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云波

增強自主創新、自主研發,還要有一定的人文環境。眼下,至少要重視三方面的人文環境建設。其一,營造善于思考、敢于創新甚至是標新立異的氛圍;其二,對干部特別是一個地方的行政主管業績的考核、評價不能迎合其急功近利的短視心態;其三,加強司法保障。
近來,舉國上下都在談論“自主創新”,談重視科學技術的研發,談如何提高創新能力,談如何培養人才和構筑人才高地,談如何發揮各方優勢組織力量聯合攻關……。凡此種種無疑是十分可喜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每每聽完了有關報告與講話,看了有關報道與文章之后,總覺得還少了點什么?概括說硬件、硬實力講得多,軟件、軟實力講得少。
增強自主創新、自主研發,還要有一定的人文環境。眼下,至少要重視三方面的人文環境建設:
其一,要營造善于思考,敢于創新甚至是“標新立異”的氛圍。長期以來我們的應試教育只有利于死記硬背的學子的培養,在這種環境下獨立發揮、富有創意,善于分析的學生,難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新的思考、新的見解、新的創意很難得到鼓勵,有可能還被看成是“另類”,甚至是“異端”。學習減負的呼聲叫了多少年,背的書包卻越來越重。應付作業都喘不過氣來,還有多少時間和精力去獨立思考,去培養創新意識?這樣的人文環境肯定不利于創新意識的孕育和培養。
其二,對干部特別是對一個地方的行政主管的業績、政績的考核、評價不能過于偏重GDP增長速度,不能迎合其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的短視心態。
現在各地不同程度存在著“四重四輕”現象:重建設輕管理、重速度輕質量、重經濟發展輕社會全面進步、重引進技術設備輕研發創新,這個“四重四輕”和長期以來缺乏科學的正確的評估標準和體系不無關系。
眾所周知,自主研發和創新的周期往往很長,并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而回報往往是滯后的……。報載,薄如蟬翼的離子膜是制造燃料電池的核心材料,早就被列入“六五”、“七五”計劃項目,寄托了四位化工部長的夢想,最近在我們討論“十一五”規劃時才大功告成。何等艱辛,何其漫長。一個創新研發項目,在一個主管的任期內不一定就能有成果,而客觀上GDP增速要求的壓力又十分巨大,更多的人選擇把資金投向馬上可以見效的項目上。投向自主研發、創新的資金為什么那么少得可憐的原因,不是昭然若揭了嗎?
人文環境有時似乎是無聲的,但其影響力卻不能低估。
其三,司法保障是自主創新和研發的不可或缺的人文環境。就拿知識產權保護來說,打假打了多少年,其收效究竟如何?打假不僅保護外國人的知識產權也保護我們自己的知識產權,前者還含有我們承擔的義務和加入WTO的承諾,后者更是保障我們自身的自主創新和研發的司法需要。自主創新越多,需要保護的知識產權越多,保護得又多又好,我們自主創新的人文環境、司法環境就越好,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就更大,到那時,國內外各種研發中心不請自來。司法環境,歸根到底是人文環境,在這方面我們司法機關和行政執法部門擔負著很重要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