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豐
由于兩種資源、兩種規則都在起作用,那么,究竟什么事情該政府管,什么事情該市場決定。
關于中國醫療體制改革的爭議正愈演愈烈。顯然,這場爭論的影響遠遠不只醫療體制本身,至少對“教育產業化”的爭論就緊跟在后。產生這場爭論的背景主要是社會上對目前醫療服務情況意見很大,形成了相當范圍的社會不滿。
醫療與教育都是提供特殊產品與服務的行業,他們既要有一定的經濟性,又具有一定的公益性,都與政府和市場兩個資源密切相關。由于兩種資源、兩種規則都在起作用,那么,究竟什么事情該政府管,什么事情該市場決定,其邊界并不很清楚。
醫療體制改革涉及到醫院、醫藥、醫保等三個大方面,單獨進行哪個方面的改革都是不可能奏效的。
醫院是提供醫療服務的供給者。計劃經濟時期,單位有合同醫院,實際上是小范圍的壟斷。另外一個情況就是國有企業辦醫院,后來陸續下放地方?,F在又有新的情況,比如省政府管理某家醫院效果不好,交企業管理后服務提高,效益增加。提高經濟性的道路在于市場化、產業化和集團化。
醫藥關系依然是群眾最為不滿的方面。OTC靠廣告問題不大,矛盾集中在處方藥上。大夫短缺,制藥廠家與病人處于競爭態勢,這使得廠家與病人雙方都得打通大夫的“壟斷”環節。醫藥代表講解新藥,這里也有一些“知識經濟”的味道。名牌醫院、名牌大夫緊缺就一定會動搖計劃價格體系。名醫大夫掛號困難,就一定會產生“號販子”,大夫走穴也是必然。這些用道德監督的辦法成效甚微,而應該用經濟的辦法,即增加供給的辦法來解決。比如,某些??葡裱揽畦傃赖瓤梢酝ㄟ^高度市場化的辦法解決,公立、私立、民營一起上;眼科??漆t院引進外資效果也不錯。醫藥分家并沒有解決,醫院是賣服務還是賣藥?
醫療保險體系也有待完善。以前的公費醫療造成開藥浪費,開藥帶上個電飯煲之類的也很自然。城市問題小一些,特殊人群的醫療保險、大病統籌住院費等還沒有著落。農村更是薄弱環節,農村合作醫療經驗不多。醫療保險一方面靠政府補貼,更要靠每個人以及全社會的積累。
總之,醫院體系解決服務(大夫)供給的問題;醫藥分開解決藥(產品)的問題;醫保體系則解決錢(資金)的問題。三者攜手才能徹底改變局面。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