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的悲觀主義
新加坡《商業時報》 2月14日
對中國股市而言,2005年的開始并不美好,如果一系列阻礙股市發展的問題得不到解決,這一年的剩下時間也不會有太大的驚喜。
隨著大盤指數跌至六年以來的最低谷并在此徘徊掙扎,投資者的信心也由于那些舊有的管理和流通上的問題而遭到沉重打擊,看來中國股市的逆轉非有新措施新行動不可。
非流通股份一直是中國股市發展的最大障礙。在中國股市中,非流通的國有股份高達市值的2/3。2001年,為了給日益捉襟見肘的社會保障制度籌集資金,中國政府第一次試圖出售這些非流通的國有股份,但是中國的股市立即出現了暴跌。投資者爭先恐后地出售手中的股份,因為他們擔心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吸收這些國有股份,他們手中的股票就會因被稀釋而貶值。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被迫取消了這一計劃。
自那以來,除了幾次持續時間極為短暫的高潮之外,中國的股市已經很難見到像樣的升浪,因為投資者們都不愿意在中國政府找到能夠平衡各方利益的國有股解決辦法之前向股市內投入新的資金。然而,國有股的解決又是一盤難下的棋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想把國有股賣個高價,而投資者們則打算以更加便宜的價格來購買。
在剛剛過去的2004年,上海和深圳股市成為亞洲表現最差的股市,不希望看到股市繼續下跌的中國管理者們已經采取一系列新的措施來增大交易量。但是這些臨時抱佛腳的措施收效甚微,盡管它們可以激起一些小的漣漪,但是這些漣漪都為時短暫,因為籠罩著整個股市的悲觀情緒使投資者們都重在快速獲利,很少有投資者愿意拿著現金去做長線投資。兩周以前,中國政府降低印花稅的經歷就無比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盡管中國政府把印花稅率從2%降為1%的行為在股市上即刻激起了一個小的升浪,但是這一升浪連兩天都沒能維持。
1月下旬,當中國證監會宣布恢復停頓達5個月之久的新股發行時,投資者們也不為所動。一位證券分析人士在談到這一決定時說,“事實證明這是一著敗棋,它導致股市又額外下跌了100點,因為市場只會認為這是對已經非常緊張的現金流的又一威脅。”
中國股市有著太多的投機以及政府介入行為,此外,還有非流通國有股份的問題。但是問題的核心恐怕還是在于中國對股市的初始設計,中國股市的出臺并不是為了模仿一個西方的資本市場,而是意圖為中國的福利制度建立一個資金供應基地,在過去,這一福利制度曾是長期虧損的國有企業自身的責任。這就意味著那些有幸上市的公司常常是被地方政府所選出的失敗者,這些地方政府急于擺脫過去在意識形態年代所堆積起的那些如山債務。因而,國有的非流通股份只是導致股市脆弱的原因之一,上市公司質量的低劣才是問題的真正所在。
在上世紀90年代,由于整個股市的投機性質以及股價的不斷上漲,投資者和國有企業都獲利甚豐,幾乎沒有人來關心這些問題。但是,自那以來,公司的不軌、官員的腐敗、股票價格的被操縱以及內幕交易等等迫使整個股市不得不謀求改革自新,尤其是中國于2001年成功加入WTO之后,這一需求變得更加迫切,因為在這一框架下,到2006年底中國的金融業將不得不面臨來自外國同行的巨大競爭。分析家們指出:“盡管這些問題給中國的管理層帶來了巨大壓力,但這也是必須解決懸而未決的國有股問題的時刻。因為,只要這一國有股問題一日得不到解決,中國的證券市場就一日不會有真正的牛市。”
上海的早晨、中午和晚上
英國《觀察家報》2月6日
祈求財富是中國傳統新年的重要組成部分,到廟中求簽以及各種許愿都是春節的傳統活動。但是,當農歷雞年于周三真正降臨大地的時候,上海的房地產市場卻是真正充滿了財富的機遇。
2002年上海的房地產價格上漲了15.3%,2003年上漲了25%,2004年上漲了17.1%。原因何在呢?因為上海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它是中國的重要港口,自1992年以來,每年的經濟增長率都在10%以上,現在它為中國貢獻了5%的GDP總量,而且它的人口極為稠密,目前,共有2000萬人生活在這一僅有120平方英里的狹小地區。并且,更重要的是,上海正敞開了懷抱歡迎外來的投資者。
現在已經有許多英國客戶選擇投資上海,他們既有居住在英國的華人,也有地道的英國人,和英國相比,上海的房地產價格顯然不高,并且出租的收入也極為可靠。將租金收入帶出中國會費些周折,但是也不是不可操作。
當地的居民抱怨海外投資者導致了房價的膨脹,但是當地政府否認了這一點,指出在2004年的前10個月中,當地居民、非上海中國居民和外國人的購房比例分別是80%、16%和4%。還有些人擔心房地產價格泡沫,有人曾觀察到僅僅從2004年的8月至12月,上海的一處房地產的價格就上漲了45%,還有人觀察到市場中有大量的短期投機行為。但是,現在中國政府已經采取措施來限制商品房的交易,明確的表明它歡迎長期的投資,而不是短期的投機。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上海的房地產市場將有望達到香港的水平,盡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堅信這一定會發生。也許中間會有曲折,但是那些長期的投資者必將從中獲益。”當然,對英國人而言,不能指望太多的租金收入,距離上的遙遠、語言上的障礙以及房地產中介的費用都使得租金充滿變數。
不管怎樣,上海房地產市場的資金供應將繼續增加,因為那些世故的房地產經紀相信中國肯定不愿意看到上海“燒了日益增多的外國投資者的手指”。上海是中國人全球雄心的縮影和象征,世界上最高的大樓將于2007年在那里建成,奧運會的一些項目也將于2008年在那里舉行,并且它還將舉辦2010年的世博會和建造一座新的迪斯尼樂園。總之,上海不僅擁有旺盛的需求,而且還擁有開放的市場,財富在那兒似乎是唾手可得。
作者:格雷厄姆·諾伍德(Graham Norwood)
強勁增長的中國消費
美國《巴爾的摩太陽報》 2月17日
在那些貿易隔絕的年代,美國的商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期盼著中國這一巨大國家所能提供的幾乎無邊的消費市場。現在,這一天終于來臨了:在基本商品中,除石油之外,中國在食品、能源和工業用品的消費方面已經全面超越美國。
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美國政府關于環境問題的著名研究智庫)于2月16日發表的報告表明,中國的電冰箱擁有量早已超越美國,而且中國目前的電視機和移動電話擁有量也已經分別是美國的1.5倍和1又2/3倍。只有在汽車的消費方面,中國仍然落后于美國,在路上實際運行的機動車數量只相當于美國的1/10。當然,在人均消費方面,中國仍然遠遠落后于美國。肥料的消費量是食品消費將進一步增長的象征,而2004年,中國的肥料消費是美國的兩倍。鋼材則是最能反映一個國家現代化的商品,而2003年中國的鋼材消費量是美國的兩倍還要多。并且,“中國的鋼材消費量是世界上任何國家所不曾有過的。”
美國的石油消費是中國的三倍,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國在汽車消費上具有明顯優勢,目前,美國的汽車擁有量為22600萬輛,而中國的這一數字僅為2400萬輛。并且,煤炭占到中國能源總消費的2/3,中國的家庭和工廠煤炭消費量要比美國多40%。
為滿足自身的這一巨大需求,中國必須從世界上大量的進口谷物、大豆、鐵礦石、鋁、鉑以及其他產品。這一做法將使中國經濟處于世界原材料經濟的中心,對原材料的這一巨大胃口不僅抬高了商品的價格,而且連海洋運費的價格也水漲船高。
中國的許多進口貨物都來自中國與資源富饒國家政府之間所達成的協議,比如巴西、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印尼和澳大利亞等,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中國卻通過與美國之間的巨大貿易順差來很好的維持著本國的貿易平衡,2004年這一順差數字為1620億美元,而這整整是美國6177億美元貿易赤字的1/4。
地球政策委員會的主席布朗先生指出,“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國應該被看作中國日漸成為世界經濟領袖的又一里程碑。現在,中國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而且還是一個日益崛起的世界經濟強國,而這一強國的崛起將改寫世界經濟的歷史。”
作者:威廉·C·曼恩(WILLIAM C. 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