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治平
內容提要“新民”指使民眾覺悟更新,而“親民”則指使民主富足安頓。如何恰當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或隱或顯地成為歷代統治集團的棘手問題。作為基本治國路線,二者誰先誰后,秦漢之前似已有定論。從《尚書》《詩經》,到《管子》《論語》董仲舒都在強調先富后教、由富而教。惟有賈誼側重于“教”在“富”前,更強調道德教化與政治因素在領導人民、管理社會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宋明時代,親民與新民的關系一度發生動搖,朱熹徑直用“新民”解“親民”,所凸現的是親民的內圣方面與內在特性,而王陽明則主張親民就是“安百姓”,著重突出的是親民的外王方面,即如何使人群民眾的生活能夠安寧祥和。
關鍵詞新民親民政治哲學
[中圖分類號]B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05)04—002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