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俊杰 孫 磊
在傳統能源價格上漲的同時,以太陽能產品為代表的新能源廠商也在品嘗產品供不應求和高利潤的滋味。
經過短暫的回調,國際石油價格重拾升勢。截至3月18日,紐約商品交易所的原油價格達到本輪升勢中創紀錄的56.72美元/桶。除了新近進入工業大國行列的中國、印度強烈增長的能源需求打破了石油產品的供求平衡,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國際主要產油國攫取石油美元的日子日益屈指可數了。中國可再生能源項目發展辦公室的報告顯示,以現有速度,全世界的石油還可再開采大約45年,其他傳統能源剩下的時間也不樂觀:天然氣大約61年,煤炭大約230年,鈾礦石大約71年。
2000年,德國政府強力推動了《可再生能源法》的通過,這項法案規定,到2010年全國可再生能源應占到能源消費總量的10%,并對光伏發電(即太陽能發電)給予0.506歐元/度的補貼。與此同時,歐洲各國鼓勵新能源發展的法律和產業補貼政策相繼出臺。
國外太陽能電池片廠商股票價格大幅上漲,全球PPV(光伏產業股價指數)2004年上漲300%,遠遠好過石油公司。德國Solarworld一年上漲600%,由10多歐元上漲至100歐元。臺灣茂迪股價由60多臺幣上漲至400臺幣。
歐洲新能源市場的大規模啟動,直接拉動了中國從事太陽能光伏行業公司的發展。目前中國新能源廠商都在努力擴大產能。經過擴產,天威保變(600550)一躍成為2005年國內產能最大的光伏廠家,達到70Mw硅片、50MW 電池片、100MW組件的生產能力,超過了2004年的行業霸主無錫尚德,并同原本規模相近的特變電工拉開了差距。
“如果講未來,將是新能源的世界,市場需求是無限大的。”一位業內專家說,“這對中國廠商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會,但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師彭繼忠告訴《新財經》,在國際光伏產業鏈中,中國光伏產業處于中下端,地位比較弱小。該產業的上游和市場都在國外,只有中游和下游在國內;下游在中國發展最快,原因是門檻很低;而需要較高研發實力和大量資本的上游,是中國光伏產業的短板。“現在的繁榮是較低層次的、脆弱的。”他說。
仔細打量中國光伏產業的企業,目前惟有天威保變旗下的天威英利擁有比較完整的產業鏈,靠近上游,這使得它處于相對有利的地位,但也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如何獲得更上游的足夠的硅原料。另一較大的廠商特變電工(600089)旗下的新疆新能源則只有下游的封裝和系統集成,沒有中游的電池片生產線。對那些更小的廠家來說,其產業鏈布局就更顯被動了。
光伏產業的硅片封裝技術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成型,中國各光伏業廠家卻有著中國制造業普遍的處境:沒有多少核心技術,生產設備從國外進口,市場也大部分在國外。在這種情況下,誰能投入更多資金,誰進入更早,誰就能獲得一定時期內的優勢。
專家預測,未來幾年,中國光伏產業各廠家之間恐怕就要打一場嚴酷的價格戰。“苗頭已經出現了”。有關研究部門提供的資料說,光伏產業鏈的最下游——電池片的封裝技術相對簡單,屬于勞動力密集型,資金投入量小,進入門檻不高,國內產能已經開始過剩。
面對2004年全球光伏產業的繁榮,很多國外廠商紛紛實施新的擴產計劃。如果這些計劃都得以實現,兩年內國際市場光伏廠商的產能增加速度將會超過市場需求的增長速度,從而導致供需缺口縮小甚至出現產能過剩。 “在2005年、2006年,國際市場的供需缺口達到最大,此后會逐步緩解乃至平衡。”彭繼忠預計,“光伏產業高利潤率的日子還能維持兩年,快的話一年就可能降下來。”
寄望于國外市場的高速增長,不夠支撐起一個真正繁榮的中國新能源工業。很多人將眼光投向國內市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項目辦公室執行主任吳達成指出,目前使用太陽能發電的成本遠遠高于其他方式,因此,光伏產業上規模必須依賴政府補貼。“從立法到各種具體措施的推出,都需要時間,國內市場的大規模啟動恐怕要等一段不短的時間。”他指出。還有人預測說,國內光伏市場的啟動至少要等到2007年以后。
能源界人士告訴《新財經》,從當前我國對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情況來看,風能的前景比太陽能更加廣闊。目前風力發電價格已經降低了很多,每千瓦時風電的成本價已經降至0.5元以下,同火電的0.3元已貼近很多,而太陽能是4元左右,成本太高了。從經濟成本的角度看,我國風力發電的產業化條件已經成熟。
但光大證券分析師韓玲指出,風力發電的發展,仍然迫切需要政府政策的推動。目前,電價、關稅、貸款、稅收等方面,政府沒有出臺有助改善風電產業環境的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不到位,企業的投資周期過長,缺乏投資動力。
隨著今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的正式生效和中國《可再生能源法》即將于2006年1月1日實施,能源界普遍產生一種預期:風能發展的政策瓶頸有望得到較快地解決。《新財經》記者了解到,除特變電工(600089)外,目前已有一批上市公司開始著手風能的項目。
天威保變開足馬力
2004年,天威英利投產8個月,就有1.24億元收入囊中,利潤約1000萬元。今年第一個月,利潤已有448萬元,“訂單已經接到了2006年。”天威英利副總經理趙志恒對《新財經》說。
趙志恒信心滿滿:“現在根本不存在競爭,我們的產品供不應求。因為二期工程投產最快也要到今年11月份,現在讓我們撓頭的是怎樣想辦法在現有條件下生產更多的產品。”
與國內同行相比,天威英利最大的特點是產業鏈比較完整:不僅有太陽能電池的封裝、生產太陽能電池片,而且也能生產電池片的上端——硅片。這樣,產品利潤率就保持在了較高水平。天威英利是國際上少數幾家具有完整產業鏈的企業。
趙志恒一五一十地為《新財經》算了一筆賬:“現在每瓦太陽能電池片售價是2.6~2.7美元,毛利大概是12元(人民幣,下同);如果我們將多余的硅片賣給其他廠家,然后再回購電池片,這樣,每瓦的毛利有5元;如果賣硅料,毛利是7元。”
顯然,天威英利這惟一的一條生產線,無法滿足海外市場強勁的需求。《新財經》了解到,天威英利的生產線上已經實施了工人24小時不間斷作業。
如果11月份二期擴產計劃順利完成,天威英利的生產能力將大幅提高,那時候的問題是,怎樣獲得更多用于生產硅片的硅材料。國內現在沒有相應的技術,絕大部分硅原料需要進口。現在全球太陽能電池片供不應求,同行們滿世界尋找硅片,結果國際市場硅原料一下了短缺起來,價格不斷上漲。
“雖然純度高達7個9(99.99999%)的硅提煉技術牢牢地掌握在外國公司手里,但是國內有些專家研究的技術已經越來越接近要求了。” 趙志恒說。天威英利正在參與推動國內多個在建或籌建的硅材料提純工廠,希望以此擴大高純度硅的來源。同時,他們也在考慮別的硅原料來源,“用于半導體級的硅的純度要高于太陽能級,我們正在考慮從國外購買半導體級的硅廢料,加以利用”。
天威英利引進的是以多晶硅為原料的生產線,與大多數廠家的單晶硅生產線相比,硅材料的轉化率可以大幅提高,而且對硅材料的純度要求也較低。在目前這種硅材料極度缺乏的情況下,天威英利使用多晶硅的優勢進一步顯現出來。
天威英利對《新財經》說,目前廠方掌握的硅原料基本可以滿足2005年生產的需要。
目前,天威英利保持上游產業鏈完整優勢的關鍵在于,上游投入所需要的資金量較大。而短期內國外硅片、電池片生產設備供應商自身的生產能力有限,這樣,國內其他廠商短期內無法采購到設備。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局面就會被打破,利潤率自然也會被攤薄。西北證券分析師張晶認為,天威保變搶先進入市場的時間優勢和勞動力成本低廉的競爭優勢,是容易被復制的。
天威保變總經理景崇友對《新財經》表示,“國際廠商都在擴大產能,今后兩年我們也許會在國外市場遇到一些困難,其中包括歐洲有限制進口的可能性。” 天威保變的下一步思路是“把工廠做到歐洲去”。景崇友告訴記者,目前天威英利正與歐洲的廠商進行接觸,以便設立一個封裝工廠。
搶奪國內市場制高點的競爭已經開始。天威英利在四川成立了成都英利新能源公司,在西藏也建立了開拓市場的根據地,并參股了一些國內新能源公司。景崇友表示:“我們將抓住時機加快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
“我們要努力做到最大,只有成為最大才能在獲取原材料擁有優先權,才能在競爭國家的優惠政策、取得國家的優惠貸款、稅收和國家扶持基金上取得優勢。我們要靠規模來獲取各種優勢。” 景崇友說。
在天威保變的所有業務中,天威英利是增長最快的一塊。據公司預測,2005年英利的銷售收入大約8個億,而2004年整個天威保變的總收入只有11億元。
新能源是否將取代變壓器業務,成為天威保變的主營業務?景崇友表現出相當的謹慎:“天威保變還是要立足于在變壓器領域突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穩定收入來源,但同時也加大在新能源領域的擴張布局。”
目前來看,天威保變采取了“兩條腿走路”的策略,進一步突出主營業務,一些與變壓器領域相關但不靠近的業務已被剝離出去。目前,天威保變正在合肥工業園區建立一個年生產能力達到3000萬千伏安的基地。天威保變還是目前國內惟一一家具有向核電站提供變壓器資格的國內廠商,國內核電建設進度的加快,公司也能分一杯羹。
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師彭繼忠認為,天威保變的變壓器業務仍持續增長,盈利能力也有所增強。預計2005年可以完成4000萬KVA,2006年在考慮到合肥廠的增量后,總產量有可能達到6000萬~7000萬KVA。
特變電工擠入上游
2004年下半年,新疆新能源找到了新的利潤點——國際市場需要大量的太陽能電池片。“新疆新能源2003年和2004年兩年的利潤數額相差不大,但有本質的變化:2003年以前主要來源于國家項目,占總收入的80%;而2004年超過70%的收入來源于太陽能電池片的出口。”華夏證券分析師陳夷華指出。
新疆新能源公司是上市公司特變電工的一塊新業務。這家子公司成立于2000年,地處太陽能資源豐富的西北地區,承擔了 “光明工程”等政府項目中相當一部分工程,在光伏產業的系統集成領域的優勢就是這樣積累起來的。
但是,政府項目中多數是太陽能電池封裝和系統集成,處于光伏產業鏈的最下游,技術含量和競爭壁壘都比較低。
面對著2004年底開始的國際市場太陽能電池的緊缺,新疆新能源面臨著新的機遇。但同時,國內和國際市場的競爭更激烈了。
相比天威英利2005年銷售收入8.07億元、利潤2億元的預期,新疆新能源公司差了一大截:預計實現銷售收入4億元、利潤2500萬元。兩家公司產品的毛利率有天壤之別。
按照華夏證券分析師陳夷華的估算,新疆新能源的毛利率估計是11%~12%,而天威英利等廠家則有20%以上。陳夷華對《新財經》說,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新疆新能源的電池采用的是單晶硅,而天威英利是生產多晶硅,單晶硅對于原材料純度和技術的要求會比多晶硅要高,造成成本的提高,毛利率偏低。
特變電工證券事務代表焦海華表示,新疆新能源今后將在硅片項目上下大力氣,年內就將投產。一方面可以解決自身原材料緊缺的問題,同時,生產上游的硅片可以提高毛利率。
去年早些時候,焦海華曾對外界表示,公司的合作伙伴BP公司將在硅原料采購、技術支持和太陽能產品的銷售方面向新疆新能源提供幫助。
新疆新能源硅片生產項目分三期實施:一期20MW,二期50MW,三期100WM。樂觀預期,2005年下半年一期工程可以投產。項目整個需要投入5個億。公司表示,資金可能是通過母公司特變電工融資,新能源公司自身也有意上市。
在新能源行業,特變電工是為數不多涉及風能行業的上市公司。2004年12月12日,公司投資2500萬元發起設立沈陽工大風能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首個能生產兆瓦級風電設備的廠商。焦海華表示,風能1MW的風機正在組裝,由于技術成熟度、裝備配套等方面尚有待進一步完善,批量生產還需要一定時間。
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師彭繼忠認為,特變電工的風能項目規模短期內不會太大,近期對上市公司的業績影響也不會太大。特變電工則預測2005年風能項目可以達到盈虧平衡,2006 年預計實現銷售收入3.5億元,實現利潤1750 萬元。
特變電工的傳統業務——輸變電領域,由于原材料中硅鋼片的價格去年猛烈上漲,而現有合同都為閉口合同,公司的定價能力也比較低,拖累了2004年業績。
據了解,為了規避行業風險,特變電工近期在輸變電領域將不會進行資本擴張,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則被公司納入未來重點投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