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期待公私財產平等。商品起于物權,通過合同流轉、增值、終結仍然皈依物權。正如哲學中所說,世界是物質的。目光所極之野、所視之處皆為物。但是,它們歸屬如何?這是民法典中的核心——物權法才能解決的。
在我國,物權法的相關制度是現有民法中最薄弱的部分,因為傳統的社會主義公有制與計劃經濟體制從邏輯上必然否定物權概念的存在,也即否定私權利的存在。私人之間不準交易,商品流通基本被禁止,私人基于對財產的所有而發生的利益對立更是絕對不能存在,物權概念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很自然,規范商品、財產流通的合同法與規范財產歸屬的物權法同樣也沒有必要存在。但是,法律必須回答歷史。
早在上世紀之初,慈禧老太后倉皇逃離紫禁城之后,曾考慮開始變法。湖廣總督張之洞等人聯名上奏著名的“江楚會奏三疏”,要求改革教育、整頓中法、采用西法。1911年,沈家本等修律大臣起草的民律草案成稿。物換星移轉瞬百年。一方面,對于我們這樣一個長期忽視民法作用,甚至不知民法為何物的封建社會來說,難度太大了。另一方面,對處于自然經濟狀態的中國來說,大部分人民連糊口都很難,根本不可能超前立法。條件不成熟卻又不得已而為之,想想也太難為他們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1954年,重新開始民法典的起草工作,1956年成稿,共500余條,由于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和政治運動,起草工作被迫中斷。1962年,開始第二次起草工作,到1964年7月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試擬稿)》,但接踵而來的“四清運動”和“文化大革命”使這次起草工作再度中斷。到1982年,民法草案已修至第四稿,雖未通過,但后來卻成就了《民法通則》。1985年6月,國家開始醞釀民法總則,1986年4月12日,《民法通則》在六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正式通過。這一年,有一位歌手的《一無所有》紅遍了大江南北。這一年,我國汽車產量為36.9萬輛。1987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民法通則》中,由于歷史年代的限制,物權條款僅13條。1年后,最高人民法院又出臺了7條司法解釋。2004年,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中國年產汽車507.4萬輛,1986年統計公報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統計項中的自行車、縫紉機、照相機、錄音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移動電話機、微型電子計算機、光通信設備。
改革開放后,物做為商品進行交易首先得到了承認,物的流通得到規制,物在流轉過程中權利歸屬關系的明確自然提上日程。物權立法應運而生。如果說是否承認物做為商品流轉是涉及到傳統經濟體制的話,那么,是否承認物的權利自由歸屬則涉及到傳統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所有制的問題。而后者比前者更為復雜。1999年的憲法修改將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經濟界定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使得人們有理由認為物權概念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2004年3月14日的憲法修訂,則是法律與政治領域的重大變革。“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這一突破性的規定載入憲法修正案,使私有財產權上升為憲法權利。從此,“大公無私”雖仍是人們崇高的理想,但公民的私有財產得到了憲法的保護,人們不再“一無所有”。
今年7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已經“三讀”的物權法草案向全國人民公開征求意見。據悉,今年10月、12月召開的人大常委會會議將繼續審議物權法,并視情況決定提請明年3月召開的十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表決。
人們期待的物權法是一部保障安居樂業的法律,它將福澤13億中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