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皇
悟此聞性,則免聲塵之所轉
庭院的樹上烏鴉嗚叫,杜相國問無住禪師:“禪師聽到了嗎?”
無住禪師回答說:“聽到了。”
烏鴉飛走以后,杜相國又問:“禪師聽到了嗎?”
“聽到了。”
杜相國說:“烏鴉飛走后沒有聲音,為什么還說聽到了呢?”
禪師道:“聽到了或者沒有聽到,這并不是聽聞的本性。聽聞的本性本來就沒有,怎么會有消失呢?聽到有聲音的時候,是聲塵自心中產生;沒有聽到聲音的時候,是聲塵自心中消失,這個聽聞的本性,不隨著聲塵而產生,也不隨著聲塵而消失,領悟到聽聞的本性,就不會隨著聲塵的轉變而轉變。應當懂得:聽聞沒有產生和消失,也沒有逝去和到來。”
聽到與沒有聽到都是相對的,正如得到與失去也是沒有標準的,如果得失都不是絕對的,那么就更無須把得失看得太重了。雖然我們存在于這個客觀世界,但許多東西是取決于人的主觀感受的,人、物、事都是客觀的,但處理這些問題的方法是主觀產生的,因此得出的遠非一個客觀結果,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不如主觀地以開通、豁達的方式去思考。
一切不為
一天,惟儼禪師坐著,石頭希遷禪師見此情況問道:“你在這里做什么?”
惟儼禪師回答說:“什么也不做。”
“這樣就是閑坐了。”
惟儼禪師說:“如果說是閑坐,那還是有所為的。”
平常看太多的時尚人物周刊,發(fā)現(xiàn)別人做的事情都是大事,或者運作上億的資金,或者年少已是某知名企業(yè)的帶頭人,或者星運亨通,而自己做的全是蠅頭小事,打打字,上上網(wǎng),為某一個項目的瑣碎細節(jié)奔走,被某個惱人的客戶纏得焦頭爛額,卻得不到什么正果。看了此公案才略覺寬慰,如果閑坐都可以算是有所作為的話,那我們每天的行事還不全是徒勞的。所以,我總是相信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甚至閃過的每一個想法,日后都會有所作用,只是時候未到而已。
(李鳴摘自《生活禪智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