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依云
福建惠安某村住著一個年逾六旬的老人施某,說起她的過去,真是一波三折。施某居住在一個比較落后的小村子,無論從經濟的發展還是精神文明的發展來看,都無法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幾十年前,那里的人們更是有濃重的封建意識,崇尚“生男不生女”。
可是命運偏偏安排施某降生在一心盼望再生個男丁的施家,看到出生的竟是個女孩,施某的父母立即變了臉色,一邊唉聲嘆氣一邊抱怨。無辜的施某哪曾想到,自己的出生已經注定了她坎坷的人生之路。
到了上學的年紀,施某看著村里的小伙伴們和自己的哥哥都歡天喜地地去學校讀書,忍不住也心生羨慕,她回到家天真地問父母:“什么時候我能去學校讀書呀?”沒想到父母竟冷冷地扔出一句話:“一個女孩子讀書有什么用!”聽到這樣絕望的回答,施某也就不敢多說了。從此,施某有了許多“任務”:天剛亮,她就要起床打掃屋里屋外的衛生,為全家人燒洗臉水、做飯。之后,她背著竹簍,不是下地打豬草,就是上山砍柴火。對于一個學齡兒童來講,再也沒有任何對未來的幻想,有的只是今天的草能不能多打一些,柴能不能多砍幾根。
漸漸地,施某長大了,到了適婚的年齡,心中終于生出新的“幻想”,就是找個好老公嫁了,從此可以過上好日子。沒想到,她剛有了心中理想的對象,就被父母發現了,結果引發了一場“家庭戰亂”,最后施某硬是讓父母棒打鴛鴦,只得草草與鄰居的兒子張某結了婚。婚后幾年,施某和張某為家務、性格、錢財等諸多的事情屢起爭端,最后,張某“棄家而逃”,一個人住到離家較遠的地方,無論子女怎么呼喚再也不回來了。
經歷了種種苦難,施某的心里只剩下了幾個子女的位置了。不知道是不是命運的捉弄,在含辛茹苦地把子女們拉扯大后,兒女們竟然“娶了媳婦忘了娘,嫁了婆家忘娘家”,他們置親情于不顧,都不愿意負擔起照顧施某的責任,經濟上一點接濟都沒有。雖然相互之間住得不遠,雖然施某還不時去幫助他們做做家務,哄哄孫兒孫女,但他們未曾有任何良心上的發現,兒媳婦還總是不讓孫兒孫女接近這個奶奶。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張某去世,雖然施某與張某分居了大半輩子,但丈夫走了,施某還是覺得非常難過。看著來給老伴送終的兒子媳婦們和村民們,施某一邊痛哭失聲,一邊回想起自己的一生:小時候得不到父母的喜愛,結婚后得不到丈夫的關愛,作為母親沒有受到子女們的敬愛,有了孫子孫女還不能享受天倫之樂,種種的辛酸往事令心灰意冷的施某想出了一條挽回親情的“妙計”:放點藥在飯里,奔喪的人吃了不舒服就會去找兒子媳婦們算賬,兒子媳婦受了“委屈”,就可能會想起我好的地方。
由于施某的愚昧無知,她在丈夫喪宴的米飯中放了“毒鼠強”,使得來奔喪的30多人中毒,其中10人死亡,23人住院。
法院開庭審理此案認為,被告人施某投毒犯罪手段殘忍,情節惡劣,依法判處施某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施某原本可以通過法律的手段喚醒身邊淡漠的親情,可是她以錯誤的思想,錯誤的方法,葬送了她的親人親戚,也斷送了她所有的親情。這豈不是一種深深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