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 俊 常亞平
西方商業倫理決策的興起
西方企業對倫理決策的重視始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企業界出現了一股逆流,在利潤至上的思想指導下,欺詐行騙、商業賄賂、行業壟斷等不正當行為泛濫,企業丑聞不斷曝光,公眾對此極為不滿。1962年,美國政府公布了“關于企業倫理及相應行動的聲明”,美國企業界開始把企業倫理應用于商業決策實踐,揭開了倫理管理的序幕。此后,西方其他國家也逐步導入企業倫理,開始重視倫理決策。據美國本特萊學院的企業倫理中心在1986年的調查,《財富》雜志排名的美國前1000家企業中,有85%的企業將企業倫理與企業的日常經營決策相結合,有75%的企業制定了成文的倫理準則來規范員工的行為。在美國制造業和服務業前100強企業中,有20%的企業聘任了倫理主管,有的企業還成立了倫理委員會,負責企業倫理準則的制訂與實施。歐洲許多國家也越來越重視企業倫理的應用,并于1987年在比利時首都布魯賽爾成立了歐洲企業倫理網絡。在英國、德國,許多企業紛紛制定了各自的商業倫理準則并設立專門的企業倫理機構。
西方企業倫理
決策的理論基礎
合理利己論
合理利己論是目的論的一種,是從后果來判斷決策是否符合道德。合理利己論誕生于19世紀資本主義走向成熟的階段,思想代表有洛克、愛爾維修以及費爾巴哈等人。
合理利己論認為,每一個經濟利益主體都有權追求自己的利益,這是社會發展的一項有效的動機。經濟利益主體在市場交易中要遵循兩個基本條件或目標:第一,通過利益共享的手段,讓交易諸方都得到理想的效益;第二,保證當事人享有最低限度的權利。可見,合理利己論既承認經濟組織追求自身利益的正當性,又要求不損人利己,主張企業與社會的交換必須通過談判協商而達到互惠的目的,即一種符合道德要求的交易,它還要求當事人避免對他方的嚴重傷害,這正適合了商業活動的逐利性和社會性特點。
功利論
功利論是19世紀根基深厚、頗有影響的目的論流派。在啟蒙思想家霍布斯、洛克那里產生萌芽,經過人的本性是利己還是利他的長期爭論,最后由英國哲學家威廉·葛德文和杰里米·邊沁系統地建立其思想體系,由約翰·穆勒進一步完善而成。
功利論認為,所謂善便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善亦可以被描述為“效用”,效用是道德的基礎,是正當與錯誤的最終判據。如果一個決策的效用比任何別的選擇都大,那么它便是道德的。功利論假定人們可以對某個決策或行為所產生的利弊后果做出權衡,可以對幾種決策備選方案進行成本——效用分析,然后選擇能產生最大效用的行動方案。這一特點使它在應用中顯得方便、簡捷。
顯要義務論
顯要義務論是道義論的一種。與目的論從后果判斷行為是否道德不同,道義論是基于行為本身是否遵守了某些義務來評價人們的行為,決策是否道德與結果無關。所以,道義論通常表達為一系列準則或義務原則。
顯要義務論由當代英國哲學家羅斯創立。他在1938年出版的《“對”與“善”》一書中,系統提出了關于“顯要義務”或“顯要責任”的觀念。羅斯認為:在大多數場合、一個有足夠的智力成熟的、神志正常的人往往不需推敲就能認識到自己應當做什么,并以此作為一種道德義務。他歸納出6條顯要的、最基本的義務:誠實、感恩、公正、行善、自我完善、不作惡,違背任何一條義務的行為都是不道德的。羅斯的顯要義務論從正常人的直覺出發,以決策或行為是否遵守顯要義務為判斷標準,符合人們的生活體驗,易于實踐,因此在很多企業倫理決策模型中被運用。
公平公正論
公平公正論也是道義論的一種,由美國哈佛大學哲學教授羅爾斯在1971年提出。他給出兩大原則——自由原則和差異原則,如果決策遵循了這兩大原則,決策本身是符合道德的。所謂自由原則,是指在不影響他人行使同樣權利的前提下,讓社會每個成員盡可能多地享受自由。自由原則強調每個社會成員都有權決定自己的命運,有權享受與其他社會成員一樣的平等待遇。這意味著企業決策必須尊重利益相關者的自由和權利,否則是不道德的。比如消費者有權根據自己的意志選擇產品,有權獲得關于產品和服務方面的完備信息,有權獲得安全、可靠的產品,企業決策不應當剝奪消費者的這些權利。
所謂差異原則,是指社會經濟生活中如果有不平等,應使社會最底層獲得最大的利益。根據差異原則,企業不能憑借在交換中的優勢地位,損害別人的利益換取自身利益,尤其是不能恃強凌弱。如果企業的行為使弱者的生存狀況更差,這是不道德的。
公平公正論強調了保障社會最底層的弱勢群體的基本利益,要求企業決策不能繼續惡化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是對道義論其他原則的有益補充,給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企業制定決策提供了一個基本的依據。
相稱論
相稱論是一種結合目的論和道義論的綜合性道德理論,是美國學者加勒特在1966年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判斷一個行為或一項決定是否道德,應該從行為的動機、手段和后果三個方面加以綜合評價。
相稱論包括了4條評價倫理決策的基本原則:1.無論是作為手段還是作為目的,期望對他人造成“大惡”是不道德的;2.假定所用的手段和想要達到的目的均無可指責,但如果行為人預見到該行為將產生不好的副作用,則行為人應當有足夠的理由不容許副作用的發生,否則,行為就是不道德的;3.提不出相稱理由就允許或放任一種“大惡”,或給人造成重大損害,這是不道德的;4.提不出相稱的理由就期望、允許或放任一種對他人的“小惡”或小害發生,同樣也是不道德的。
相稱論要求從目的、手段、后果三個方面來考慮某項行為是否合乎道德,能克服單純依靠利己論、功利論或者道義論的缺陷,能促使企業決策者從動機、手段、后果較為全面地評估一項決策的道德性,因而廣泛地為企業采用。
西方企業倫理決策的主要模型
倫理檢查模型
此模型由肯尼斯·布來查德和諾曼·V·皮爾在1988年提出,包括3個倫理檢查項目,該模型重要依據是合理利己論和顯要義務論,優點是簡單實用,無需掌握在不少人看來是比較抽象的倫理原則,便可做出大致符合倫理的決策,因此被很多企業采用。理論模型如圖(1):
遭擅決策樹模型
此模型是1981年由杰拉爾德·卡瓦納等人設計的如圖(2):特點之一是從決策的后果和決策對義務與權利的尊重兩方面來評價決策在道德上的可接受性。特點之二是運用加勒特的相稱理論,考慮例外情況的解決方式。模型雖然比較復雜,但其全面性是顯而易見的。
“九問式”模型
該模型由美國馬奎特大學營銷學教授基恩·拉克茲尼亞克在1983年提出。模型在9個問題中運用了顯要義務論、相稱論和公平公正論,企業決策者可以通過回答這些問題來制定符合道德的決策,如果回答全部為否定,則該決策道德上可接受的。該模型的問題是:
(1)A行動違法嗎?
(2)A行動違反以下任一條普遍性的道義嗎?
——誠實的責任
——感恩的責任
——公平的責任
——仁慈的責任
——自我完善的責任
——無傷害的責任
(3)A行動侵犯由組織類型而相應產生的特定義務嗎?
(4)A行動的動機是邪惡的嗎?
(5)采取A行動會不會發生某種“大惡”?
(6)是否故意否定了可能比A行動產生更多的善、更少的惡的B行動?
(7)A行動侵犯了消費者不可剝奪的權利嗎?
(8)A行動是否侵犯別的組織的權利?
(9)個人或組織是否已經沒有相關的權利了嗎?
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模型遵循的設計思路是:從法律檢驗開始,依次進行顯要義務檢驗、特殊行業責任檢驗、目的檢驗、結果檢驗、過程檢驗、公正檢驗。它不僅照顧到了一般性的問題,還針對了特定行業、特定產品面臨的特殊問題,這是該模型的一個優點。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