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清勝
《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边@樣的發展觀又被稱為“新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正確認識以下幾個理論問題。
正確認識“第一次轉變”與“第二次轉變”的關系一。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它反映了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是黨執政理念的一次飛躍。對于它的歷史意義,不少同志將其提到了與20多年前黨的工作重心轉移相同的高度,認為建國以后的55年中,我們黨經歷過兩次轉變、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改革開放以前的30年,以階級斗爭為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我們黨的執政思路發生了第一次重大轉變,即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現在實現的是第二次轉變,即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礎上,更系統、更理性地看待我國社會的長遠發展。但也有人認為,這兩次轉變不能等同看待。在他們看來,第一次轉變是一個歷史性的劃時代轉變,而第二次轉變只是對前一次轉變的進一步創新和完善。
究竟應該怎樣認識兩次轉變的歷史意義及其相互關系呢?筆者認為,對第一次轉變的意義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不應低估。正是第一次轉變,結束了“文革”造成的長期的社會政治動蕩,使中華民族真正走上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加速了我國社會由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的歷史轉型,帶來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深刻變化,綜合國力由此大為提高,人民精神面貌由此煥然一新。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起點,沒有這個起點,就不可能有我們今天所說的第二次轉變。但是,在全黨實現了工作重心的轉移以后,盡管黨中央一直強調要“兩手抓”,強調“三個有利于”標準,強調共同富裕,但在許多地區的實踐中,還是把發展這一“硬道理”僅僅理解成了經濟的發展,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理解成了“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甚至不惜以犧牲生態環境和群眾利益為代價去換取經濟的高速增長,以至出現今天嚴重的生態問題和社會問題。照這樣走下去,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政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宗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核心理念。本著這一宗旨和理念,我們黨始終把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把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自己奮斗的崇高目標。正由于此,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及時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國家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科學總結了20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果斷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這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高度負責,也體現了中國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國對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負責。它表明,中國的現代化不會走西方傳統工業文明的老路,而是要在工業化、信息化、知識化發展的基礎上,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新路。這是一條通向未來生態文明的發展之路。在這條道路上,工業化以來長期存在著的人類中心主義、技術征服主義、經濟增長主義、物本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思潮將有望得到克服,我們將有望在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相處中去贏得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如果說第一次轉變是我國社會由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的一個重大起點,那么,第二次轉變就開啟了我國社會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向著未來生態文明前進的歷史大門。由此,困擾我國社會的發展不平衡問題將有望得到解決,人類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將有望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對此,聯合國秘書長特別顧問、地球委員會主席莫里斯-斯特朗評價說:“中國新一屆領導人提出的‘科學發展觀,讓我對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景充滿希望……。今后的20年是至關重要的20年。中國是否能夠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很大程度上將決定世界未來的走向?!边@樣看來,第二次轉變的重要意義完全可以同第一次轉變相媲美,而且這一次轉變將使我國現代化建設更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的特色,更具有中華文化的傳承意義和未來文明的開創意義。
正確認識“以人為本”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關系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如果說第一次轉變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我們黨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思想中的重要地位,那么,第二次轉變則將在此基礎上把經濟建設更有效地引向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生存、謀發展上來。在這里,我們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以人為本”這個核心與“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的關系。
首先,“以人為本”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一種目的與手段的關系。發展作為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其出發點和歸宿點都必須落到人的全面發展上來。只有人的發展才是一切發展的最高目的和價值中心之所在,而經濟建設、政治改革、文化發展等,都只是為實現這一目的而必備的社會條件,或者說社會手段。當然,這樣說并不意味著對作為手段的經濟建設可以不加重視,相反,正是南于我們黨看到了經濟建設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最基本的社會條件,所以才從“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歷史誤區中走了出來,并且毫不動搖地堅持運用這個最為根本的手段,去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最為根本的目的。據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以人為本”所強調的是,只有人的發展才是一切發展的最高目的和價值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所強調的是,在經濟建設、政治改革和文化發展等諸種社會發展的手段中,經濟建設處于中心的地位。
其次,“以人為本”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具有不同的時代內容。當初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主要針對的是“以階級斗爭為綱”,這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今天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主要針對的是“以物為本”的片面發展觀,這是我們黨對現代化建設中見物不見人現象的撥亂反正。前者在手段層面上批判“以階級斗爭為綱”,后者在目的層面上批判“以物為本”。當然,批判“以物為本”并不是要否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是要更有效地將經濟建設引向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生存、謀發展上來。之所以這樣說,就在于過去人們在“以物為本”的片面發展觀影響下,往往把人看成是純粹的“經濟人”,把發展過程看成是對自然的不斷征服和擴張,把發展標志看成是經濟指標(GDP)的實現,把發展目的看成是單純滿足人的物質需求,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社會物質文
化與精神文化的分裂、失衡,引起人與自然、人與人的矛盾沖突。在今天,這種人與人的沖突尤其表現在“官本”與“民本”的利益沖突上。“官本位”意識本是封建專制社會的思想遺毒,但在“以物為本”的發展觀催化作用下,一些官本位者就會只想追求個人的“政績”以換取職位的升遷,根本不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甚至不惜以種種手法制造虛假政績以欺騙上級、坑害百姓。因此,科學發展觀將以人為本與正確的政績觀統一起來,這不僅是對片面追求經濟指標的“物本主義”的否定,也是對傳統的“官本位”意識的否定。
正確認識科學發展觀與可持續發展觀的關系
有一種觀點認為,科學發展觀包括了可持續發展觀。但仔細分析,事情并不這樣簡單。
首先,科學發展觀是在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行動計劃并成為我國確立的發展戰略的歷史大背景下提出來的。1987年,聯合同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研究報告中,對可持續發展觀首次做了清晰的表述,即:“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的需求,又不對后代滿足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可持續發展觀被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普遍認同。同年8月,中國環境與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中同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出臺,其中第一條就是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此后,我國根據這一戰略編制了《中國21世紀議程》,可持續發展戰略由此在我國全面推開。可見,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全球行動戰略。作為積極實施這一戰略的重要大國,中國提出科學發展觀,必然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將科學發展觀看成是可持續發展觀在當代中國的特殊表現形態。
其次,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基礎。之所以這樣說,就在于科學發展觀與可持續發展觀關于發展問題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這些基本思想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心、兩重關系、三種公平、四項原則”。所謂“一個中心”,就是發展要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沙掷m發展觀和科學發展觀針對的對象都是傳統的“見物不見人”的發展觀,人的全面發展既是科學發展觀的最高目標,也是可持續發展觀的最高目標。所謂“兩重關系”,講的是發展要注意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按《我們共同的未來》的提法,“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旨在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茖W發展觀所堅持的“五大統籌”,實質上也體現了這一點。所謂“三種公平”,即對大自然的公平、代內公平、代際公平。所謂“四項原則”,即發展的原則、全面的原則、協調的原則、可持續的原則。無論是科學發展觀還是可持續發展觀,都是用來指導發展的。只有堅持發展,才能將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種種矛盾解決好。同時,這種發展又必須是經濟、社會、生態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而且只有各方面全面發展,才談得上它們之間的協調發展;只有各方面協調發展,才能最終達到總體的可持續發展。
當然,科學發展觀與可持續發展觀之間又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正凸顯了科學發展觀的獨特與新穎之處。
第一,可持續發展觀著重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而科學發展觀更強調促進人與人的和諧??沙掷m發展觀最初出現在1980年《世界自然保護大綱》里,意在通過這種發展來增強人類對自然的保護。在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也具有這方面的含義。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是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币虼耍沙掷m發展觀主要是針對傳統工業文明所造成的環境與發展的深刻矛盾提出來的,它重在通過對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關系的處理來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生態倫理學中善待自然的思想是其重要的理論基石。而科學發展觀卻主要是針對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提出來的。從其所強調的“五大統籌”來看,除了統籌人與自然關系這一條,其他幾條都重在促進人與人的和諧,這一點正好體現了科學發展觀解決當今人與自然、人與人這兩大矛盾的新思路。也就是說,盡管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人與自然的矛盾更為根本,但解決問題的優先性卻正好相反,對人與人關系的調整應被視為解決矛盾的突破口。馬克思所說的共產主義“是人與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的思想,是這一新思路的理論基石。
第二,可持續發展觀著重于代際公平,而科學發展觀更強調代內公平??沙掷m發展觀將保護和維持地球生態系統的生產力看成是當代人應盡的責任,其目的是為了使后代人擁有與當代人相同的發展條件,尤其是自然條件。因此,可持續發展觀主要是一種面向未來的發展觀,它考慮代內公平但重在解決代際公平。國際上最初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社會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要考慮后代人滿足自身的需求”(1987年),后來才做了“一部分人的發展不應損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的補充(1993年)??茖W發展觀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要求出發,將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調整視為解決當今時代種種矛盾的突破口,這就決定了它主要是一種面向當代的發展觀,它考慮代際公平但重在解決代內公平。正因為如此,科學發展觀從一開始就強調要把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T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第三,可持續發展觀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新文明觀,而科學發展觀則更多地體現為一種發展戰略的調整。作為對傳統工業文明發展模式進行理性批判的產物,可持續發展觀之所以能夠為世界各國所普遍認同,就在于它不僅是對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更是對未來新文明觀的一種呼喚。這種新文明觀就是把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生態發展融為一體的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及與之相聯系的生態世界觀、生態價值觀、生態發展觀、生態社會觀等,用人與自然的和諧代替了人與自然的沖突,以全人類的最高利益代替了少數人的物質私欲,這就使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了超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的意義,從而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的行動綱領。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當然也具有走向生態文明的歷史意蘊,但就其重在解決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這一點來說,它更多地是一種發展戰略的調整。正由于此,國內有人將科學發展觀稱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二代發展戰略”。因此,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就不僅要像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那樣為發展注入一種新思想、新理念,更要為發展注入一種新思路、新方法,從而使其更具有操作性?!拔宕蠼y籌”、正確的政績觀、循環經濟、綠色GDP、合理消費、建設節約型社會等措施的出臺,就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據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如果說作為一種新文明觀,可持續發展觀的“哲學”味更濃一點,那么,作為一種調整戰略,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味更濃一點。這也正是“新發展觀”又被稱為“科學發展觀”的道理之所在。
(作者單位:重慶社會科學院)
[責任編輯: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