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耀
腐敗是“黑”色的壟斷,壟斷是“白”色的腐敗。
一個新的概念正闖入中國人的耳朵里:反洗錢。按照專業人士的解釋,所謂的洗錢包括放置、離析與歸并三個階段。但是,這僅僅是該“洗”的錢已經到手之后的事情。一般老百姓不能明白的是,這些準備要“洗”的錢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呢?
在中國,這個問題恐怕還有相當明顯的特殊性。地下錢莊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腐敗的官員。比如最近中央要求官員、國有企業領導人將參加到煤礦的股份報告,按期報告的近500人,沒有報告的又有多少?這是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的典型表現。
改革開放20多年過去了,當今中國的改革越深入,需要解決的問題更復雜。比如對劉國光教授意見的爭論、對醫療和教育產業改革的爭論、對中央企業減少戶數的爭論等。現在又提出反洗錢,只是抓住了皮毛。其實,正確的方向在于反腐敗,在于反壟斷。腐敗是“黑”色的壟斷,壟斷是“白”色的腐敗。煤礦參股是“黑”“白”兩道的融合。
中國社會目前正在承受著種種行政壟斷之苦,比如:
股票上市資格是短缺的、需要審批的,于是乎一開始主要給了國有企業,有的國有企業一夜之間就分割成了一個集團公司和一個股份公司,“一股獨大”折磨了十幾年,現在要解決股權分置,把國有股的收益權分給小股東就是正確的?
土地是政府壟斷的、稀缺的資源,政府推出“經濟適用房”,實際上是確定了價格的雙軌制,使得這些商品房的居住價值讓位于投資價值,其結果,一些開發商發了財,一些有錢的人賺了錢,而真正需要住進去的人卻飽受排號的愚弄與煎熬。房地產商們收入高但納稅少,為中國一大經濟奇觀。
中國是從計劃經濟脫胎而來的,計劃經濟靠指令,無選擇地、強制性消費。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既定目標。但是,對于其內涵卻各有各的理解。實際上,從官員計劃經濟“滑向”行政壟斷經濟也是自然的過程。于是,在這樣一個“大旗”下,出現了一個又一個“怪胎”。
也許這正是中國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征:假公濟私、化公為私,打著公有制的旗號干私有制都不可能實現的勾當。在“改革”的名義下瓜分國有資產。難道這就是某些人“堅持公有制”的最卑鄙、最自私的目的嗎?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