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明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是英國著名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的一段名言,說明讀書對人的性格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漢代文學家劉向認為:“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逼鋵?,除了“成性格”和“醫愚”外,讀書還的確具有治病的作用,尤其是針對心理社會因素引起的疾病,如抑郁、焦慮、恐慌、煩惱等。
我國自古以來就不乏這樣的例子。三國時期曹操讀陳琳檄文而治愈頭疼。明代戲曲作家和養生學家高濂在專著《遵生八箋》中明確指出:讀書得法,能收到祛疾養生的奇效?,F代作家秦瘦歐曾說:“我自小多病,但又最怕服藥打針,幾乎每次都是依靠著《西游記》《封神演義》《江湖奇俠傳》《福爾摩斯大探案》等書,獲得充分休息并恢復健康。近年則把金庸、梁羽生、瓊瑤三位先生的巨作作為藥物,以對抗傷風流感乃至心臟早搏等,幾乎百試百驗?!?/p>
在國外,以讀書作為輔助治療的方法也有悠遠的歷史。據文獻記載,中世紀開羅的曼蘇爾醫院在為病人治病時,一方面由醫生用藥物或手術治療,另一方面由阿訇為病人誦讀《古蘭經》。19世紀,圖書輔助治療逐漸推廣,英、法、德等國家的內科醫生在為病人開出的處方中常包括閱讀圖書的書目。1810年,美國內科醫生本杰明·拉什呼吁精神病院不僅應提供醫療設備,還應提供有益精神健康的讀物,通過閱讀減輕病人的壓力,矯正病理性情緒狀態。1848年,高爾特在美國精神病學年會上宣讀論文《論精神病患者的閱讀、娛樂和消遣》,提出了閱讀治療的功能,并提出除宗教類書外,應增加歷史、傳記、旅游、小說等類書籍。這被認為是有關讀書治療研究的第一篇論文。
進入20世紀,相關的研究開始活躍起來。美國首先創造出新詞“閱讀療法”,并首次將其收入1961年第三版《韋氏新國際英語詞典》中。約60年代以后,應用圖書輔助治病不再僅針對精神疾病患者,也不再局限在醫院范圍,而是進入社會,為一切需要幫助的人包括兒童、老人、殘疾人甚至犯人服務,如組織盲人讀書會、為老人和閑居家中的人送書上門等。1989年,有學者通過分析試驗報告,得出閱讀療法是有效的,特別在增進自信、改變行為和人際關系方面的結論。1984年,國際圖書館聯合會在《圖書館為醫院病人和殘疾人服務綱要》中強調了閱讀治療在患者康復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關于閱讀療法的治療機制,學者們較多的是從弗洛伊德學派認同、凈化、領悟的角度加以闡述,認為患者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有意或無意地獲得情感上的支持、認同,并通過體驗作者設定情境中的恐懼悲傷,使內心的焦慮得以釋放,使情感凈化。同時,閱讀過程還有助于讀者通過心理活動和作品內容之間的整合產生領悟。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有關閱讀療法的基礎研究仍較薄弱,尚缺乏高質量的實驗數據和具體的應用研究。但是,閱讀療法與音樂療法、工娛療法等作為輔助療法,具有其特定的療效,這正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