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 秋

導語: 作為互聯網的主要贏利模式之一,企郵伴隨著互聯網的重生,成為網絡服務商的眾矢之的,但這匹黑馬的背上急需一根韁繩。理性發展和豐厚利潤一如一對矛盾體,在企郵市場中吵得天翻地覆。
正文:企郵的話題在去年突然一躍升至議程首位。2005年5月10日,更名后的263網絡通信再次大張旗鼓宣傳其企郵業務。這次與以往相比略有不同。為北京地稅50萬家企業供應免費企業級郵件系統,以及與北京地稅今后的深度戰略合作,仿佛默默昭示著263堂而皇之地瓜分了政府郵箱這塊肥肉。
自去年起,紛杳而至的門戶網站,具備通信背景的專業郵件提供商,企郵的鼻祖虛擬主機和域名注冊提供商,以及部分地方電信企業和小型的網絡服務公司,在面臨企郵的豐厚市場時,都顯得有些迫不及待,花招迭出的企郵促銷和宣傳舉措,讓企業用戶在做選擇時甚至都有些無所適從。去年9月第三屆互聯網大會上,從新浪、263、35互聯(中國頻道)等企郵服務商對企郵的寵愛有加就可見一斑,甚至連之前被眾人看好的網絡搜索,那次亮相也不及企郵的灼人風頭。
但在企郵市場必定盈利的高調論斷下,如何將提供商的單股熱情轉化為提供商和企業用戶的雙贏局面,這個等號能否劃到最后,給企郵提供商們如何在企郵中、高、低端細分市場中冷靜占位,擺出了一個嚴肅的命題。
小標題一:企郵卷土重來
企郵作為互聯網的衍生品,走向一直和互聯網的發展保持一致。隨著2003年的互聯網大復蘇,企郵也經歷了一個無人問津、買一送一的尷尬到現今炒作如日中天的大裂變。263網絡通信企業通信業務部總經理李晉告訴記者:“從1997年虛擬主機和域名注冊服務提供商的注冊域名送免費企郵開始,企郵逐步走入郵箱市場,但市場份額一直不高,贈送企郵也僅僅為了提升虛擬主機和域名的銷量。作為配角的企郵,在網民數量扶搖直上帶動個人郵件市場迅猛高漲之后,才稍稍嘗到甜頭。”中國網民的數量不負眾望,從1999年的890萬狂升為2003年的7800萬,2004年甚至高達1.04億。在網民數量頻繁漲水的背后,電子郵箱用戶的數量也齊頭并進,2004年一舉突破1億大關。
263網絡通信公關經理曾鋼告訴記者,傳統虛擬主機和域名注冊提供商憑借豐富的老客戶資源,觸覺靈敏,在企郵發展的初期掌握了這塊領土的絕對控制權。自1999年具備通信背景的21cn推出具有web功能、以企業域名為結尾的企郵以來,企郵市場發展狀況一直差強人意。2000年,35互聯(中國頻道)率先推出了其“企業郵箱”產品。隨后新浪也不甘落后,宣布推出其企業郵箱新業務,幾乎同時,網易、21CN、萬網和e龍等網絡服務商紛紛效仿,“企業郵箱”業務一時興起。個人郵箱是否收費的敏感問題讓涉足競爭的參賽者左右搖擺,對于收費孰優孰劣的爭論,也硝煙彌漫了很長一段時間。而企郵則在2000年就義無返顧地實行收費制度,雖然彼時企郵的技術和性能與個郵不分伯仲,但收費的傳統延續下來了。2002年網易不堪重負,公開宣布退出企郵市場的消息,猶如一磅炸彈,頓時讓周邊仍然對企郵垂誕的企業銷聲匿跡,讓已經陷身其中的企業人人自危,甚至連新浪也寒聲若噤。直到2003年,互聯網第二次春天珊珊來到之后,企郵市場也開始蘇醒,開始了它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我國企郵市場的規模和潛力是企郵提供商們削尖腦袋往里鉆的最大誘因。據Iresearch市場咨詢有限公司總裁楊偉慶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我國的企郵收入還只有單薄的1.3億元,2002年也不過1..8億元,但2003年猛增了1.1億元,直逼3億元大關。與2002年相比,增長率高達60.2%,在我國企郵市場規模增長率的曲線圖上呈現出一個角度分明的小山峰形狀。從2004年到2007年,預計我國企郵市場規模增長率將保持平穩前進態勢。2004年我國企郵市場規模約為3.5億元,到2007年Iresearch預計將會達到6.8億元。
Iresearch市場咨詢有限公司咨詢經理李楠認為,2004年企郵市場波濤起伏,新產品新招式讓人眼花繚亂,各商家都緊盯企郵的利潤,但這種舉動和如此巨大的市場規模相匹配。如263網絡通信的企郵利潤在所有業務利潤中僅次于96446業務。2004年年初,263的“先使用后付費”模式拉開了企郵爭奪大戰的帷幕,業內對這種用戶先申請,隨后三月內隨時支付的新模式績效雖然還不太清楚,但263的猛烈出擊動作讓對手們也驚出一身冷汗。2004年3月,35互聯(中國頻道)歷時兩年的“智能識別過濾垃圾郵件系統”技術把第二代企業郵箱產品推向了一個制高點,在反垃圾郵件的新聞鋪天蓋地之時,35互聯(中國頻道)又暗合了一把潮流。而一直高調示眾的新浪也緊跟時代步伐,在京召開“2004,sina北京企業郵箱推介會”。2004年7月,263與慧聰網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共同為企業提供網絡服務和電子郵件服務。隨后2004年8月,成立僅兩個月的通聯無限,在硅谷動力一條關于協同辦公的新聞上嗅到敏感之處,聯想由此而發,隨后具有協同辦公功能的通聯郵Tmail在各大媒體上暫露頭角。而諸如時代互聯等網絡供應商也對買域名送企郵的做法樂此不疲。
小標題二:再打一針鎮靜劑
但從市場運營的常規來判斷,業績起伏的曲線往往是事物發展永恒的規律。從新生到低潮再到撲面而來的狂熱,2004年是企郵加速奔跑的見證,但是否能印證35互聯(中國頻道)總經理龔少暉的話,“中國互聯網已經走過了浮躁期,正邁入理性發展期”,我們還在觀望之中。
從2004年各企郵服務商轟轟烈烈的宣傳、接踵而入的競爭選手、氣勢洶洶的態勢實在很難讓人排除“非理性“的嫌疑。客觀而言,能否贏得企郵市場的大豐收,并不是企郵提供商的“單戀”可以造就的。企郵市場的上帝之一,中小企業主們對于企郵愈炒愈烈的熱度依然冷眼旁觀。某企郵應用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目前企郵服務商一直在打價格牌,但這并沒有切中要害。第一代企郵給企業留下了太糟糕的印象,很多企業保守地認為,使用企郵就等同于被垃圾郵件不斷騷擾,而且大多中小企業并沒有充分認識到企郵的重要作用,對最能區別企郵與個郵的郵件管理功能茫然無知。這種對企郵認知能力的缺乏,直接導致了企業對企郵的無所謂態度,而究其原因,企郵提供商單調缺乏內容、只重其表輕乎其里的宣傳恐怕也難逃其咎。
以中小企業用戶為目標,僅需郵件收發穩定,能保障通達率和反垃圾郵件功能的企郵業務,主要集中在2003年以前。而第二類企郵目標客戶的要求不再如此平面和原始。
企郵業務主要由兩大板塊構成,企郵外包和企郵平臺。對于中小企業可以自助分配信箱的B2B式企郵外包而言,進入門檻低,因此各大企郵提供商都有所涉獵。而企郵平臺業務是主要針對大型企業的B2C操作模式,如此次263網絡通信為北京地稅提供50萬個10M容量大小的企郵,這個企郵平臺猶如傳播信息的工具,使用者是北京地稅和50萬家納稅企業。企郵平臺的最大特點就是個性化、定制化特征明顯,開發和維護費用十分高,許多企郵提供商無力也無心做這部分業務。我國從三種網絡服務商分化而來的企郵提供商,門戶網站、具備通信背景的專業郵件提供商、虛擬主機和域名注冊提供商,這三類群體各有千秋。據Iresearch資料顯示,2004年企郵服務商的市場份額圖表中,門戶網站和專業郵件提供商占37%,域名服務商和地方電信企業占51%,小型網絡服務公司占12%。
Iresearch市場咨詢有限公司分析師分析認為,門戶網站的企郵是在個郵的平臺上借花獻佛,雖然技術有所升級,但很難達到專業郵件提供商的專注程度。虛擬主機和域名注冊提供商有客戶資源做后盾,而且如35互聯(中國頻道),目前正由虛擬主機和域名注冊為主、企郵為副的業務模式向企郵為主轉變,客戶資源也許成為他們制勝之點。表面看來,企郵市場的爭奪聲色厲俱,而巨大市場潛力也似乎為進入者提供了騰挪空間,但在按照品牌、郵箱功能、價格等因素劃分后的高、中、低端3個企郵細分市場中,競爭實際并不如想象中的激烈,大家完全可以各自為政,對企郵某個細分領域的深度挖掘是每個參與企業的普遍性任務,但在這之前,首要任務是確定哪個細分市場更適合自身立足發展。
李晉聲稱,263網絡通信在2004年中期為企郵發展制定了兩個方向。延續中小企業郵件外包業務,在此基礎上增加即時通訊、網絡傳真、企業短信等功能,并擴大企郵容量。另一方面,向地稅方向擴展也不失為良策,畢竟,走政府路線的企郵提供商為數極少,而通過政府大規模招標的方式競生出企郵提供商,也可以抬高規模企郵提供商的底線。
熱力炒作是無可厚非的,但在企郵市場熱鬧非凡的背后,能以專業的態度靜心思考定位和方向問題,才是與以往盲目狂熱哄擁而上局面的本質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