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生
掌握病歷有利于維權在醫患糾紛中,不少患者及其家屬因為對如何處理醫患糾紛不知所措,往往喪失了有利條件,自己的合法權益也得不到維護。醫療鑒定專家提醒患者注意保存好病例、票據等相關證據,以防出現問題投訴時缺乏有效依據。
在醫患之間就患者的診斷和治療問題發生爭議時,病歷資料對于認定醫療機構是否存在醫療過失起著其他證據難以替代的證明作用。但是許多患者并不知道,病歷資料分為兩部分,即客觀性病歷資料和主觀性病歷資料。也就是一些患者只掌握客觀記載自己病情及檢查、治療結果等情況的資料,而對記錄醫務人員對患者病情、治療進行分析討論的主觀意見的資料并不了解。其中包括死亡病例討論記錄、疑難病例討論記錄、上級醫師查房記錄、會診意見、病程記錄等。過去由于病人所在單位、病人、家屬、事故當事人及其親屬不能調閱病歷,使得患者及其家屬在處理醫患糾紛過程中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而醫療機構故意修改、隱匿,甚至銷毀病歷的現象經常出現。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十條則明確規定了患者復制病歷的權利和醫方配合的義務,但這種權利的行使是有一定限制的。雖然患者僅有權復印或復制其客觀性病歷資料,卻無權要求復印或復制主觀性病歷資料。但是《條例》規定主觀性病歷資料“應當在醫患雙方在場情況下封存和啟封”,但并沒明確封存主觀性病歷資料是醫療機構應履行的義務還是可選擇的權力,患者要充分利用這一權利。
七成不是醫療事故據不完全統計,《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頒布實施以來,已發生的醫療糾紛中,僅有三成被鑒定為醫療事故,其他七成被鑒定為非醫療事故,原告在醫療糾紛中不但輸了官司,還白白搭進了數目不小的鑒定費用和大量的精力,苦不堪言。
這是因為很多患者對醫療事故有關知識不了解,即使糾紛明顯不構成醫療事故也盲目上訴。不少患者僅僅因對醫務人員的語言、服務態度不滿意,就與醫院發生糾紛;還有的因缺乏醫學知識,對病情自然轉歸和腦出血、癌癥等并發癥這些難以避免的醫療意外缺乏認識,或對自身病情認識不足,不配合治療,比如,腦出血病人不聽從醫院方面留觀,急于出院導致意外等,草率地提起訴訟,其結果常常是在訴訟中敗下陣來。
也有不少患方在處理與醫院的糾紛時,常常將希望寄托在醫療事故鑒定上。專家建議提交醫療糾紛訴訟和申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時要慎重,患方有理由認為醫方有過錯且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不必要在醫療事故鑒定結論上傾注過多精力,最好及時向醫務人員、專業律師咨詢有關情況,做好充足的準備,選擇向法院提起訴訟,不要為了一時之氣而盲目申請。對于訴訟來說,由于涉醫糾紛庭審過程比較復雜,專業性極強,患者最好能聘請一個懂醫又懂法的律師出庭,才能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另外,涉醫訴訟周期通常較長,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