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波
《金山》今年20歲了!
《金山》曾經擁有過衣食無憂的童年。1985年,《金山》呱呱墜地,她同其他地市級文學期刊一樣是文聯家族中的一員,吮吸著財政撥款的乳汁,在公費構筑的搖籃里,度過了多夢的季節。
《金山》的命途是多舛的。記得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襲擊江城的那年,剛剛5歲的《金山》,少年不識愁滋味,以難能可貴的勇氣,迎著改革的風風雨雨,毅然離開了文聯這個雖不算富裕但也不愁生計的“安樂窩”,另立門戶,在全省乃至全國率先實踐由“花錢”到“掙錢”的“驚險跳躍”,挺進到“自斷皇糧,自謀生路”的拓荒者行列。同無數改革者一樣,《金山》“不纏市長闖市場”,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創業如歌,失敗如歌,成功如歌。到1997年上半年,緣于眾多客觀和主觀的原因,《金山》停刊近一年,整個雜志社除幾件破損得無法獨立放置的辦公桌椅外,債務高達六七萬元,電話因欠費被停機,員工半年多未領到工資,各項社保費用拖欠未繳……雜志社的聲譽遭受嚴重損害,員工的自尊、信心和戰斗力幾乎喪失殆盡……《金山》在全省期刊質量評估分級中受到黃牌警告。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由于自身的懈怠或失誤,《金山》數次痛失發展機遇而跌入谷底。
《金山》是幸運的。1997年7月,中共鎮江市委決定,《金山》由鎮江日報社和鎮江市文聯聯辦(2000年《金山》又獨立經營)。雜志社員工以建設江蘇文化大省、推進鎮江城市現代化進程為己任,開始了第二次創業。創業之初,《金山》就鎖定與現代生活同頻共振的精短文學,亮化特色,打造精品,以“創唯一”的精神,與中國微型小說學會聯袂,成功承辦了三屆全國微型小說(小小說)年度評選活動,舉辦新世紀微型小說創作理論高級研討班和作者作品研究會……《金山》的知名度、美譽度和誠信度得到很大提高,并躋身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小小說)界名刊行列。第二次創業過程中,雜志社員工的理念經歷了從“等靠要吃皇糧”到“闖市場經營雜志”、從“記住:背后是懸崖”到“策劃:期刊之神”、從“餓死不刊廣告”到“想方設法開拓文化產業”、從“夠吃夠用混日子”到“做大做強創一流”層層遞進的四個提升階段。經營創收額不斷遞增,迄今已連續五年穩定在百萬元以上。經營雜志不僅解決了辦刊經費缺口,改善了辦刊條件,增加了刊社人員收入,而且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實力和后勁。
《金山》是自豪的。第二次創業以來,《金山》由三級期刊升格到二級期刊,緊接著從二級期刊躍為江蘇省一級期刊,很快在全國同類期刊中脫穎而出。《金山》正踩著時代的鼓點,一路迅跑。早在1999年,當眾多文學期刊朝不保夕、風雨飄搖之時,《金山》就在全省率先推出月刊;今天,《金山》風雨兼程,又在全省文學期刊中首家改出半月刊。
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同志在省級機關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專題報告會上指出:“地方的發展是接力賽,我們這茬人現在在場上跑,就要有‘縱向的使命感和‘橫向的緊迫感。一個地方的發展,在哪一茬人手里掉下來,都將影響許多代人。”《金山》曾經在先進文化建設的這場接力賽中落伍過,有著太多的遺憾。《金山》到我們這茬人手中終于趕了上來。然而,“縱向的使命感”和“橫向的緊迫感”不允許我們有絲毫的懈怠,因為在全國文學期刊“賽場”上,我們面臨著追兵追得更緊和標兵跑得更快雙重壓力。我們這一茬金山人牢記“發展才是硬道理”,正躊躇滿志,意氣風發,決心跑好自己手中這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