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欽
戰略與績效背離的疑問
一些企業初始條件相似,并且采用了幾乎雷同的戰略,但是最終結果卻相去甚遠,有的企業取得了成功,有的卻失敗了,原因何在?施樂公司(XEROX),在其戰略轉型過程中,就選擇了和IBM類似的策略,并請IBM的財務總監來當CEO,但由于施樂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和組織保障,造成執行不力,其戰略轉型最終以失敗收場,企業逐步走向衰敗。臺灣著名學者湯明哲指出,一家企業的成功,30%靠戰略,40%靠執行力,其余的30%靠運氣。
執行的三構面
面對企業戰略與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執行是跨越這一鴻溝的橋梁。對于執行的認識,要從以下三構面展開。
執行是企業戰略的重要一環
執行是一套系統化流程,包括計劃、行動、控制和在實施。流程中包含對企業環境提出假設、評估組織能力、把戰略、營運以及預定執行策略的人員連結起來,讓這些人員能和各項執行計劃同步運作,并將報酬與績效連結在一起。
實際上,執行就是以系統的方式讓企業能夠始終認清現實狀況,并據以采取行動。執行的重心在于三項核心流程:人員流程、策略流程、營運流程。這三項流程彼此緊密聯結,戰略流程將人員情況與營運現狀納入分析框架;人員的挑選與升遷會參照戰略與營運計劃的執行情況;營運流程則會與戰略目標以及人力水準相互聯結。
執行是管理者的首要工作
當管理者的心思與靈魂和公司融為一體時,這家公司才會具有執行力,執行應該是管理者的首要工作。管理者親自領導執行的工作并非事必躬親,或是專斷獨裁,不肯授權,而是一種主動的投入,了解企業的營運的細節、人員的安排與環境的變化,參與到執行的實質層面、甚至某些細節,進行管理者原本就該做的事。有執行力的管理者會建立起一個執行的架構,營造出有利于執行的文化與流程,獎勵并提升能迅速完成工作的員工。
執行是企業文化的核心部分
企業要有執行的文化,執行的關鍵在于透過企業文化影響員工的行為,并形成自覺的行為習慣和行為認同。但很多企業充滿了紙上談兵者,他們對策略的執行不是打折扣,就是找理由說做不到,或者隨便交差了事。擁有好的執行力文化的企業,員工一定會用心去做事,講究速度、質量、細節和紀律。管理者要營造企業“執行”的文化。如何盡可能使不同的“分力”最終成為推動企業前進的“合力”,只有依靠企業文化,“執行”也不例外。
系統提升執行力
實際上,企業的執行力涉及企業文化、制度和流程等多個方面,如何才能使企業具有強大的執行力呢?顯然,光靠一個雷厲風行的領導,某個環節的完善,以及嚴格的監督制度是不夠的。企業執行力的提升,必須通過全方位、系統化的工作才能實現并長期保持。
明晰管理層責、權、利
當組織結構導致某些重要工作任務“責任者缺位”時,或組織結構與企業核心業務流程不配套,或部門之間的壁壘重重時。積極負責的員工在執行戰略時會感到事半功倍,而比較現實的員工可能從一開始就會放棄。最后的結果是,企業領導認為員工不盡力,而員工在心底里在埋怨企業領導不為他們消除結構性障礙。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企業領導為達到控制的目的,派專人進行“一對一”的監督,認為嚴格監督,將會提升執行力,做任何事對被使用者都不放心,要求監督者及時匯報被使用者的一切行為,表面上實施了“放權”,實質上就是不信任,根本就談不上放權。事實上,由于監督者匯報的情況和被使用者匯報的情況有一定的出入,經常會出現信息不對稱,由此矛盾就產生了,被使用者無法堅持工作,逆反心理增強,此時的執行力為“零”。
完善戰略流程細化營運任務
營運任務的細化是將戰略細化為可執行的任務,將任務分配到正確的員工并確保每個員工理解個人任務與企業戰略的聯系。如果僅有方面性的口號,而期待下級員工去自行理解和籌劃行動,將很容易產生大量浪費以及執行偏差。同時,企業的營運目標和愿景必須形象易懂、便于理解和接受。
強化培訓系統
企業所處的環境在變,企業的策略在變,執行戰略的能力要求也在變。我們不能要求員工是全能的,同時也不能希冀能隨時能從外部市場找到足夠的達到新戰略要求的人。這就要求企業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訓系統迅速將新戰略要求轉化為培訓發展方案,以幫助企業迅速獲得新的思路、知識和技能,并淘汰舊的知識和能力,積累知識資本。這一系統的關鍵是要能夠調動員工學習及應用的積極性而非僅僅提供培訓。培訓的方式可以是多樣化的,如內部課堂培訓、外部課堂培訓、內部經驗交流、外部參觀學習等等。
建立信息溝通系統
信息溝通系統包括企業內部的信息溝通及企業與外部環境的信息溝通,實際上,就是建立企業的知識共享平臺。內部溝通的主要目的是用于戰略制定完畢后輔助實施。與外部溝通的作用是確保員工的思想意識與外部經營環境保持同步。企業從上至下的傳統溝通系統固然重要,但是,確保組織內成員適時地從多渠道收到全方位的信息不是從上至下一個溝通系統能實現的,還應包括橫向的信息溝通,它將有利于解決從上至下信息溝通的失真及損耗問題,避免信息到達最終執行層時已經不能起到輔助實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