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元 劉俸君
2005年中央又一次把支持“三農”作為一號文件的主題,反映出中國在發展戰略及政策思路方面的重大變化。在中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的大背景下,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著力于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直接帶有資金支持的政策占到相當大的比例。這表明:中央正加大力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實轉變財政分配、資源配置向城市傾斜的政策,在穩定現有各項農業投入的基礎上,新增的財政支出和固定資產投資向“三農”傾斜,逐步建立穩定的農業投入增長機制。“三農”問題一直是黨和政府關心的熱點話題,中國的農村經濟問題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國內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先生在多年的經濟研究、考察基礎上,針對中國農村經濟近來出現的新問題、新現象談了個人的一些看法。
再掀農業合作化浪潮
在甘肅的某些市、縣,掛牌的有馬鈴薯協會、蔬菜協會、養牛協會、蘋果協會等很多專業協會,這些協會帶動了很多農民加入其中。厲以寧認為,這是中國正在掀起新型農業合作化的新浪潮的重要表現。新型合作化是農民自發搞起來的,跟過去的合作化不同,不是自上而下貫徹推行,而是農民自發組織的。而且只有少數地方叫合作社,多數地方合作組織叫專業協會。為什么說這是新型農業合作化的新浪潮?其表現為三點好處:
第一個好處,現在中國農村試行的是訂單農業,公司下訂單給農戶,農戶按照訂單來進行生產,公司再按訂單的要求收購產品。這本來是好事,可是公司是強者,單個農戶是弱者,強者跟弱者打交道,弱者是要吃虧的。很多地方都暴露出這樣的問題,比如說在收購的時候公司可以自行設立產品等級,越把等級往下壓,農民就越吃虧。沒有現款先打欠條,很多農產品不賣掉就會爛掉,農民只得接受欠條。現在農民自發組織專業協會,通過協會跟公司簽合同,或者是協會跟加盟的農戶簽合同。協會代表了好幾百個農戶,形成了和公司一樣的強者,強者對強者,交易就會公平很多;協會還可以請律師,從法律上確保農戶的根本利益。
第二個好處,協會有利于做運銷方面的工作。農村的生產形式是一家一戶,單個農戶的運銷能力肯定是薄弱的。協會可以組織暢通的運銷體系,有車隊、倉庫、推銷員,可以直接打開外地市場,這種辦法可以使農民分享到流通領域的利益。
第三個好處,新技術通過協會往下推廣。新品種首先可以到達協會,協會幫助下面的會員試種新品種。如,馬鈴薯種子開始退化,協會可以從外地調一種新品種、新技術,這讓農民得到新品種的好處。
厲以寧說:“這種新型合作盡管不叫合作社,它叫專業協會,有的地方叫經濟共同體,有的地方就叫公司,有的叫農工商公司,有的地方叫合作公司。這就是中國當前新型的農村組織,將進一步掀起新一輪的農業合作化浪潮。”
退耕還林要科學規劃
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三部分第九條指出:堅持不懈搞好生態重點工程建設。退耕還林工作要科學規劃,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穩步推進。要采取有效措施,在退耕還林地區建設好基本口糧田,培育后續產業,切實解決農民的長期生計問題,進一步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退耕還林”政策提出以后,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做了很多貢獻。甘肅定西市是全國最窮的市之一,1年的降雨量是300毫米。過去農民在山坡上種糧食,因為沒有水,肥料不足,糧食產量很低,1畝地只產一、二百斤糧食。現在退耕還林,林間種植從美國引進的紫花苜蓿草。農民不用上山,很久去割一次草就可以,有了牧草,農民養牛、養羊增加收入。牛羊留下糞便,放到農民家的沼氣池,農民利用沼氣做飯、照明,節省了電費開支;農民不用花錢買煤,不用上山砍柴,節省了燃料開支。這就是退耕還林給農村帶來的新變化。厲以寧說,現在農村的情況變了,所以中國的糧食應該著重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科學種糧。目前,16億畝耕地產量太低,如果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就能閑出土地,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耕則耕,農民可以從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科技特派員為農民支招
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第四部分提到: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科技含量。要求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加快改革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厲以寧指出,目前在農村悄然興起了科技特派員制度。什么叫科技特派員制度?跟過去的科技下鄉是不一樣的,過去的科技下鄉是在村子里頭擺幾張桌子,來一個農業科研人員,放圖片,講科技知識。現在的農業院校、農業所的科技人員可以報名參加科技特派員制度。根據你的專長把你分到某一個地方去,在當地跟老百姓、農民結合,組成利益共同體。
一個地方產葡萄,可是葡萄的質量不好,葡萄又小又不甜,大的小的都有,不好賣。當地農民5角錢一簸箕往外賣,這樣的賣法是不賺錢的。科技特派員去了以后,跟農民結合起來,教農民怎么去改良葡萄的種植辦法,怎么選種,結果出來的葡萄又大又甜。同時,改良了銷售方式,定做紙盒子,1盒葡萄售價3元錢。在分配上,每賣一盒,科技人員提成1角錢,農民富了,科技人員也富了。這就叫利益共同體,科技人員和農民組成的利益共同體,實現了共同富裕。
在新疆,農民把棉花田的秸稈運回去燒柴用,運不回去在田里放把火燒掉,結果污染大氣。有一個科技人員有這方面的專長,因為棉花的秸稈有毒素。這個人研發了一套技術能夠排除秸稈的毒素,秸稈粉碎后做飼料喂牛。3畝棉田的秸稈可以喂1頭牛,這個技術現在正在新疆推廣。新疆有5千萬畝棉田,可以喂很多的牛。這樣科技人員的收入提高了,農民也得到科技的實惠致了富,技術在農村自然就推廣了。
農村規模經濟該咋辦?
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第六部分指出: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競爭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繼續加大對多種所有制、多種經營形式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龍頭企業以多種利益聯結方式,帶動基地和農戶發展。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各地要立足資源優勢,選擇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場前景的品種作為開發重點,盡快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
農村怎么搞規模經濟并發展產業體系?厲以寧指出,承包制的局限性表現在一個地方,新技術不容易推廣。有這樣一個例子,吉林是產玉米的大省,玉米至少分三大類,一類玉米蛋白質含量高,做飼料;一類玉米是淀粉含量高,做工業原料;還有的玉米是糖份比較高,用于食用。農民和玉米收購公司簽合同,選擇種植一種類型的玉米,一戶種植一、二十畝地。可是蜜蜂傳花粉導致矛盾出現,使不同類型玉米雜交,達不到收購公司的要求標準。另外,玉米地里的害蟲是玉米螟,治害蟲,要花錢。農科站銷售一種蜂,專門滅玉米螟。有的人花錢買了這種蜂治害蟲,但是,有的人寧愿玉米被吃光也不買蜂,最后阻礙技術不能推廣。
厲以寧說:“農村現在遇到很多新問題,地方通過全國人大通過的農村土地承包法推廣規模經濟。規模經濟的模式很多,包括土地的出租、轉讓。”廣東的徐聞縣,由于干旱、臺風使農業產量很低,1畝地產值二、三百塊錢。公司、企業看到這種情況后,以300塊錢1畝的價格從農戶手中承租土地,農民出去打工,不愿意出去打工的農民,可以跟公司簽約成為合同工,每月領幾百塊錢工資。這樣土地連成片,政府打深井,搞噴管,引進新品種,上萬畝地,全種菠蘿,連地名也改叫“菠蘿地海”。
發展農村“能人經濟”
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九部分指出: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進一步加強農村黨建工作,加大農村黨員干部的教育培訓力度,擴大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試點,增強他們為民服務、廉潔自律的意識,轉變作風,提高執行政策、依法辦事、發展經濟、維護穩定的能力,樹立基層干部的良好形象。
現在農村出現很多“能人經濟”,他們有一技之長,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實現富裕目標,而且還可以帶動一部分人富起來,農村黨員干部應該是“能人經濟”的代表。現在有的農村開展“雙培工程”。什么叫“雙培工程”,第一,把農村中的黨員培養成脫貧致富的典型,黨員要先致富。第二,把農村能人培育成黨員。這樣農村黨支部的力量加大,黨支部具有強大的活力非常重要。厲以寧對“能人經濟”現象說了個例子,某村選村長,老百姓一致推舉一位能人當村長,為什么選這個人?因為他是養牛能手,可以全村人都讓他指導怎么養牛;不但會養牛,這個人還掌握銷售渠道。牛往哪兒銷?集體賣到西安去,西安的牛肉拉面牛肉需要量很大。牛皮怎么用?集體辦牛皮格廠。這樣的農村經濟能人,帶領整個村養牛出了名,帶動農戶實現了共同富裕。厲以寧說:“我想全國多個省都要這樣,要搞能人經濟。富裕是靠富裕帶動的,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成為樣板,就幫助周圍人致富。”
中國最大的市場在廣大的農村,13億人口,8億到9億農民,2億到3億農戶,只要他們收入提高了,我國的消費市場就會不斷擴大。開發拉美市場、非洲市場,這樣的小國家,才幾百萬人口,購買力肯定不及中國農村,我們不能舍近求遠,放棄國內巨大的農村市場,而艱難的去開發外部市場,難道要等10年后才懂得去搶占已被別人占領的中國農村市場嗎?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出臺了進一步促進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的政策。“一號文件”,27條惠農政策,能給9億農民帶來多少實惠?2005年,包括農村的合作化、科技特派員制度、退耕還林、規模經濟等,這是當前農民致富的辦法,我們要掌握并推廣這些辦法,實現打開農村市場、農民富裕的長遠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