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遭災,各國政府捐贈唯恐落后。
同時,企業界作為主角之一,將此次自二戰以來全球最大的賑災活動演繹成了一場“行善大賽”。特別是歐美跨國品牌反應最為快速,出手也最為慷慨。
令人遺憾的是,中國品牌第一時間表現出的竟是集體失語,只是在TCL集團以300萬元善舉打破“沉默”后,才帶動其他大企業掀起了一輪行善捐贈的高潮。但風頭已落在歐美品牌之后。
更令人不解的是,有相當一些知名企業,包括已“走出去”的大品牌,仍然反應遲頓,甚至無動于衷。也許這是中國絕大多數企業的慣性使然。據調查,國內登記在冊的企業達1000萬家之多,但有過捐贈記錄的不超過10萬家,即99%的企業從來沒有參與過捐贈。
可見,中國大多數企業急需補上行善這一課。特別是面對此次印度洋災難,中國品牌特別是那些“走出去”的強勢品牌更要學會參與國際公益活動。
這是因為:
(一)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成為優秀的“企業公民”,在今天不僅是企業發展的需要,更是品牌打造之必須。這是一個只有那些“不是為自己而是為著實現某種社會目的、并滿足社會、社區和個人的某種特別需要而存在”(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語)的企業才能基業長青、品牌恒久的時代。
實踐證明,企業及品牌在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活動中,一定會得到比其付出更多的回報,盡管這種回報的期限較長。美國企業社會責任促進會曾指出,能夠兼顧各個休戚相關方面利益的公司,其業務增長率是其他公司的4倍。
因此,企業行善何嘗不是一種提升品牌美譽度,為品牌加分(積淀品牌資產)的公關營銷呢?
(二)全球化時代,企業已成為社會的主角,品牌已成為公共財產,在一定程度上更是一個國家的象征。因此,值此海嘯災后援助成為展示大國形象的一個舞臺之際,國內企業尤其是大品牌應責無旁貸地扮演好展示中國和平崛起的大國形象的角色。何況,中華民族向有“扶危濟困”、“以鄰為善”的傳統美德。
(三)中國品牌國際化必然伴隨著社會責任國際化。有志于打造全球品牌的中國企業只有像歐美跨國公司那樣,積極參與國際公益活動,才能樹立起令人尊敬的品牌形象,進而打開國際市場。
令人欣慰的是,在此次賑災中表現突出的中國企業正是TCL、聯想、中興、華為等這些國際化品牌。
由于這次海嘯受災國主要在東南區,而東南亞通過與中國合作共建“自由貿易區”,已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首選市場,而且必將成為中國品牌走向全球的最佳通道。因此,致力于進軍東盟市場的中國企業更沒有理由不對這里的受災國施以援手。
天下有災,品牌有責。面對天災,中國品牌唯有見賢思齊,學會行善,做好“企業公民”,才能以善心換得人心,并贏來商機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