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寧
改革開放以米,隨著華僑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和高校教育而向海外全面開放,中國國內各大學里,出現了一個特殊群體——外招生,即華僑大學生和港澳臺大學生。以暨南大學為例,目前來自港、澳、臺地區及東南亞等29個國家的外招生就有6800多人,占全日制學生人數的39%,其中本科外招生占全校本科生人數40%。這個群體之所以特殊,一是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或區域,思維習慣、價值觀念、知識構成和心理行為均與中國內地大學生存在一定的差異;二是受親緣情感的影響,他們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了解當代中國的熱望。我們曾向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和管理學院2001級的250名外招生作問卷調查,調查顯示:90%以上的學生對當代中國基本情況表示“不太了解”;而幾乎100%的學生表示,希望在國內讀書期間,能從多方面了解當代中國。其中大部分學生談到了解當代中國的目的,是為了展望大陸和港澳臺的發展趨勢,以幫助自己確立未來的人生坐標。如何順應外招生認識當代中國的需要,并將這種需要提升到愛國主義的層次?這是當前高校外招生素質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暨南大學自80年代中期始,就專為外招生開設了“當代中國概論”課,在長期的教學改革實踐中逐步積累了一些對外招生進行國情教育的特色方法,具體如下:
一、教學定位:體現涵化教育特點
一般認為,涵化教育指的是使受教育對象在高頻接觸真實資料和信息的過程中,原有認識或態度逐漸發生改變的教育過程。在“當代中國概論”課的教改過程中,我們逐漸認識到,本課如果僅僅滿足于對當代中國國情的一般性介紹,并不足以體現外招生高校教育的特殊性,而且外招生也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去捕獲同內各種信息。這就提出一個問題,即“當代中同概論”的教學定位應該放在什么位置才合適?
據問卷調查表明,外招生包括那些自認為“比較了解中國”的學生,對當代中國的認識相當貧乏,其知識構成甚至帶有傳聞信息的特點:①信息來源的間接性。外招生關于當代中國的信息基本來自境外傳媒的宣傳、國內親友的議論、網絡消息的瀏覽。這樣的信息對于認識真實的當代中國,當然無法致效。②信息整合的非系統性。傳聞僅僅涉及當代中國的某一方面,某個事件,或某個問題的材料,而學生又試圖憑著這些孤立的、有限的材料對當代中國做出整體判斷,難免以偏概全。③信息篩選的非批判性。因為沒有相關資料可以比較和選擇更多的真實信息和相關知識,學生對所得到的信息無法進行判斷,對當代中圍的認識便只能停留在感性的、表象的階段,因此進行評價和評估時容易失之于偏頗。如個別學生甚至認為中國現在還是一個封建落后、官場腐敗、不民主的國家,中國人依然處于固步自封、道德倫理淪喪、既否定傳統又沒有確立新的價值取向的無信仰非理性的狀態之中。這種認識反過來又成為外招生,尤其是來自香港和臺灣的學生正確理解“一國兩制”、“人大釋法”、“中國和平崛起”諸問題的障礙。對此,如何通過“當代中國概論”課的教研,幫助外招學生全面地、客觀地、歷史地了解和認識當代中國,讓他們真正地感受到中國怎樣從一個封建落后的國家發展成如今自強自立、在國際社會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國家,最終達到知我中華、愛我中華、強我中華的目的,便成為我們這門課的主要任務。
基于上述理念,我們將“當代中國概論”課定位為:全面介紹和分析建國以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包括各項方針政策和制度,以及它們的實施情況;努力將本課建設成一門有當代中國特色的、系統的、有涵化教育特點的基本國情教育課。定位特點概括為三個字“傘、新、俗”,具體做法是:
其一,“全”。在授課和編寫教材時,要注意內容的整體性和全面性,堅持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在交代當代中國歷史背景的基礎上,重點講述:①同情國策。講清楚國情國策,使學生從宏觀上了解和把握當代中國發展的基本脈絡,這是他們正確認識當代中國的前提。②改革開放。講清楚改革開放的依據、步驟、現狀和趨勢及其重大意義。其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確立“改革開放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這一信念,將他們對祖國命運的關注與對當代改革開放的現代化建設的關注聯系起來;將他們對港澳命運的關注與對祖國未來發展的關注聯系起來;從而將他們對個人命運的關注與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聯系起來,為振興中華而努力。③輝煌成就。講清楚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和取得的豐碩成果,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他們的國家主人翁意識,樹立當好港澳繁榮事業的接班人的志向,有著積極作用。約言之,向學生提供全面而真實的信息,引導他們的社會態度,是涵化教育的重要一步。
其二,“新”。這里的“新”有兩層意思,一是授課內容有很強的時代感,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勃勃生機,極大提高了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聲望和地位,令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備加關注。隨著中國加入WTO,不僅為世界進一步了解中國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而且將大大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向海外學子廣泛宣傳當代中國,符合時代潮流發展的趨勢。二是授課的體系、觀點和使用材料要新穎,授課的內容緊扣國際國內形勢演變,要有很強的動態感。例如,2004年上半年,我們在給學生講中國“和平崛起”的意義時,正值美英入侵伊拉克一周年前夕,在伊拉克再次爆發反美英占領的“起義”。我們借助這一事件,對美國占領伊拉克的真正目的及其后果進行深入分析,以此來反證中國“和平崛起”,是在不打亂現行規則的情況下實現增長和發展,并以一種使鄰同受益的方式實現崛起。中國的“和平崛起”是對世界和平的一大貢獻。具有強烈動感的課堂講授,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使他們對當代中國的發展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三,“俗”。高校外招生與內地生不同,他們大多在海外生長,南于受教育的環境不同,在學習能力上也存在著差異。比如,聽不懂普通話、看不懂簡化字、答不好問題等。從外招生的實際出發,也是為了方便與外招生溝通,作為老師.我們除了用普通話講課,耐心、反復地解答學生的難題外,還需在課余與港澳學生用粵語交流,了解他們的日常慣用語和行為習慣,以此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這是本課“俗”的表現?!八住钡牧硪槐憩F.是我們在教材編撰和課堂講授的文字、語言上下功夫,力求表達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讓學生“聽”得懂,學得進,進而理解本課的內容和表述,再進而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斷。簡言之.“俗”的目的,就是要使“當代中國概論”的學習過程,變得更輕松更順利更易完成卻更有效;讓學生在“涵化一潛移”
環境中,實現認識上的飛躍,進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實踐證明,我們這樣的定位是有成效的。許多僑生和港澳臺學生在學習“當代中國概論”以后,發表了不少感想。有位香港學生說,“香港回歸五年了,可我對祖國的了解竟一無所知!作為一個中國公民,實在太慚愧了?!盵2001級電子工程系一學生語]也有華僑學生說,“過去不了解大陸,總覺得大陸這也不好,那也不行。學了‘當代中國概論后,才知道大陸在‘初級階段這樣一個水平上,有今天的成就,太不簡單了!”[2002級生物醫學工程系一學生語]通過學習“當代中國概論”的課程,所有僑生和港澳臺學生一致認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英明最正確的抉擇”!
二、教學思想:堅持正確導向
在與外招生的長期教、學和反復磨合中,我們逐步找到了針對外招生行為規范和心理特點的教學規律,并在此基礎上確定了基本的教學思想,即在當代社會主義主流思想的指導下,教學以正面教育為主,輔以教育的靈活性,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中體現鮮明的教學主題。
1.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是“當代中國概論”教學的根本要求。“當代中國概論”反映了當代中國的歷史發展,特別是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并實踐“一個代表”重要思想,帶領中國人民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歷史過程。實事求是地再現這樣一個歷史過程,不僅是“當代中國概論”一課的題中之義,更是我們任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2.與時俱進,將“當代中國概論”講成一門“發展”中的課程。當代中國正處在一個不斷發展的態勢之中,“當代中國概論”反映當代中國的發展,就要反映其與時俱進的特點。這個特點,一是表現在教學內容上,要求關注和追逐我國改革的動向和變化,及時補充有關最新材料。比如,講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三步走”戰略時,正值黨的十六大召開,我們馬上在教學中增加了“第三步走”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容,使“第三步走”的50年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變得具體而充實。二是表現在教學方法上,要求運用最現代、最恰當的教學手段于“當代中國概論”的教學當中,不斷增強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和對學生的吸引力。
3.注意把握國家僑務政策和相關策略。華僑高等教育是黨的僑務政策的產物,是黨的統戰工作的陣地。通過廣大僑生廣泛聯系海外僑胞,擴大祖國在海外的影響力,推動海外僑胞參加祖國現代化建設和和平統一祖國的事業,是僑校高等教育的歷史使命。因此,在“當代中國概論”的教學中,我們一直在努力落實“一視同仁、不得歧視,根據特點、適當照顧”的僑務方針,同時也注意把握宣傳口徑,力求恰如其分。
三、教學方法:遵循致效原則
美國社會學家D·卡特萊特和實驗心理學家K·霍蘭夫曾提出傳播的“致效原則”(Principleof Communication Effect),其含義為:為提高傳播效果所必須遵循的一些原則。傳播的致效原則也適用于課堂教學。為此,我們對卡特萊特和霍蘭夫的致效原則略作修改,作為指導教學方法的一個參照點。具體實踐如下:
1.知識和信息必須首先引人注目,然后才有可能取得效果。前文提到本課定位的特點之一是“新”,正是基于這一原則提出的。當然,其前提是教師必須擁有廣泛和淵博的知識,有敏銳而求新的頭腦。
2.改變學生對信息來源暨教師的看法和印象是使學生態度發生轉變的最有效方法?!爱敶袊耪摗笔且钥陀^地介紹當代中國國情的積極因素及成就的正面教育為主,帶有明顯的政治傾向。一些外招生囿于對中國和中國人存有某些定勢化的偏見,一開始并不抱有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多講實際、多講典型材料,用事實說話,對正面教育而言尤其重要。對此,我們采用“時空切換比較法”,幫助引導學生從中國昨天和今天的比較中,了解和認識中國的發展;從中國和世界的比較中,了解和認識中國的現狀,借以培養學生歷史地、辯證地看待中國的正確思維,矯正他們的偏見。比如說,當代中國的教育問題,一直是外招生比較關注的基本問題。他們普遍認為當代中國的教育狀況并不理想,具體表現在國內一些貧困山區孩子讀書難的問題還沒有解決、現有學校的辦學條件還比較差、國人的文明素質還比較低等方面。在教學中,我們既從縱向角度出發,系統介紹建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又從橫向的角度出發,指出中國與其他國家在教育領域存在的差距。進而分析發展的原因和存在差距的原因,把問題放到發展中去講,使學生在中國教育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去認識中國教育的現狀,不能妄自菲薄。從而深刻理解黨中央把“科教興國”作為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意義。醫學院2001級一位僑生說:“‘當代中國概論讓我明白了什么叫‘從實際出發和怎樣從實際出發看問題,這是最大的收獲”。更為可喜的是,部分學生通過積極思考,自己解決了他們在聽課之前對當代中國的一些誤解,像“新聞自由”、“民主選舉”、“反腐倡廉”等問題。學生態度上的部分轉變,大大增強了我們要進一步將“當代中國概論”教授得更好的決心和信心。
3.信息提出的日標必須明確,才有可能促使學生采取行動,而這個目標必須符合學生心目中已有的目標。掌握外招生的共同心理,了解他們的“愛國”情結,是“當代中國概論”的任課教師必修的功課之一。長期的教學實踐及與外招生的思想交流,使我們對外招生的本質特征一直有著較為清晰的認識,即無論外招生的觀點和思想認識有多么不同,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這就是他們潛在的民族認同感。海外僑胞歷來具有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希望祖國繁榮昌盛,是他們的共同心愿,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也就比較強烈。對于港澳學生來說,自港澳回歸之后,他們對現實政策可能會有不同的訴求,但他們心里也都很清楚:港澳未來的發展與祖國的命運息息相關,聯系愈益緊密。正是這種潛在心理,促使港澳學子的民族向心力正趨向聚合。外招生的這種共同心理,成為我們在教學上求同存異的切入點。對此,運用靈活的手法,堅持主流思想的傳播,通過向外招生介紹祖國改革開放發生的變化和取得的成就,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將“愛祖國”情結轉化成一種積極的行為動力。
4.達到教學目標的途徑應該簡便、具體、直接。為了調動學生積極的學習行為,使國情教育達到我們預期的目的,我們盡可能利用多維教學這樣一種簡便、具體和直接的教學方法。
①建立課堂教學良性互動機制。確立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是提高他們學習、思維積極性和自覺性的良好方法。通過這一方法的實施,可以達到教學遷移,或者說是變教為學的目的。為此,我們建立了這樣五個相互作用的教學環節:“疑”——存疑釋疑;“讀”——引導閱讀;“論”——共同討論;“析”——分析材料;“寫”——選寫課題。引導學生自覺學習、積極思考。②多媒體教學。利用教學掛圖、電化教學等手段,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各個方面所發生的變化的大量資料,制成投影膠片;購置了一批反映中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民族、教育等方面情況的VCD;精心設計制作出具備完整教學體系、充分利用photo-shop和3D數字技術的電腦PowerPoint軟件,供教學使用,受到學生歡迎。③走出課堂。充分利用接近特區、僑鄉的優勢,將學生帶到相關的企業、機構和場所參觀學習,開展教學雙邊活動。這種社會實踐在學生面前展示出一個個更直觀更生動的教學“實例”,有助于他們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認識和理解當代中同。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社科部)
[責任編輯:耕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