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愷

潘天壽(1897-1971)出生于浙江省寧海縣冠莊村。原名天謹,學名天授,字大頤,號雷婆頭峰壽者。
l923年上海的吳昌碩十分賞識和器重大頤,親自篆寫“天驚地怪見落筆,巷語街談總入詩”的對聯贈予他,并稱贊他“年僅弱冠才斗量”的藝術才華。從此,兩人成了忘年之交。1927年杭州國立西湖藝術院創辦,又聘請他為國畫系主任,此后便改名為“天壽”。1932年,又與吳之、張書等組織國畫研究會,主張以“揚州八怪”的革新精神從事中國畫的創作。1933年潘天壽參加徐悲鴻在法國巴黎主持的“中國近代繪畫展覽”。1937年西湖藝術院與北平藝專合并,改名為國立藝專。兩年后,潘天壽任代理校長。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潘天壽以極大的熱情深入農村生活,創作了很多歌頌新時代的新作品。并出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1958年又出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并被聘為前蘇聯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
潘天壽一生為弘揚中國傳統繪畫的獨立性,竭盡全力,博采眾長,形成了落筆細膩,構圖清新,尤其墨彩畫中濃、重、焦、淡相互滲疊,縱橫交錯。他不但精于花鳥和山水,也善畫八哥、蔬果及松鷹等。他既不是吳派(華亭之氣度),也不是浙派(戴進的風格);更不是海派(吳昌碩、任伯年格調)。他的畫風及藝術風格可分為兩個階段,抗戰以前的畫風較為顯得沉郁,抗戰以后的畫風大變,明朗是主流,講究用色,鮮艷而不俗。尤其是他的花鳥畫進一步溶入了時代的精神,展現了豪邁壯闊的氣勢。一生中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潘天壽平生創作的高峰期,巨幅作品越來越多,藝術風格更為強烈鮮明。在他整個藝術生涯中,這是一個出神入化的最高階段。
《雁蕩花石圖》就是這一階段的代表作。該畫卷高150厘米,寬264厘米,設色紙本(現藏杭州潘天壽紀念館)。主畫面巨大的山石氣勢奇崛,顯得一點不閉塞,富有攝人心魄的陽剛之美。上面的兩只青蛙和下面的野草山花互相呼應,線條沉健,形成得體的均衡感;右邊的落款題詞,一線排開壓住了邊腳;朱色印章緊押在“者”字左下方,不即不離恰到好處。爛漫的山花,野草,巨石,這些極為平常的東西在潘天壽的筆下卻創造出了一個極為清新、別致、幽深、靜穆的畫面,表現了禪風道骨和空山無人詩一般的意境。不愧為中國畫壇的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