問題可以解決了,可是要讓現在還生活在鯊魚館的20多條鯊魚搬家,那可就不容易了。
雖然,馴獸師和鯊魚朝夕相處,可是要讓鯊魚馬上騰地,他們誰都不敢打包票,甚至有人說這根本不可能,因為他們認為沒有辦法可以讓這些以兇殘著稱的龐然大物們搬出來。因此,面對這樣一群并不溫順的家伙,怎樣把它們弄出來,成了擺在大伙面前的首要問題。
如果采用捕撈的辦法,鯊魚的第一反應肯定是反抗,誰也不知道它們會反抗到什么程度。如果采用下池抓捕的辦法,不用說鯊魚拿牙碰你,那樣的話估計馴獸員也就沒有生還的機會了,就說它用尾巴甩你,都足以把你打暈了。何況鯊魚就像人一樣一旦受到大驚嚇,就會變得神智不清,甚至可能做出可怕的事情。此外,好不容易在人鯊之間建立起的和諧的關系就會因此被破壞掉。
除了捕撈,運送也是一個大問題。稍有不慎,在運輸過程中鯊魚可能就會死亡。如果鱘魚運來,也死亡了,這不就成了竹籃打水一場空嗎?
種種問題,讓參與此項工作的工作人員睡不著覺,吃不下飯,有的人甚至血壓都升高了。北京海洋館因此成立了搬家指揮部,專門制訂搬家方案。
經過反復研究,焦點逐漸集中到最大的5條鯊魚身上,它們的工作最難做。
圍捕護士鯊
鯊魚池里一共有21尾鯊魚,其中有16條小鯊魚已經很順利地被分期分批轉運到海底環游展區,剩下的就是幾條大型鯊魚。
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鯊魚館里的居民們吧。護士鯊是一種夜行動物,比較溫順,平時喜歡趴在水底嘴巴朝下,靠巨大的吸力吃沙子里的小魚、小蝦。錐齒鯊,像老虎一樣,嘴巴可以張得非常大,主要食物是海豹,當海豹從水面游過時,錐齒鯊從下面一口就可以咬住海豹。檸檬鯊,屬于群聚性鯊魚,以魚為主食,經常采用偷襲的獵食方式襲擊獵物,比較像狼。
指揮部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圍捕鯊魚的全過程對參觀者開放,這可是從未有過的事情。
柿子還得先找軟的捏,人們把第一個目標鎖定在相對溫順的護士鯊身上。吊車將專門制作的鐵籠子緩緩放人了水下,這個巨大的鐵籠里墊有10厘米厚的海綿,可以防止鯊魚掙扎時撞擊受傷。
當這個龐然大物突然出現在鯊魚面前時,它們當即四處散開。潛水員開始朝護士鯊慢慢靠近,但這時平時最聽話的護士鯊可能預感到了什么,和潛水員們玩起了捉迷藏,到處躲閃,潛水員們不得不一起上去把它團團圍住,用防鯊棒連拉帶拽地往預定區域攆。可它就是不去,變著法子跟大家轉圈。
護士鯊在防鯊棒和圍網之間徘徊不定,它寧愿選擇撞到防鯊棒上也不愿被趕進籠子里。反復幾次,5名潛水員好不容易才將它引入到了鐵籠外圍的漁網中,可是還沒等大家松口氣,聰明的護士鯊瞅準機會又從漁網邊緣的空隙中鉆了出來。
正在這時,鯊虎鯊和檸檬鯊也對這場“游戲”產生了興趣,它們先后圍攏過來。這一突發情況讓工作人員警覺起來,5名潛水員被迫停止行動,等待鯊魚們安靜下來,再重新開始。
鯊魚已經受到了不小的驚嚇,它們的行為變得跟平時不大一樣,檸檬鯊莫明地躥來躥去,鯊虎鯊也蓬蓬蓬地在池子里扭來扭去,它們好像找不到自己覺得安全的地方了。
好在過了一會,也許檸檬鯊覺得沒趣,怏怏地游走了。險情排除后,潛水員重新和護士鯊玩起轉圈的游戲來,而且這圈還越轉越大,潛水員的體力消耗明顯增大。幾個回合后,護士鯊終于被引入鐵籠,安全地運送到鯊魚暫養池中。情況好像還不錯,它靜靜地趴在水底一動不動,馴鯊員潛入水中輕輕地用手撫摸它的腹部,并細心觀察它的皮膚有沒有受傷。15分鐘后,護士鯊緩緩游動起來,大家也就松了一口氣。此時,其他幾條鯊魚都躲得遠遠的,看著失去自由的同伴,它們的心里大概在盤算怎樣才能逃過這一劫。
麻醉誘捕
第一次搬運成功,并沒有讓大家懸著的心放下來,因為越到后面是越危險、性格相對兇猛、攻擊性強的家伙。為了安全起見,指揮部希望潛水員在不下水的情況下,引誘鯊魚進入鐵籠。
但事情進展得并不順利,鐵籠放下去后,工作人員在里面放了一個魚餌,希望像抓老鼠一樣,引誘鯊魚進去吃魚餌。可是事實證明鯊魚比老鼠聰明,一看到籠子它們就感覺到了威脅。無論人們怎么拍趕、怎么引誘,剩下的4條鯊魚就是不肯挪窩。此前為了保證誘捕的順利進行,工作人員提前一天就沒有給它們吃東西了,但餓著肚子的大鯊魚仍然不為眼前的美食所動,絕不靠近鐵籠。
工作人員又將兩條活鯉魚拋入了水中,希望鯊魚在搶食中誤撞鐵籠,可聰明的鯊魚吃完鯉魚轉身就走。人們面面相覷,不得不放棄誘
捕行動。怎樣才能對鯊魚的傷害最小而又誘捕成功呢?
鯊魚真是很聰明。專家解釋說,鯊魚的嗅覺非常敏感,能聞出數公里之外的血腥味,并且能循著血腥味找到血的源頭。鯊魚對周圍電磁環境的變化也非常敏感,能夠感覺到任何一點點微小電磁波的變化,對小魚等受傷水生動物的身體因疼痛而擺動所產生的震蕩也極其敏感,這些都是鯊魚了解外部世界、進行捕獵和與同伴交流的手段。除此之外,檸檬鯊的學習和記憶能力非常強,一旦發現自己的同伴被抓走,它就再也不會上當進鐵籠子里。看來鐵籠這一招不行,得另外出招。經過反復斟酌,工作人員決定干脆不要鐵籠子,用一個軟的大網把鯊魚撈起來,然后及時地給它們噴灑麻醉劑。
新的“圍網引誘加催眠轉移”方案將智商最高的檸檬鯊作為目標。兩張大網撒入水中形成了一個包圍圈,同時設計出的多條路線可以保證在多個角度迅速收網。
但是,這個方案不可避免地需要潛水員下水和強悍的鯊魚進行一次近距離的交鋒,他們要一點一點、小心翼翼地把鯊魚誘導到圍網的控制范圍,保證起網以后能準確地對其實施麻醉。
圍網逐漸縮小,一條檸檬鯊已進入包圍圈,人們屏住呼吸緊張地等待著這一刻的到來。檸檬鯊似乎感到了危險,開始不安起來,水面泛起巨大的浪花……終于等到了時機,兩只麻藥注射泵分別向檸檬鯊的魚鰓和魚嘴噴去。但始料不及的是,鯊魚在麻醉初期異常興奮,不停地翻動身體,如果這時它沖出圍網,將對水下的潛水員產生巨大威脅。就在千鈞一發之際,大鯊魚突然停止掙扎,不動了,原來它進入了麻醉狀態。
對動物實施麻醉,掌握麻醉劑的濃度是關鍵,經過多次實驗,工作人員準確地掌握了麻醉劑的用量,這使得在抓捕鯊魚時麻醉的時間和復蘇的時間非常準確。
麻醉時機控制恰到好處,為圍捕工作提供了足夠保障,聯合行動終于成功。這是國內第一次獨立對大型鯊魚進行麻醉和搬運作業。
鯊魚池恢復了寧靜,幾條大鯊魚被放入臨時中轉池休養,暫時不能和游客們見面了,因為經過一通折騰之后,它們的體力下降,精神上也受到了強烈刺激,需要靜養一段時間。我們相信在工作人員的精心照顧下,它們的體力會很快恢復,心靈也將得到安撫。現在鯊魚的新家也在緊鑼密鼓地建設當中。
海底減肥風波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瘦成了美,成了時尚,我們經常可以在報紙或者網站上看見這樣的報道:好萊塢的明星們為了保持苗條身材,創造出了千奇百怪甚至非常殘酷的減肥方式,比如:吃飯之前嚼下大量的生辣椒;用微量的電流刺激自己的胃壁神經,減緩腸胃的蠕動,延長飽的感覺;用冥想的方法有意或無意地給自己心理暗示,來控制食欲,等等。對此我們不難理解,因為作為備受矚目的公眾人物,外表對他們而言非常重要。實際上,對于普通人來說,為健康而減肥比為美減肥更有意義,而且科學減肥也已經成為了一種值得推崇的健康生活理念。其實這種道理不僅僅適用于人,也同樣適用于動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體驗一場“海底世界”的減肥風波吧。
腦滿腸肥
神秘幽遠的海底世界,總能勾起我們無限的遐想,因為我們生活的世界和這里有著如此巨大的不同,是不是這里的每一個生物都有著不為人知的神奇故事呢?它們之間也有是是非非、家長里短嗎?我們可能無緣親身下海去解讀這些故事,幸好,我們可以到一個地方尋找一些關于它們的樂趣,那就是人工營造的“海底世界”。
你有沒有參加過魚兒的婚禮?
為了讓我們以一種輕松的形式更好地了解海底魚類的生活習性,“海底世界”正煞費苦心地策劃著一場魚兒的婚禮。
婚禮的籌備工作必須提前一個月進行。紅色的綢帶能增加喜慶的氛圍,潛水員想在第一對海龜新人身上系上紅綢帶提前進行訓練。可是,尷尬的一幕發生了——潛水員拿笨重的海龜一點辦法都沒有,它實在是太重了!最后,竟然連人帶龜一起沉到了水底!原來,海龜可比剛來的時候重了不少。
是不是動物們也該減減肥了?
借此機會,“海底世界”的工作人員邀請來水生動物專家對“海底世界”的動物們進行一次健康大普查。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海底世界”的許多動物竟然都成了“胖子”。
現在,一條護士鯊正向我們游來,但從它已經嚴重走形的身材上,你能想像得出它原來的樣子嗎?護士鯊剛到水簇館時,瘦瘦的,像一個窈窕淑女,文靜、漂亮。但后來當人們給它舉行婚禮的時候,發現怎么只一年多它已經長得圓滾滾的,而且很不愛運動,實在不行了才偶爾動一下。
追根溯源
腆著將軍肚、露著雙下巴,到底是什么原因讓這些動物步入了腦滿腸肥的“胖子”行列呢?
說到肥胖的原因,最有發言權的還是我們人類,因為人類歷史上曾經歷過“瘦燕肥環”各領風騷的年代,現在,以肥為美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人們開始鄭重其事地關注起減肥來。有關專家認為很多動物的富貴病,比如心臟病、糖尿病和肥胖等,形成的原因其實和人類沒什么兩樣。生物體的脂肪一般主要都分布在三個地方:內臟脂肪、皮下脂肪及夾雜在肌肉深層的脂肪。
決定肥胖的因素有很多,遺傳因素自不待說,后天的因素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荷爾蒙,它的多少決定了生物體能量代謝的能力。荷爾蒙主要有三大類,分別是胰島素、腎上腺素和甲狀腺素。其中,胰島素主要掌管體內所有營養物質、能量及熱量的貯存,就好比是體內脂肪“倉庫”的鎖一樣。所以,胰島素愈高,脂肪就被鎖得愈緊,對減肥就愈不利。而腎上腺素和甲狀腺素都具有燃燒脂肪的功能,好比火柴棒一樣,可短暫燃燒脂肪,分泌量越高越容易讓身體瘦下來。一般情況下,最直接影響胰島素分泌的是飲食,而最直接影響腎上腺素和甲狀腺素分泌的則是生物體的運動狀態。“海底世界”的“胖子”們也許同時犯了這兩個大忌,才會變得越來越富態。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海底世界”動物的肥胖呢?營養豐富的食品是最大的嫌疑!過去,為了保證營養,像一些高脂肪的肉類餌料每天都大量地、源源不斷地送入每個動物的嘴里,而飯來張口的魚兒們也向來都是來者不拒。
不科學的用餐習慣也是導致肥胖的元兇!一次性大量的喂食,使動物的胃口越撐越大。有時候為了一口吃的,這些家伙們可一點都不會客氣,害得潛水員給它們喂食時不得不戴上鋼絲手套,否則只怕手都會成了它們的美餐。
此外,長時間缺乏運動也是脂肪囤積的重要原因。過于肥胖的動物們行動起來非常不靈活,這將進一步促使脂肪的堆積,過量的脂肪更像一枚定時炸彈,隨時都會給動物們帶來各種可怕的健康隱患。
有一段時間,“海底世界”的鯊
魚不斷出事,在不長的時間內陸續死掉了不少。這是怎么會事呢?原來,它們都死于同樣一種疾病——脂肪肝。鯊魚由于不太動,吃得也厲害,結果得了脂肪肝,肝臟最后變得像豆腐渣。因此,如何保持適度,既可以讓“海底世界”的動物們保持身體健康,又保證它們身體不太肥胖不會得脂肪肝,成了擺在工作人員和專家面前的一個大課題。
我們知道,脂肪的存在對于健康來說既有必要又是隱患。適當的脂肪能保持身體的代謝平衡,增加機體的御寒能力,增加皮膚的彈性和韌性等,但過量的脂肪又會引起一系列的負面效果,比如說脂肪肝、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更會增加心臟的負荷。讓我們來看看對一只海象尸體的解剖。它的具體死因不詳,但可以推測這只海象生前一定很有口福,你看,心臟的造血系統按理說一生都在不停運轉,是脂肪最難堆積的地方之一,可是呢,這只海象的心臟周圍竟然裹滿了一層厚厚的白色油脂,所以,不難想像在它生前其心臟是怎樣地超負荷運轉。
減肥計劃
為了給“海底世界”的“胖子”們找回昔日的風采和健康,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專家為“海底世界”的動物們設計了第一份減肥計劃:
第一招,將原來肉類餌料的分量減半。海豹平時非常挑食,可是一旦遇上了喜歡的食物,它們就會變成名符其實的大胃王,沒有標準。現在再也不能讓它們的胃口成為無底洞了,專家給它們的分量可比過去少多了。
第二招,大量增加素菜食品的投入,口味變清淡點。起初,專家也不知道素菜食品是否適合這些海底動物。沒想到這招還真奏效,你看白戰船魚的胃口就不錯!再瞧瞧水簇館里的一群熱帶魚,它們狼吞虎咽的樣子——沖在前面的吃得不亦樂乎,跟在后面的眼瞅也著急上火,不消一會兒,一棵大白菜只剩下菜幫子了。大白菜能在這里受到如此優厚的“禮遇”,看來,素菜的魅力也不亞于葷菜。
其實,對“海底世界”的動物們的減肥方式跟人相比沒有太大的不同,所不同的是,人掌握著減肥的主動性,這要是餓得不行了,累得熬不住了,大不了讓自己的意志崩潰,不再勉強自己,放開肚子大吃一頓。可是魚就不行了,它們的減肥活動要被動得多,吃的是人給的,分量也是人定的,就只有這么多。按理說這樣的做法比我們人類要苛刻,不存在什么心理防線崩潰的問題,減肥效果應該不錯,那么,“海底世界”減肥計劃到底進行得順不順利呢?
遭遇挫折
一天,一位工作人員正在海底隧道巡視,突然,她發現一條白鰭鯊正遭到一群巨石斑魚的攻擊。鯊魚的攻擊性向來比普通魚類要強,怎么此刻竟淪為了別人的美餐呢?
白鰭鯊是種什么樣的鯊魚呢?巨石斑魚又是一種什么樣的魚呢?白鰭鯊,體長60—70厘米,體形纖細瘦長,喜歡匍匐海底生活,是一種攻擊性不強的溫和型鯊魚。
巨石斑魚,暖水性雌雄同體魚類,外表憨厚老實,常出沒于巖石洞穴的隱蔽處,生性多疑,行動詭異,是兇猛的肉食性魚類。
現在,魚吃鯊的原因已經來不及考究,怎么把鯊魚從巨石斑魚的嘴里救出來才是當務之急!但是“兇手”巨石斑魚似乎還沒有意識到自己闖下的大禍,居然和潛水員對峙起來……一場驚心動魄的“爭奪戰”過后,鯊魚是救出來了,但它搖搖晃晃、步履蹣跚,盡管救護人員把它放在養房里專門照顧,但還是不行,鯊魚最終死掉了。這引起了有關專家的注意,是不是前期減肥中巨石斑魚太餓了,才被迫去攻擊白鰭鯊?是不是魚兒不能減肥,而且一定要讓它們吃到足夠的食物?
就在工作人員摸不著頭緒的時候,又一件怪事發生了:一天晚上,一聲異樣的巨響引起了工作人員的注意,兩頭數十公斤重的海象躍過水邊一米高的護欄,重重地摔在地上。海象離開水面幾分鐘就有生命的危險,幸好工作人員發現及時,費了很大周折受傷的海象又重新回到了水里,大家都松了一口氣。可是,不久以后不幸還是降臨了,工作人員發現了這頭受傷海象的尸體。
海象為什么違背常規從護欄中蹦出來?這肯定有點奇怪。但是大家未能搞清楚其中的真正原因。后來管理這頭海象的飼養員猜測說,可能是海象本身彈跳能力就很強。但這并不能真正解釋問題。又過了一段時間,不幸再次降臨——又死了一頭海象。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海底世界”里的海象接連遭遇不幸呢?這引起了專家注意。于是,在有關專家的主持下,“海底世界”對死亡的海象進行了解剖、分析。
手術刀在層層剝離。當手術進展到海象胃部時,專家觸碰到了一塊硬物——雞蛋般大小的一塊東西,異常堅硬。難道是一塊石頭?當東西被取出時,所有在場的人無不大吃一驚:的確是一塊石頭。海象為什么要吃石頭呢?是不是太餓了?
雞蛋般大的石頭要吞進肚子里還真得需要點勇氣,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異食癖。異食癖主要是缺乏鋅元素而引起的代謝功能障礙,主要癥狀是消化紊亂,味覺異常。那么,海象是不是也得了異食癖呢?如果真是異食癖,和減肥有關系嗎?由于未能真正揭開海象死亡之謎,“海底世界”的減肥計劃暫時被迫擱淺。
新方案出爐
回顧兩次事件,專家發現前期的減肥計劃主要是減少食量和搭配素菜,這樣的做法很容易讓動物所需的必要營養元素丟失,這也許就是怪事頻頻發生的根本原因。
看著從海象肚子里掏出來的鵝卵石,專家想起了過去飼養白鰭豚時遇到過的類似情況。在做了一系列對比觀察后,專家相信“海底世界”的動物吃異物也可能有生理上的原因,比如缺乏某種營養元素。過去專家在養白鰭豚的時候曾發現,當白鰭豚生活在長江里時,什么東西都有,可它并不是什么都吃,但到了人工環境以后,它什么都吃。生活環境的改變可能造成某種營養元素供給的改變,從而使動物缺乏某種元素,促使它們不得不嘗試過去從來不吃的東西。
專家飼養白鰭豚時遇到的情況果然是一條重要的線索,缺乏營養元素有的時候甚至比營養過剩導致的健康隱患更可怕。除了前面提到的異食癖以外,缺乏維生素A會讓魚類識別光線的視覺水平下降,影響魚類的捕食能力,這對于生活在陰暗水底的魚兒們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而缺乏維生素B類,就有可能讓減肥的效果適得其反,因為參與脂肪代謝的維生素主要就是B族維生素,如B1、B2、B6,少了它們,生物體將脂肪轉化成能量的能力就會大大降低,從而引起虛胖體質。根據這些提示,一份全新的減肥方案出爐了——專家為“海底世界”的“胖子”們設計了新的減肥計劃。
首先,恢復原有分量,肉類食品不再是原來單一的幾個品種,同時,各式葷素食品也精心搭配。
盡管如此,還是不夠,畢竟動物在自然界吃的東西比較龐雜,來源十分豐富,容易做到各種營養要
素均衡、搭配合理。而在海洋館里,雖然人們做了方方面面的努力,但還是不夠。因此,在食物里人為地添加適量的營養元素是必須的。這類東西包括21金維他、維生素E、維生素B1、B2,既能保證動物的營養需要。又能夠保證食物量適度,從而保持比較好的健康狀態。
對那些對素菜不太適應的動物,工作人員更是費盡心機,事先要在食物里做手腳。
我們知道,與淡水魚不同,海水魚是要喝水的,而人工配制的海水和自然海水是不一樣的,因此對于生活在海洋館的海洋動物,要注意微量元素的配比,如果微量元素不夠的話,動物們就很容易得病。
做到上面幾點,并非就萬事大吉,因為光在嘴上下工夫還不夠,缺乏適量的運動,吃得再講究也瘦不下來。因此在開始新的減肥計劃時,專家要求飼養員增加一點活的餌料,比方說泥鰍,活泥鰍往水里丟,魚必須拼命地爭搶才能得到食物,這樣就能多運動,而多運動才有可能減肥。然后還有青菜,每天定量地投喂一些像菠菜、大白菜以及含藻類和維生素類的青菜。
為了讓“海底世界”的動物們多運動,訓獸師還專門針對不同種類進行運動設計,比如針對海豹體力消耗的特征為它們設計了更高難度的新動作,同時增加了表演場次。海豹是水陸兩棲動物,只要把水下和陸地的運動量增加,雙管齊下,就不怕它們瘦不了。
盡管如此,還是有不愿意動的“懶漢”,那就只有以身作則了——工作人員“化身”為兩條美麗的“美人魚”,每天定點下水帶動不愛運動的動物,讓它們徹底地運動起來,漸漸地它們開始懂得配合,體操做得很好,人和魚之間的協調非常和諧。
再有,清新優越的環境能加速魚類的新陳代謝,這也有助于減肥,因此,工作人員也增加了清理污物的次數。
一眨眼的工夫,舉行海底婚禮的日子到了,不知道這一次“海底世界”的減肥計劃是否有成效?
婚禮開始了,只見減肥以后的動物們似乎比過去游得更歡暢了,它們輕盈的動作不僅贏得了觀眾的掌聲,也展示了自己的健康狀態。當然,專家們在給“海底世界”的動物減肥的活動中也得到了一個啟示:喂養動物一定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律,在供給和環境的營造上盡可能符合大自然的特點。畢竟人工飼養的條件下,生存的空間有限,食物種類有限,動物容易生病,容易受到傷害。海洋——這個至今沒有被人類征服的地方,在它的心臟地帶有一個錯綜復雜的食物網,比陸地上的任何生態系統都要復雜得多,那里養育了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從生活在洋底火山口邊的以硫磺為生的微生物、細菌,到各種深海魚類,人就是窮盡畢生的智慧也不可能在人工條件下為動物創造與自然一樣的環境。因此,最好的方法還是讓它們回歸自然。在優勝劣汰的自然環境下,恐怕就不會出現上述的減肥插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