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101”位于臺北市信義計劃區,此地早前是一片農地,1980年才被規劃成金融商業中心,并迅速發展為擁有高級住宅、多棟辦公樓、多處購物中心的地區。建設這幢大樓,最初的計劃是興建兩幢30層以上的建筑,總樓層66層,后來改為興建3幢建筑,總樓層88層,直到當時的臺北市長決定不計費用地替臺灣建立一個最高的建筑物,才得以將原來的3座大樓合并為一座,成就了現在8節式竹筍一樣的外形、樓高101層、加頂端尖塔共508米的世界第一高樓。
在離“臺北101”不遠的幾條街,一幢方方的建筑物外面坐著兩只石雕的獅子,它是“臺北101”的設計者李祖原建筑師事務所的所在地,大樓造型的構思就出自事務所內的王重平建筑師。李祖原建筑師事務所崇尚東方古典藝術,擅長將東方元素和西洋建筑融為一體,“臺北101”便是這種概念下的代表作:第一部分外圍貼有直徑近4層樓高的方孔古錢幣作為裝飾;每8層樓頂向上展開的弧線代表蓬勃向上;塔樓在每個倒梯形方塊的頂點上有一塊金屬凸出物,象征“龍頭”。由于頂端尖塔大部分時間都被云層遮住,所以在大樓頂端的“龍頭”上還裝置有航空障礙燈,以警告在高空中的飛機。另外,大樓周圍的建筑也運用了中國傳統的“氣”和“風水”,這讓大樓更是處處表現出了中華文化和西方科技的結合。
按照計劃,“臺北101”的工期歷時6年,漫長的興建過程充滿了艱辛。1998年1月,工程正式動工,首先是打地基,要挖到地底40~60米深,再埋入數百條厚1.5米、長80米的混凝土柱子作為承載基樁,還要在基樁上再置入9000噸鋼鐵以及2.6萬立方米的混凝土作為“根”。地基完成后,1999年7月,在地底28米處,“臺北101”開始建起來。由于所使用的鋼筋都得由南往北送,為了達成每20天建4層樓的進度,每項材料都得準時送達工地。“臺北101”的主干為設在大樓內部的8根巨型柱子,每根寬2.4米,由8厘米厚的鋼板組成,每兩根柱子平均分立在大樓的四面,巨型柱子在每8層樓時還會再用16根箱形鋼柱再加強支撐,并且為了增加勁度而在低層部分內灌混凝土直到62層高。為了將材料運送到高處,在建筑物的四周還搭設了電梯,并利用起重機等將材料及時送到需要的樓層。每天,有來自50個國家近2000位各工種工人、工程師、技術人員在工地工作,他們每天爬上爬下,大樓高處的輕微晃動對他們來說已成為家常便飯,偶爾襲來的強風還會把云帶進建筑物里,夏天,他們還必須承受難耐的高溫。
臺北惡劣的天氣情況及地震使得工程進度時而停止,時而繼續,2002年的超級地震就迫使整個工程停工檢查。那是2002年3月31日的下午,6.8級的大地震使得當時固定在“101”高樓250米處的兩臺吊車被震了下來,造成5名工人死亡、16人受傷,一臺吊車掉到路上還壓倒了不少車并傷及民眾。雖然調查顯示大樓本身并沒有因為地震而有任何損傷,但此次事故迫使工程停工長達幾個月,從而也延緩了完工時間。2003年7月,當工人們將第96層高達38米的鋼柱架起來時,“臺北101”超過了當時世界第一高樓吉隆坡的Petronas雙子星大樓,正式成為世界最高的建筑物。
整個“臺北101”花費達到了640億新臺幣,而大部分的費用都用在了技術層面上。大家都知道葉子形狀的臺灣島由于處在一個多臺風及多地震的地理位置,因此極易遭受天然災害,6年前的“9.21”大地震就讓臺灣一下死傷好幾千人。距離“臺北101”200米的地方剛好是一個斷層地帶,再加上臺灣每年至少會有3~4個時速高達250公里的臺風侵襲,為了應付地震及臺風導致的建筑物搖晃,在“臺北101”約92層的高度,固定了一個閃著灰色光芒的重達660噸的鋼球,這個鋼球由許多不同直徑的厚鋼片所疊成,橘色的鋼纜每4條為一組共16條繞過鋼球底半圈。這個直徑5.5米的鋼球叫做“被動調諧質量阻尼器”,平時可以抵消風力對大樓所產生的搖晃,而當劇烈地震或臺風來襲時,又能最大限度地減輕大樓的搖晃程度。另外,大樓外圍12萬平方米的部分,鋼、鋁以及玻璃結構部分就花了9500萬新臺幣,這個外圍可以應付高達7級的強震和每平方米1.4噸的風壓。而大樓間的建筑不但呈W形,也通過了2200PS飛機發動機所產生的臺風測試。此外,在美國遭受“9·11”恐怖襲擊之后,“臺北101”所要應付的就不僅僅是臺風和地震,為了防止類似事件,大樓整幢建筑物的鋼筋及鋼纜都采用防火材料,同時儲備了相當兩個半奧林匹克游泳池的水。另外,大樓結構設計使得每8層樓就會多出一個平臺,方便火災或其他災害時的高樓逃生。
高樓是可以徹底改變一個城市的面貌的,當其他地區普遍只有高于200米的建筑時,“臺北101”這個像竹子一樣的超級異物,獨領了21世紀建筑風騷。當然,它也激發了其他城市的建筑欲望,比如迪拜就聲稱將會有一幢560~600米高的建筑誕生。看來,爭奪世界第一的戰火已經悄然點燃,未來建筑業一定會有更多的世界第一。
(吳怡靜譯自德國《GEO》雜志,原載臺灣《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