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自貢
如今,一些出生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上中期的年輕人,有的不就業,有的在就業與失業之間不斷游走。他們長大了卻仍在父母家“打秋風”,吃老的、用老的。有人用“啃老”來形容他們的狀態,戲謔地稱他們為“啃老族”。
“啃老族”的出現,顯現出一系列令人憂慮的社會問題。
子女“啃老”老父“出走”
這是發生在四川省自貢市貢井區的真實故事。3個月前,王大爺從自家搬出,在該市大安區馬沖口獨自租房居住。面對家中的“啃老族”,王大爺說:我惹不起,可躲得起。
王大爺和王大媽老兩口都是機關退休人員,每月可從社保拿到2000多元。他們有一兒一女,都在機關上班,收入比父母還多。
王大爺家的開銷很大。他們的兒子和女兒兩家6口人長期一天三頓在王大爺家吃飯,讀初中和讀小學的孫女和外孫女住在王大爺家。王大爺的兒子、兒媳和女兒、女婿在王大爺家吃了三頓飯后晚上出去應酬,然后各自回自己的家住宿,所謂的應酬只不過是和朋友們打麻將,“斗地主”,或唱歌去洗腳。我和哥都吃“民政局”,王大爺的女兒小梅如此說。
王大媽對兒女兩家都不交生活費沒有意見,她常對鄰居說:他們不交就不交吧。我們用不完還不是他們的。
王大爺在家不管事,每個月領了退休費交600元給王大媽,自己用600元,這600元要給自己90歲的老母親200元生活費,余下的要買煙,打小麻將也要用點。頭幾年王大爺每月交600元王大媽沒意見,可能是老兩口的“老本”用得差不多了,后來王大媽要求王大爺每月交800元,900元,去年開始要求交1000元。
今年過完春節,王大媽正式給王大爺下了通告:每個月的養老金全部交出來。王大爺不想全交,王大媽開始算賬給王大爺聽--這個家一個月要用多少錢。根據所算的賬,要求王大爺將所有養老金上交,一分錢不能留。
今年9月1日,王大爺偷偷離家出走了,他在馬沖口一個人租房子住。他不告訴家人住在什么地方,他怕王大媽和兒女們去找他。他說:你們知道一個人身上一分錢都沒有是什么滋味嗎?我搬出來單獨租房住是想身上有點錢,是想有錢給我90多歲的媽點生活費。
俯首甘為“子女”牛
據有關研究單位的調查,我國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啃老”現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被老人養著,他們有“啃老”或“變相啃老”的經歷,他們認為,做父母的就應該俯首甘為“子女”牛,父母被“啃”是天經地義的事。
我們不時看到白發蒼蒼的老人被“啃”的身影。他們中有的退休后四處打工,有的賣掉住房身居陋室,有的撿拾垃圾賣錢供養子女,有的接送孫輩買菜煮飯……“啃老”現象五花八門,晚輩們都想方設法要從父母那里撈油水。
懶惰和就業意識不強的“啃”老,更值得人們反思。自貢市一退休女教師的老伴去世后,與兒子一家住在一起。兒子和媳婦都下崗了,小倆口吃低保每月只有300多元收入。兒子中專畢業,學的是美術,有一技之長,朋友介紹他到一餐館寫廣告牌,偶爾幫忙做點服務工作,可他認為自己有文化,不愿與服務員吃住在一起,干了幾天就回家了。小倆口不做任何求職努力,上午半天基本是睡覺,下午外出打牌。更可氣的是,這個小伙子想使自己的兒子不重蹈覆轍,要娃兒讀最好的學校,叫母親出1800元的擇校費,母親拿不出來,他就強迫母親向他人要。
“啃老族”啃的方式大致有三種:一是“啃”錢財。辛苦勞作幾十年的老年人一生節衣縮食,一般都存點養老錢,有的子女常回家看看,不但白吃白喝,走時還要拿著提著,更有甚者,在結婚時,以彩禮、定金、嫁妝等為名,將父母的積蓄“啃”光。二是“啃”勞力。如今的大多數年輕人結了婚有了孩子,其父母便成了義務保姆和不計報酬的廚師,一天到晚圍著兒輩孫輩轉。三是“啃”遺產。遺產本是老年人死后才能為子女所繼承的,但有些子女在父母在世時就以種種借口取得老人的各種財產,而且有的還以不許喪偶老人再婚等方式禁止遺產外流。
據筆者深入調查的結果:目前有一批30歲至40歲的老失業群體在家待業,而20歲至30歲的新失業群體又已經出現,“啃老族”不斷蔓延。“啃老”引出的社會問題令人擔憂。
“啃老族”的依附心理
四川理工學院政法系副教授夏建華分析認為,目前啃老族的構成主要有六種類型:一類是完全依賴型。這一類主要指成年人,這些人由于父母長期過分關愛,沒有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失去工作崗位后,不主動就業,不從事其他勞動,好吃懶做,純粹依附于老人;二類是部分依賴型。他們不是讓父母去享受天倫之樂,而是把養育后代的責任推卸給自己的父母,自己過輕松的日子;三類是冷漠型。這些人平時對老人的疾苦關心不夠,或是不聞不問,在體力活上不為老人分憂解愁,在心靈上不與老人溝通,只顧自己過小日子,在精神上“啃老”;四類是消極“啃老”型。大學生的過度消費和對就業過于挑剔,總是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五類是惡意“啃老”型。在單位下崗的年輕人,習慣用過去輕松的工作與如今緊張繁忙的工作相對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業,躺在家中“啃”父母。有的對父母患病不積極治療,而是在父母去世后爭著“啃”喪葬費;六是無奈“啃老”型。自己身患疾病無法勞動或撫養子女,工作繁重,早出門晚回家,無經濟實力請保姆,由自己的父母代勞家務或接送孩子上學放學。
夏建華分析說,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存在偏差,價值平臺非常單一,教育是圍繞考入重點大學、重點中專,忽略了對人的基本倫理道德、價值觀的培養和教育,不注重孩子的獨立性、自我奮斗、家庭責任觀的培養,造成孩子性格依附的心理,使得孩子從精神上無法斷奶,經濟上難以獨立。
此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許多家長受不良消費觀的驅使,有條件的家庭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即使家庭困難的也會先滿足孩子的需求。在就業上,因為社會工作崗位有限,再加之對學歷、崗位的要求較高,那些從小就在父母保護下的孩子,每當遇到困難與挫折,往往不能經受人生風雨的考驗。“啃老族”中,失業群體內的大部分人已成家立業,沒有穩定的工作,負擔又日漸沉重,有的既是“啃老”者,又是被“啃”者,由于沒有得到專門的職業訓練,再就業中沒有優勢可言。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能得到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少。
夏建華特別提到,有的學生花父母的錢不心疼,應重視孝道的教育,從小進行熏陶,形成不孝者不能立足社會的氛圍。只有對父母盡孝,在工作上才能敬業,對國家才能盡忠。重視傳統教育,是減少“啃老族”現象不可缺乏的重要環節。
有關專家呼吁,政府、社會都應關心“啃老族”。作為政府,要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讓有就業愿望有就業能力的人有活可干。作為家庭,關心他們的最好方式是放飛他們,早一點讓他們學會獨立,學會自己養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