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 慈
為拓寬弱勢群體的救助思路,靖江市慈善總會一改傳統的資金、物資一次性救助模式,試行扶貧循環機制,通過發展小養殖、小商業等,指導貧困戶從事養殖種植脫貧。被扶對象通過勞動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將部分資金技術用來循環幫扶,實現循環式的連鎖脫貧運行機制,這樣一戶傳一戶地扶持,讓有限的慈善資金發揮最大的社會作用,讓社會上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自食其力,掙錢養活自己和家人,局部摘掉貧困帽子,走上致富之路。
在扶貧循環機制上,靖江慈善總會首先從救助對象中因病、因殘、因災致貧,有勞動能力,有脫貧致富決心的困難戶和貧困人員試行,救助方式采用發展小養殖(以家畜為主)、小商業等,為貧困戶提供家禽苗畜、飼料或啟動資金,實現“循環”發展。要求被扶戶對贈予的善款物精心運作,待產生經濟效益后,將效益部分用于發展再生產,部分用于改善生活,部分用于回報社會,3年內按比例回贈大于或等于起初受贈款數,3年后可自愿確定意向。慈善總會將回贈的資金或家畜進行循環扶貧。
為了注重扶貧實效,還明確救助實行三級負責制;即慈善總會為救助的主導,負責項目的籌劃,指導實施;鎮民政部門為主體,是項目實施的主要責任人,負責為貧困戶提供技術咨詢、市場信息調研等服務,幫助科學生產和再生產;貧困戶所在村組或居委會為擔保人,負責對被扶戶的管理和督察。鎮、村、被扶人通過簽訂三方責任書,在統一領導下,形成上下救助管理服務網絡和工作平臺,形成高效、順暢的養殖運行機制,確保扶貧工作始終處于良好發展態勢。如被扶戶無故終止生產或非正常原因造成生產損失,應承擔經濟責任,賠償救助款物,不再享受政府救助。同時,擔保人也承擔聯帶經濟責任。
新年伊始,靖江慈善總會在團結鎮首次試行循環救助活動,為貧困戶送去價值3400元的苗豬和豬飼料,預計通過3年的養殖,3貧困戶可返捐慈善總會3500元以上。真正體現慈善工作“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好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