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唐朝的歷史在中國人的歷史知識中也有著突出的重要性。不僅對于知識階層如此,對于一般民眾也是如此。從《說唐》、《隋唐演義》,到《秦王李世民》、《隋唐英雄傳》、《武則天》、《唐明皇》、《大明宮詞》、《大唐歌飛》、《至尊紅顏》等流行一時的影視作品,再到作為普及教材的大量的唐詩,使唐朝的歷史知識早已成為國人文化素質構成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不過,史學研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學術界對唐朝歷史的認識,不論是史學觀念還是對一些史實的考定,都早已超越了演義小說及其所據的舊史。但是,向大眾傳播歷史知識的影視作品卻往往要么還停留在舊史陳說,要么基本是按照時尚的套路進行的戲說甚至是胡說,而沒有充分吸收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
造成史學研究和大眾文化之間斷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與大眾文化的創作者及傳播者的知識結構有關,同時也是由于學術界自身越來越孤芳自賞,不斷把自己邊緣化的結果。如何把經過學術界長期研究積累的成果轉化為大眾能夠接受甚至喜歡的文化產品,確實是擺在影視界、出版界和學術界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歷史學是一門嚴謹的學問,但嚴謹并不等于高深莫測,不等于要把大眾都擋在歷史知識的門外。除了嚴肅的學術研究之外,還應該有符合當前人們閱讀習慣和審美情趣的傳達正確歷史知識的通俗作品。當然,通俗并不等于庸俗。我相信,只要在敘述方式上有所改變,在問題的切入點上更加與大眾的歷史關懷和現實關懷貼近,反映重大歷史問題和傳播嚴肅歷史知識的作品并非一定缺少觀眾和讀者。其實,越是接近歷史真實的東西,越容易引起人們的深層思考,越有可能避免史學的庸俗化。然而,愿意而且有足夠的能力把準確的史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大眾喜聞樂見的知識的人還不是很多,尤其是既有豐厚學術背景又能貼近和把握大眾文化取向的策劃人更是難得,以至出來一本什么暢銷的圖書或者收視率好的電視劇,后面就會跟著出現無數的模仿之作,而結果也往往如同東施效顰,叫人倒胃口。
對于大多數史學研究者來說,要從事歷史知識普及工作,還是有許多的先天不足。首先遇到的問題是我們的敘事能力不足以應對大眾需求的那種歷史閱讀方式。如何把紛繁復雜的歷史運動講述得條理清晰、環環相扣,既有深厚的歷史感,又有很強的可讀性?這其實是一個需要經過長期訓練的功夫。其次是我們的知識面也還不夠,不足以在汗牛充棟的典籍和層出不窮的歷史故事中做到信手拈來,做不到把豐富的歷史文化鋪墊在一些具體事件和人物的背后,這就難免陷入就事論事的局限之中。誠然,我還是很看重那些用嚴肅學術態度撰寫的通俗讀物,由中華書局出版、任士英先生所著的《正說唐朝二十一帝》就是其中之一。
首先這是一本唐史研究的學者寫的關于唐朝歷史的書。書中的許多分析角度和觀點,是對唐史學界長期研究成果的吸收和總結,糾正了許多對歷史的曲解和誤解。這一點無需多說,從本書目錄的小標題中就可見一斑。對唐朝歷史上的許多似是而非的問題,本書都有最接近史學研究前沿的解答。此外,全書對唐朝的二十一帝都有明確的歷史定位,包括把武則天計入唐朝的帝統,都體現了作者對整個唐史高屋建瓴的宏觀把握。盡管全書以皇帝先后順序為標題,但并非一個個皇帝生平和宮廷故事的簡單拼合,而是貫穿著對唐朝歷史發展的總體把握。
其次這是一本寫給大眾閱讀的通俗歷史讀物。它針對的是戲說誤區,希望為大眾解密歷史真相。在文字風格和體例格式方面,本書試圖去努力貼近當前的文化時尚。遍布全書的插圖、皇帝個人小檔案的附錄、相關閱讀書目的推薦,都體現了編者和作者的此種用心。書中關于唐史的重大事件,大都取自正史,并經過學術眼光的篩選,但是,一些細節也選取了唐人筆記小說的記載。有的地方寫得還非常生動,而最可貴的是在生動之中還不失歷史的深刻性。
歷史知識走進大眾,成為通俗文化的一部分,這原本是中國史學史上一個很重要的現象。起源于唐代的說書,作為一門走向民間大眾的藝術,到宋元時期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作為說書主要類型之一的講史,從宋代以后,很大程度上承擔了向民間傳播歷史知識的主要功能。大凡善惡的因果相報,英雄的俠義氣節,君主的圣明與昏庸,大臣的賢良與奸佞,以至于王朝的治亂興衰,都是傳統講史的重要內容。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什么時候,或者說是否真的中斷了,這是中國文化史研究中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現在,以出版古籍經典和嚴肅學術著作著稱的中華書局推出了系列大眾讀物“正說歷史書系”,正是出版界與學術界聯手,對當前大眾文化發展動向的一個積極回應。列入這個書系中的《正說唐朝二十一帝》,由唐史專家撰寫,面向普通大眾,為通俗歷史讀物的創作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劉后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