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索薇
面對步步緊逼,中國本土商業巨頭終于跨出應對國際商業大鱷的一大步。9月2日,中國最大的商業集團——上海百聯集團與中國第三大商業集團大商集團,歷盡周折,終于如愿挽起了手,這意味著一個年銷售超過1300億元的流通航母誕生。
9月2日,大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已經批準了大連大商的國有股權變動,至此百聯集團入主大商塵埃落定。本就已經在零售業界占據鰲頭的百聯集團,一時更是如虎添翼。
公布合作方案細節
百聯入主大商,早就聲勢在外,但是合作過程卻幾生變數。
據了解,早在2004年上半年,大商集團就曾向主管方大連市商業局提交了一份改制方案,探討和百聯合作的可能性,但卻被否決。之后,在大商與華潤集團、大連萬達集團和幾家外資零售企業進行接觸無疾而終的時候,百聯卻看中了2004年三季度資產負債比率接近70%的大商集團。百聯頂著大商高負債的風險向大商示好,大商也顯得頗有誠意。
由于大連市國資委是大連大商的持股股東,百聯和大商的合作遭遇國有股權變更的合作瓶頸,需等待國資委批準。
“為了手續更快捷”,大商股份董事會秘書表示,“我們由原來和百聯(香港)公司的合作變為和百聯集團合作,這樣可以省去外幣兌換程序的麻煩。”現在,國資委的一紙批復,成全了大連大商國有股權的變更,更是成就了一個年銷售超過1300億元的流通航母的誕生。
此次聯手組建的大連大商國際有限公司原本是百聯、大連國資委、上華投資三方共同出資16億元成立。其中,百聯集團委托香港子公司以相當于人民幣7.2億元的美元出資,占大商國際注冊資本總額的45%;大連國資委則以其所持有的大商股份29.5%國家股股份計78769987股作價6.4億元,占注冊資本總額的40%;上華投資以相當于人民幣2.4億元的美元出資,占注冊資本總額的15%。不過,百聯也一直在為自己控制收購大商后成立的大商國際做準備,合作方式的變化奠定了百聯入主大商的格局。
7月15日,大商股份發布公告稱原合作方式生變,由原來的合資方上華投資控股占15%股份現變為百聯集團的全資子公司上海物資(集團)總公司,百聯(香港)公司(占45%股份)變為百聯集團,由此一來,百聯持有大商股份由原來的45%增加到60%。百聯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董事會6比3的比例也顯然表明了百聯集團的控制力。
按照百聯和大商商定的結果,大商國際將以傳統和新興優勢產業為主導,拓展汽車連鎖銷售與服務體系、醫藥連鎖業務以及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和商業地產業務。計劃在3年內使公司營業規模達到300億元,5年內達到500億元,成為國際化企業集團。但據兩公司的負責人對外宣傳說,合資行為完成后,大商國際將成為大商股份實際控制人。
百聯集團與大商集團本就分居中國商業集團的伯仲之位,在商務部7月份頒布的全國前30名連鎖企業經營情況統計中,百聯集團名列第一,而大商為第三名。
最大規模資本運作
這是國內最大商業流通集團百聯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并購,相當于人民幣7.2億元的美元出資,超過了此前聯華超市收購浙江華商時的5億多人民幣。
對于中國零售業“老大”和“老三”的這次合作,一位業內人士認為是“各取所需”。作為中國零售業“老大”,百聯相中大商是為了實現“進軍世界500強”的理想,而大商雖然負債累累,也是憑借自己的網點優勢贏得了百聯的青睞。
業內人士表示,從戰略布局上,百聯目前主要分布在華東地區,而大商股份則在東北與華北占有絕對的優勢,此次合作能實現雙方在地區布局以及資金、人才各方面的互補。
有關專家評價的,兩強合作的戰略意義和實際意義都非常重大。百聯也表示,“兩大集團的戰略合作,有利于合理配置資源,避免國內流通企業之間的內耗和資源浪費,形成店鋪網點良性發展的新局面。”
據介紹,百聯集團目前正積極推進全國拓展戰略,除了重點拓展長三角市場外,百聯集團的超商、百貨、購物中心、專業專賣事業部均開始進軍包括東北、華北市場在內的國內其他市場。而大商集團已基本建成“東北店網”,正在開發建設“華北店網”。在與大商集團戰略合作后,雙方將共同梳理兩大集團在東北、華北市場的網點資源,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杜絕網點開發中的內耗,形成店鋪網點良性發展的新局面。
“在戰略性方面,百聯和大商的合作在國內有首創性。”零售專家、人民大學教授黃江明表示,百聯集團與大商集團的戰略合作,突破了地區、所有制等多種界限,開拓了國內流通市場新格局,是國內流通業的歷史性事件,對引導國內流通業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和戰略意義。
收購背后存爭議
在一片叫好聲后,百聯和大商的合作也隱現諸多隱憂。
在此之前,一家證券公司的調查報告指出,大商股份存在諸多變數。第一,大商是兩市50名以內的高價股,一旦公司出現問題,大商的股價波動將很大。第二,從大商的報表看,大商的內部現金流短缺,對于高速擴張的零售企業,資金的缺乏是致命的。業內人士從而分析說,可能影響雙方的整合效率。
目前能夠從公告中看出的是,百聯沒有買到大商的運營管理權這一關鍵點,無法控制大商目前的管理團隊。公告中透露,在大商國際的管理結構中,百聯僅有權指派一名財務總監,其余如總經理、副總經理等,均由大商方面任命。業內人士分析,這種狀況可以從兩個截然相反的角度理解,一種是百聯對目前的大商管理層相當信任,不愿改變目前的管理架構;還有一種是雙方的談判結果是百聯無權染指大商管理層,也就是說,大商并不愿意百聯干涉其目前的運營管理。
百聯表示,兩大集團會梳理在東北、華北的網點資源,避免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并通過資源共享降低經營管理成本。但是僅僅是股權投資將無法達到資源整合的目的。
但是據知情人士透漏,百聯這次7.2億元的大舉并購并沒達到絕對控制的目的,因此未能讓它實現對大商股份的真正控制,從而可能影響雙方的整合效率,導致購并的象征意義大于實質意義。對此說法,一位百聯人士如此反問道,“如果沒有對大商的絕對控股權力,無法實現有效資源整合,只剩下投資的意義,那么投資大商和投資其他領域有什么區別呢?”
更有人揣測,百聯也許是想通過向外的資本運作,來遮掩內部重組的不力。因為反觀華聯、聯華等百聯內部的同業態企業,其資源整合到現在都沒有絲毫進展。再并購外面的企業,難度應該更大。但楊建文不同意這種說法,他表示如果是一方吞并另一方,兩家合并后的局勢就會比較難說,現在是兩家巨頭組建另外一家企業,整合難度相對較小。
百聯真正的意圖是謀求控股,真正將大商收編于旗下。“有了商務部的支持,百聯實現這個目標不會很遠。”有關人士表示。
“國家隊”越做越強
百聯集團與大商集團正式簽下戰略合作的協議,掀開了中國零售業發展的新篇章,這將促進零售業“國家隊”的做大做強。
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上半年,我國商品零售類公司平均完成主營收入118560.40萬元,同比增長19.65%;平均實現凈利潤2467.47萬元,同比增長24.09%;平均銷售毛利率為16.73%,同比增長3.05%。2005至2010年間,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將保持每年8%至10%的速度穩步增長,到2020年,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超過20萬億元。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分析表示,零售類公司經營業績增長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零售連鎖類公司利潤增長水平較高,2005年中期凈利潤增幅為35.55%;二是以上海百聯股份、新世界、益民百貨為代表的百貨類公司盈利水平增幅較大;三是一批進行了股東更替或主營業務重組的公司如ST昆百大、東百集團、蘭州民百、長百集團、華聯股份等經營業績明顯好轉。
龍頭公司的兼并收購將加快零售類公司發展步伐,將有效提高零售行業的市場集中度,也為行業景氣周期的延長打下良好基礎。未來一段時間內,并購將成為零售類公司發展的主要旋律之一。目前正在進行或將要進行、涉及零售行業發展格局的重大并購重組有:百聯股份對集團內相關優質資產的并購,百聯集團、大商集團對大商股份的并購重組,聯華超市與華聯超市的合并,重慶商社與重慶百貨的重組,民企對南京新百、南京中商的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