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建
國產手機的成功,曾一度被看成中國民族產業崛起的經典。從1999年開始,幾乎每年的市場占有率都以成倍的速度增長,2001年,這一數字還只是15%,僅一年之后,就超過了30%,2003年更是超過了50%,占據了國內手機市場一半以上的份額。
美麗的數字為國產手機產業帶來了無限風光,很多人開始懷念起當年國產家電成功擊退洋品牌的輝煌,幻想著同樣的故事能在國產手機身上再次上演。
繁華的表象掩蓋了事實真相,當國產手機廠商興高采烈地清點著利潤的時候,當眾多的企業削尖腦袋要進入這個市場分一杯羹的時候,誰又會想到,幻想破滅的過程居然會如此地短暫。僅僅一年以后,2004年,國產手機就全面滑坡,從市場占有率到利潤,再到銷售額,國產手機交出的成績單都很難讓人滿意。“兵敗2004”,對過去一年國產手機的表現,有人做出了這樣的評價。
更為沮喪的是,從目前來看,國產手機依然無法停止后退的腳步,沒有人知道,退守的底線到底在哪里。國產手機要走出這種低迷的局面,還將有一段不短的過程,重寫當年家電業的輝煌更是遙遙無期。
冷靜地回過頭來分析國產手機走過的每一步,就會發現,這個創造了很多神話的產業其實非常脆弱,就像一棟沒有地基的大廈,裝修得非常漂亮,看上去很風光,但隨時都有坍塌的危險。
對于手機行業來說,支撐著這棟大廈的必須是技術和服務,缺少了這些,即使外表多么精美,概念多么前衛,都只能是曇花一現。遺憾的是,在眾多的國產手機廠商中,我們找不到一個真正愿意來打下這個地基的人,這也注定了國產手機只能是曇花一現的輝煌。
2004年,國產手機廠商們開始品嘗到了短視帶來的苦果,到底有多苦,只有他們自己心里最清楚,而他們不清楚的是,什么時候才會苦盡甘來。
2004年國產手機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萬明堅辭職了。消息傳出的時候,很多人并沒有覺得意外,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萬明堅是國產手機產業一個標志性的人物,可以說,在國產手機走過的每一步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萬明堅的身影。
毫無疑問,萬明堅是一個很聰明的人,雖然一直以狂人的形象示人,但他其實是一個很會迎合的人。從最初的寶石手機開始,他就在孜孜不倦地迎合著消費者的購買心理。不得不承認,他對中國人的消費心理把握得非常到位。
與萬明堅同樣懂得迎合的還有更多的國產手機廠商,以至于在最近幾年時間里,國產手機都在概念與外型的游戲中生存,甚至忘記了手機最基本的功能應該是通訊。
迎合消費者的購買心理并不是一個錯誤的做法,但這不應該成為全部,而在s國產手機領域,除了這個,我們看不到更多的東西。
國產手機真正值得驕傲的是終端和渠道建設,在這一點上,國產手機將本土優勢發揮到了極致,在幾大洋品牌還需要為本土化不斷努力的時候,國產手機已經用更中國化的方式在這個地域取得了領先優勢。但這種優勢并非不可超越,極端地說,在手機這種高科技的行業里,除了技術,沒有什么優勢能夠維持長久,更何況,終端和渠道也需要消費者的認可并買單。
對于國產手機行業來說,萬明堅的辭職到底是幸運還是不幸?我們不能給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萬明堅的出局,標志著國產手機一個時代的終結。而這個時代的喪鐘,已經在2004年的大潰敗中敲響。下一個時代會以什么作為起點,是技術嗎?
作為一份見證中國民族品牌成長的雜志,《中國品牌》在中國傳統新年來臨之際推出關于國產手機的專題報道,本身就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在感性冷卻以后,客觀地看待發生在國產手機身上的每一個故事,我們很悲哀地發現,所有的失望和遺憾都只是剛剛開始。對于國產手機行業來說,最后上演的會不會是哀鴻遍野的慘劇?我們不想也不敢來回答這樣的問題。
但逃避并不是最好的選擇,該面對的始終要面對。支持?鼓勵?譴責?批判?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民族品牌成長的路上,有我們努力的身影,這是媒體的責任,是我們的責任。
知道阿迪力嗎?這是一個長年行走在鋼絲上的人,因為他從來沒有失手過,所以他成了一個傳奇。但即使如此,他依然不能大意,因為只要有一次失敗,他就沒有挽回的機會。
國產手機比阿迪力要幸運得多,畢竟,失敗了,還可以重新來過。只是,在國產手機告別失敗的慘痛記憶重新崛起的時候,能否不要再讓我們看到這種沒有地基的大廈,不要再看到在鋼絲上的舞蹈。
期待國產手機真正崛起,以技術的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