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岷
企業要改變潛規則,核心就是改變老板的習慣和觀念。一個合乎企業長遠發展的管理規則不是一個單方面約束的規則,更多的是一個契約化的管理細則
西方工業化發展的初期,在藍天白云下有黑白兩種鳥。隨著工業進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煙筒在鄉村及城市中樹立起來,藍天變黑了,黑色的鳥也變多了,白色的鳥幾乎難覓蹤跡。隨著環保意識的覺醒,藍天白云漸漸復蘇,這時人們又發現,黑鳥的數量開始減少,白色的鳥在久違之后又飛翔在城市與鄉村之間。
與鳥類變化相類似,在企業與環境之間也存在著這樣一個相互影響的關系,經濟學家們把這個現象命名為“企業黑化”,并用一個淺顯的術語代替——“潛規則”,潛規則與顯規則共同對企業產生著影響。
清潔工能讓財務總監下課?
一直從事中小企業研究的中山大學教授曾偉提到這樣一個案例,身為管理層的財務總監卻被清潔工掃地出門了。為什么?曾先生解釋,在企業里一般是存在著對內和對外兩個規則,對中小企業而言一般不依靠層級進行管理,更具體地表現在對內的忠誠度管理上。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誰對老板忠誠,誰就有可能在老板的辦公室里縱談企業的人事變革。這就是潛規則的力量。
在中小企業里邊的潛規則雖然不像自然界的“黑化”那樣明顯,但卻往往在更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管理。在交換名片的時候會發現,一些人的名片上只有名字與聯系方式,職務卻付之闕如。有經驗的人會發現這些人往往具有更大的決策權,在工廠的時候是廠長,在倉庫的時候又是保管員,在人事變動會議上是人力資源總監……他什么職務都沒有,但是卻可以跨越每一個層級,什么都可以管。
就是這些在企業規章制度上無法找到、在管理書籍上看不到的規則,在企業的發展初期起著特殊的作用。任何一個企業的顯規則都不可能完善,在新的規則還沒有建立起來、而已有規則又不能發揮有效作用的時候,潛規則就閃亮登場了,起到實際的調節作用。但是,這種現象的存在將阻礙著企業的長期發展。
企業只有一個腦袋
潛規則的價值在于:員工對老板的忠誠度、以及與老板的創業經歷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緊密的“泛家族形式”,以親情性質的團隊形式同舟共濟。但隨著企業的發展,這種企業不可避免地面臨著更大的危險。
第一,企業人才戰略管理的混亂。隨著企業發展的需要,必須實行人才引入戰略,但新引進的職業經理人經常處在“企業老人”的“監督”之下,清潔工趕跑財務總監的事情也屢屢發生。
第二,企業組織智商降低。在潛規則濃厚的企業里面彌漫著一種做人的思維,而不是做事的思維。上上下下揣摩老板的心理,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很低。數百人的企業只有老板一個人的腦袋在思考,一個沒有組織智商的企業怎么能有未來可言?
第三,拉幫結派的內部斗爭。在這種公司里,一些員工往往在被信任的基礎上拉攏“自己人”,形成自己的勢力派別,企業管理成本的增高無形中制約了企業發展。
第四,企業管理者無法對企業行為做出預測。企業內幫派林立的結果就是相互之間難以進行有效的信息溝通。銷售部下訂單的時候擔心生產部無法完成就把時間說的緊一些,而生產部也有意在能力范圍內虛報一些時間以便于從容。相互銜接的組織部門成了相互博弈的對手,而給老板的錯覺是生產能力不足,需要擴大生產,從而造成盲目的投資。
浪費在管理上的利潤比例大約為10-15%,遺憾的是,大部分中小企業老板都不愿花費更多的時間和資金對管理進行梳理。
向鳥類學習
生物學領域中,愛倫·威爾森提出一套“世代間學習”模式,認為物種的行為才是進化的主要驅動力,這種行為有三種主要特性:
創新,即有能力利用環境,具有潛力創造新的行為;
社會傳導,通過傳播將個體創新技能傳送至群體,成為整體技能;
流動性,有能力四處流動,集體行動并傳遞訊息。
企業要想將創業期的潛規則改變成有章可循的顯規則,需要的也正是上面的三個要素。
二十世紀初期,英國鄉村郵遞員使用沒有蓋子的瓶子給顧客配送牛奶,山雀鳥與紅知更鳥可以毫不費力地享用那些漂浮在奶瓶上的乳脂。
后來,廠商開始加裝鋁制封裝以防止鳥類的偷食,但是時過不久,所有的山雀鳥重新學會了刺穿鋁制封裝,而只有少數紅知更鳥學會獲取食物的新方法。
為什么兩種鳥類有如此大的差異?生物學家通過觀察兩種鳥類的行為才揭開了這種變化秘密:
山雀鳥習慣群體行動,以編隊方式在鄉間飛行;而紅知更鳥是排他性較強的鳥類,自己勢力范圍內不允許其它鳥類侵入,彼此沒有太多的信息交流。因此集體行動的山雀鳥比紅知更鳥可以更快進行學習和經驗傳播,從而擁有更多生存空間。
生物學上的例子也可以說明這樣一個現象:一些產業鏈條成熟的企業,或者是企業集群密度較高的產業較偏遠的、個體的企業在修改規則更為有利。
讓潛規則變成顯規則
優秀的企業潛規則少一些,對追求基業長青的企業而言,需要對潛規則持續不斷地轉化、改良。企業要改變長時間形成的潛規則,就必須如山雀鳥一樣進行相應的調適行為,核心就是改變老板的習慣和觀念。
但遺憾的是,很多企業的成功是老板的成功,失敗也是老板的失敗。在組織變革中,老板總是認為“刑不上大夫”,應該改變的是屬下、身邊的人,而不是自己。
廣東中山某企業在導入管理制度的時候,老板總認為自己是企業的所有者,沒有必要受制度的約束。但要使制度成為員工行為的自覺,身為老板的就必然是“第一受害者”,要打破企業的習慣,首先就要打破老板的習慣。
在制度的導入初期,企業家要對企業效益的暫時下降有思想準備。譬如,中小企業一般是接到了訂單就開工,而規范工作流程后就有一個合同評審程序。但在初期,由于員工的抵觸或者不習慣可能費時較長。這個時候企業家要明白這只是暫時現象,習慣評估程序后效率會大大提高。遺憾的是企業家都喜歡看到忙忙碌碌,老板一來,一團繁忙;老板一走,麻將上馬。
管理規則的導入最好有外來的專家參與,“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因為外來的專家與企業內部人員沒有直接利益沖突,在變革管理中具有較高的公信力。在導入新的規則之前,最好的辦法是將原來的潛規則具體化、文本化,這樣的變革能更好的獲得企業員工的支持,并使新規則成為有源之水。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企業必定要走向制度化,讓顯規則將成為企業發展的主流。當顯規則演變成人們潛移默化的行為模式的時候,企業的春天才真正到來。
中國新時代 2005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