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暉 李鳳發
今年中國迎來了新一輪發展潮,而廣東也面臨著產業升級的問題。在新一輪發展潮面前,能抓住機會的城市將會脫穎而出。近年看來,廣州市出現了好的發展勢頭,隱約看到了飛躍的曙光——
珠三角的比較劣勢
珠三角曾一度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的經濟也一度扮演著“排頭兵”的角色。隨著長三角經濟圈的興起,珠三角經濟圈的發展和現狀就多了一面鏡子。記者最近收集到的一些數據表明,珠三角的比較優勢漸漸演化成珠三角的比較劣勢。從比較優勢到比較劣勢,其過程暴露的是一個區域經濟的發展軟肋。
不久前,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小企業司等部門成立的《中小企業發展問題研究》課題組,綜合評價1999年-2002年我國8萬多家非公有制工業中小企業的整體發展狀況,評出的2933家具有成長性企業中,前4名為:浙江914家、江蘇543家、廣東213家、山東207家。按成長指數大小截取的前500家最佳成長性中小企業中,前4名為:浙江108家、江蘇89家、廣東39家、山東36家。這說明了廣東中小企業的成長性與江、浙兩省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而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廣東68個縣(市)占全省83.3%的土地面積,但其創造的GDP卻只有28%,占全省62.8%的人口僅創造了6.5%的財政收入。在2003年全國2073個縣級行政縣(市)的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排名中,廣東省僅10個縣(市)入圍,而浙江、江蘇和山東等省分別有27個、21個、21個縣(市)。這充分說明廣東省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嚴峻現實。
在產業方面,廣東省副省長游寧豐曾直指廣東產業集群發展存在三大不足之處:一是產業集群多以低成本為基礎的聚集,創新能力與參與國內外競爭的要求不相適應。二是企業的根植性與可持續發展性差。隨著近幾年政策優勢和地理優勢的逐步減弱,出現了部分企業向外遷移的現象。三是產業集群內產業鏈的發展有待進一步完善。大量小而全的企業在同一個集群中,不僅阻礙了產業鏈的延伸,而且危及集群的自我發展和競爭力的提升。
在珠三角,以低端制造業發家、依靠大量廉價勞動力的企業實際上“賺的就是人工的錢”,而長三角的制造業一開始就跨越了單純的來料加工生產模式,而是引來外資在本地孵化,形成了高層次的配套經濟模式,發展潛力遠遠超出珠三角。珠三角的低工資、高勞動、高效率已經成為過去,發展速度已經低于長三角,轉型迫在眉睫。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產業投資趨勢調研課題組新近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從投資區位變化趨勢上看,長三角、環渤海灣地區、珠三角三地區將是跨國公司未來三年直接投資的首選地區;但從選擇投資區域企業數分布看,長三角占47%、環渤海經濟圈占22%、珠三角經濟圈占21%、東北地區占9%、中西部地區占8%。珠三角已經位居第三。
據不完全統計,“九五”以來,廣東與“泛珠三角”區域的八省(區)之間簽定經濟技術合同協議金額累計達5500多億元,合作項目超過8000個。盡管如此,相對于長三角、京津唐對周邊流域的影響,珠三角在周邊省區的龍頭地位還是不太明顯。
在某種程度上,珠三角沒有形成對周邊省區的龍頭地位,也可以歸結為過分依賴外源型經濟的發展。有專家表示,外源型經濟造成了廣東區域經濟目前獨特的、又是令人不安的“二層結構”特點。那就是以本土的內源型經濟為基礎,上面覆蓋著一層外源型經濟。由于這兩種經濟在資金、技術與市場上的割裂,很難相互交融與滲透。廣東全省外源型經濟主要集中在以香港為物流中心的珠三角地區,該地區外源型經濟2003年占全省90%以上,其它地區由于距離較遠,接受外源型經濟覆蓋的機會很少,經濟水平落差很大,由此造成珠三角與周邊地區特有的經濟斷層現象。這對急于領銜主演泛珠三角經濟圈的廣東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迫在眉睫而急于求解的課題。
謀變但缺乏創新精神
25年來的改革開放,珠三角地區所形成的優勢,正隨著資源的緊缺、勞動力成本的攀升、產業集群以低成本為基礎的聚集、政策優勢和地理優勢的弱化、產業鏈結構的合理性差等問題的出現而逐步消解。
珠三角正面臨著制造業外遷的局面,但產業升級卻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記者發現,制造業的外遷不但是向廣東省外,還包括廣東的山區。
有專家指出,珠三角是典型的馬路經濟,馬路建到哪兒就擴張到哪兒,遍布的廠房建筑,即使產業升級換代,也難以在短期內改造騰空。
由于地理上的區隔,珠三角素以加工貿易見長,對內地的輻射相當有限。清華大學21世紀發展研究院區域與城市發展中心主任施祖麟認為,“如果調整不力,珠三角就會從此衰落”。
這種調整也在進行當中,到2003年,珠三角的重化工業比重已經超過加工制造業,作為中國最大的消費品制造業基地之一的珠三角,開始進入以重工業化產業為主導的增長周期。當地政府官員對重化工業的政策傾斜效果開始顯現的同時,原有產業轉移已成為明顯趨勢。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長陳秀山已經發現,資本也在由珠三角向外轉移,“臺資北上移師長三角、山東等地,港資則轉往江西、湖南等腹地地區?!标愋闵秸J為,雖然這種轉移才剛剛開始,但由于加工制造業的資本不再進入珠三角,“珠三角產業輪替的壓力在5到10年后會完全爆發出來?!?/p>
2003年11月,廣東率先提出了“泛珠三角經濟圈”區域合作概念,更顯示出廣東省省委、省政府對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區域間的經濟互補尋求更好的出路。
值得指出的是,導致珠三角產業轉移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資源的嚴重透支。
25年的改革開放,廣東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資源和環境付出了很大代價,一些重要的礦產資源嚴重透支,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資源的耗費已難以支撐。
在為珠三角經濟圈謀求變局的眾多思考中,廣東省工商聯一位從事經濟研究多年的人士提出:珠三角應建立起一個與該經濟區域市場化活動相適應的資本市場體系,除了現存的主板、創業板,還應設立技術產權交易中心等機構,珠三角的經濟結構是多層次的,金融市場也應逐步形成多層次結構。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核心是金融,應充分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打造區域金融中心。
廣州欲領舞珠三角
一種頗具說服力的認識是,只有珠三角發展好了,才有擴散效應,帶動泛珠三角經濟的發展,珠三角的帶動作用才能體現,才能形成周邊省區的龍頭地位效應。
記者的理解是,現在急于去談泛珠三角有點為時過早,作為一個經濟區域的形成和發展不可能是一日之功,而是一個相對漫長和市場自然選擇與培育的過程。要發展泛珠三角,就要發展好珠三角,要發展好珠三角,廣東省將領頭羊的重任交給了廣州市。
在珠三角謀變和自強的道路上,處于珠三角地理中心的廣州應當扮演什么角色?記者認為,在珠三角的幾座搶眼城市,如深圳比較優勢漸失、東莞仍難改“制造工廠”形象等情況下,珠三角欲再度謀變尋找新的動力,急需找到一個新的“引擎”。
過去以商業氛圍濃厚而著稱的廣州,隨著汽車工業、石化工業、電子信息產業、鋼鐵工業在近年的崛起,而成為珠三角,甚至是港澳經濟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廣州市政府也逐步明確了發展定位,那就是建設成為珠三角的中心城市。
從一定程度上講,前些年廣州城市功能和戰略定位還不是十分明確,廣州中心城市功能的定位也面臨著多元的選擇。
早在1993年,廣州作為中國第一個加入國際大都市協會的城市,提出了建設大都市的口號,但囿于當時廣州的經濟發展水平、城市交通等基礎設施還不完善、城市環境臟亂差等問題比較突出,因此,這種提法一度被誤讀。
1996年8月,廣州市委、市政府對這種提法進行了修正,突出了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的目標。1998年廣東省第八屆黨代會正式提出將廣州作為中心城市來發展。經過幾年的摸索與發展,廣州已日益顯現出其在珠三角地區起帶頭作用的區域中心城市地位。并由此開始,廣州的發展采取了北優南拓、東進西連的發展戰略。目前,廣州的整個面積是7435平方公里,歷史表明,政府在關鍵時期的政策,對城市間的競爭將會產生歷史性的影響。生產要素只會流向有規模經濟、有優勢產業群和勞工共用的地域。
從珠三角甚至東南亞的產業布局看,輕型加工工業比較發達,重化、裝備一直以來都是經濟發展的“短板”所在。廣州發展現代重化工業,不僅可以起到珠三角重化工業產品需求的進口替代作用,降低珠三角制造業的原材料運輸成本,完善珠三角資源配置,進一步提高珠三角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力,從而提升整體經濟競爭力,而且還可以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多元化,帶動珠三角相關產業群的發展,為珠三角經濟增長增添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