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晶
物權法作用有二:一為定分止爭;一為物盡其用。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要求有一部相應的物權法來保護財產的歸屬和利用,保障人民的安居樂業。然而,構建物權法這座大廈并非一日之功,在物權立法過程中存在著諸多重大疑難問題需要慎重對待。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崔建遠教授主編的《我國物權立法難點問題研究》便是在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思路。本書的幾位作者曾多次參加全國人大法工委組織的座談會,并對2002年以來多個版本的物權法草案發表意見,深知我國物權立法中存在的疑難問題,他們基于自身的使命感,將其綜合整理并加以分析,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探究法律義理的窗口。
本書沒有對物權立法中所涉及的每個理論問題都做探討,而是有針對性地特別選取了長期困擾我國物權立法的13個重大疑難理論問題。從內容上和結構上看,這些問題被分為物權宏觀性的理論研究和具體制度的取舍論證兩部分。
對物權宏觀性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從解釋論和立法論兩個角度出發,論證我國民法中并不存在物權行為理論,而且正在進行的物權立法也不應當采納物權行為理論;第二,對物權客體一律具有特定性的傳統模式進行反思,認為應采用類型化的思維方式,不再嚴格要求每種物權的客體都具有特定性;第三,通過對物權立法模式的比較法考察和歷史考察,指出我國物權立法應當以債權形式主義作為物權變動的一般模式。
典權、居住權、優先權、讓與擔保、所有權保留以及準物權等具體權利是否應該在物權法中規定,國有土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地役權和不動產登記是否應予以調整或重構,一并是物權立法過程中爭議頗多的問題,本書以這些制度獨立為章,分別考察了它們所產生的原因和發展現狀,并設計了具體的法律條文,為正在進行的物權立法提供了一種可資借鑒的思路。
本書以立法論為研究視角,以社會生活為基點,將深奧的物權理論溶入現實實踐中,為物權立法提供基礎準備,為未來社會發展勾畫藍圖。
另外,幾位作者結合我國現行法的規定和社會實踐狀況,在物權行為理論、典權、國有土地使用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以及地役權、優先權等諸多制度的理解和構建上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本書對物權理論的研究透徹、通靈,不過,這也并不意味著它完美無暇。從形式上看,各章基本上以名詞性詞組來定其標題,如“我國物權立法與物權行為理論”、“所有權保留及其借鑒意義”、“優先權制度的法律思考”等,而第4章“典權制度應予放棄”則在語法上略顯突兀,因而,若能形成體系化、統一化的標題,則本書在形式上更為和諧。
這樣一本書,值得忽略幾近吹毛求疵的批評,而深深感懷于幾位作者的拳拳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