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莉
近年來,敘美關系持續緊張。美國指責敘利亞支持中東恐怖主義組織,為伊拉克反美武裝提供援助和通道,美國政壇威脅要對敘利亞采取行動的消息不斷見諸報端。今年2月,黎巴嫩前總理哈里里被炸案發生后,美國加大了對敘利亞施壓的力度。在美英等西方國家的推動下,聯合國成立了以德國檢察官梅利斯為首的國際調查委員會,負責獨立調查哈里里被炸案。10月20日,該委員會向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提交了一份報告,稱有跡象表明黎巴嫩和敘利亞的一些高官涉嫌參與了此事,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10月31日,在美英等西方國家的敦促下,聯合國安理會召開外長會議,就黎巴嫩問題展開討論。會議通過了1636號決議,要求敘利亞在進一步的調查中予以全面合作,并將該委員會的任期延長至12月15日。美國是否要對敘利亞采取行動,敘美關系未來走向如何?本文試圖加以簡要分析。
哈里里之死對敘形成壓力
哈里里死于今年2月發生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一起汽車爆炸案。由于他一向主張民族獨立與主權,反對外來干涉,與親敘的拉胡德總統時有齟齬,因此國際社會將懷疑的目標指向敘利亞。其實,哈里里被炸案的發生受其特殊的國內外因素的制約。
黎巴嫩因其獨特的地緣政治、民族宗教因素一直未能形成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國家采取獨特的教派分權體制,傳統上由基督教馬龍派出任總統,遜尼派穆斯林擔任總理,什葉派穆斯林出任議長,德魯茲派任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各教派之間爭權奪利,內戰頻發,外部勢力也不斷插手。1970年,巴解組織被逐出約旦,來到黎巴嫩,打破了原本脆弱的各派均衡,引發大規模內戰。1976年,敘利亞總統阿薩德率3萬“阿拉伯威懾部隊”進駐黎巴嫩,內戰平息,黎巴嫩從此成為敘利亞的勢力范圍。2000年6月,阿薩德去世,黎巴嫩要求獨立自主的呼聲日益高漲,哈里里就是其中的一個領軍人物。2004年9月,哈里里促成了聯合國安理會的1559號決議,敦促敘利亞撤軍。因此梅利斯報告發表后,以美英為首的西方國家譴責是親敘的拉胡德政府與敘利亞巴沙爾政權合謀暗殺了哈里里,但遭到敘利亞的極力反對。其它國家則希望該委員會繼續進行公開、公正的調查,認為在找到確鑿證據之前,預先判定調查結果,并威脅實施制裁是不合適的。哈里里之死,反映了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并不排除黎巴嫩內部勢力爭斗的因素。
哈里里去世后,黎巴嫩全境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反敘大游行,要求驅逐總統拉胡德,呼吁敘利亞撤軍。國際社會,不僅美、英等西方國家,就連俄羅斯和沙特等眾多阿拉伯國家也敦促敘利亞盡快撤離。敘利亞總統巴沙爾又一次面臨國際社會的強大壓力,不得已于2005年4月宣布撤離了黎巴嫩。但由于長達29年的占領和一部分情報機構尚未完全撤出,其在黎巴嫩的影響不可能在短時期內消亡。
美敘交惡由來已久
由于在阿以和平進程、中東地區事務等問題上敘美間存在利益分歧,除20世紀90年代有所緩和外,兩國關系一直緊張。事實上,敘利亞早就上了美國“無賴國家”和“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的黑名單,是美國的“眼中釘、肉中刺”,美國早有“必除之而后快”的心態。進入新世紀以后,美國不斷打壓敘利亞,逼其就范。2003年伊拉克戰爭,美國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中東地區政治版圖出現微妙變化。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突然宣布放棄核武器和生化武器計劃,采取與西方合作的策略。伊朗、敘利亞頓成“出頭鳥”,成為美國下一步打擊的目標。2004年初,美國推出“大中東計劃”,旨在推行“民主改革”與“經濟開放”,實則暗藏政權更迭的禍心。同年5月,美國宣布對敘利亞實施經濟制裁,但效果不大。
美國對敘利亞不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敘利亞對伊拉克反美武裝的支持。伊拉克戰爭爆發后,由于敘利亞、伊朗都與伊拉克接壤,因此一大批反美武裝人員、軍需品和資金在兩國政府的默許下進人伊拉克。同時,美國指責敘利亞窩藏伊拉克原復興黨成員,容許反美、反政府武裝在其境內建立訓練營。近來,為封鎖敘伊邊界,美國已經采取了軍事行動,并準備越界打擊。
2、敘利亞對黎巴嫩真主黨武裝的支持。黎巴嫩真主黨武裝受敘利亞和伊朗的雙重支持,是黎巴嫩南部最重要的一支反以武裝力量。阿以和談中,往往被敘利亞利用,作為制約以色列的——張王牌。每當和談取得進展,敘利亞就壓制真主黨游擊隊,每當和談停滯,就鼓動真主黨武裝發動對以襲擊。作為以色列的盟友和中東和平進程的積極推導者,美國不能接受敘利亞在其中坐收“漁翁之利”。
3、敘利亞對巴勒斯坦激進組織的支持。長期以來,敘利亞一直允許哈馬斯、杰哈德等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在大馬士革設立辦事處,用以表示對巴勒斯坦解放事業的支持和向以色列政府施壓。盡管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敘利亞屢屢下令關閉這些辦事處,但實際上這些伊斯蘭極端組織從未真正撤離。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仍有武器通過敘利亞邊境流入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組織手中,而這些巴勒斯坦組織的總部就設在敘利亞。
近幾年,敘利亞又在以下幾件事情上惹惱美國:
1、延長黎巴嫩總統拉胡德的任期。去年9月,敘利亞控制黎巴嫩議會,審議通過了有關決議,將親敘的拉胡德總統任期延長了三年。
2、敘利亞、伊朗欲建立聯合陣線,共同防御美國。今年8月3日,保守派內賈德當選為新一屆伊朗總統。7日,敘利亞總統巴沙爾即對伊朗進行了國事訪問。兩位元首在地區事務和國際問題上取得共識:共同的威脅要求兩國建立一個聯合陣線,加強雙邊關系將有利于迎戰敵人的威脅……
正當美國為伊拉克局勢、伊朗核問題而大傷腦筋之際,敘利亞的上述舉動著實令美國大為光火。
美借梅利斯報告打壓敘利亞
梅利斯報告出臺前夕,即10月4日,以色列國防部長莫法茲在接受電臺采訪時稱,他預計該報告提交后,美國將對敘利亞采取行動,先是經濟制裁,接著是其它手段,以懲罰敘利亞。19日,美國國務卿賴斯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聽證會上也有所表態,稱美國正在考慮對敘利亞采取新的外交步驟。美以這次表演雙簧,是否又在為進一步采取行動而煽風點火呢?取決于美國目前所處的國內外環境因素:
1、美國中東政策面臨困境:巴以和平進程停滯不前,戰后伊拉克局勢動蕩不安,伊朗核問題又陷入僵局……如果此時出兵敘利亞,伊拉克局勢難免再度上演國家分裂、社會的無政府狀態、原教旨主義盛行、恐怖主義跨界襲擊……同時,伊戰后美國開始重新重視國際協調,避免再度孤立。在對敘動武問題上,美國不會不
采取謹慎的態度。
2、外交困局引發美國國內廣泛的政策批評,布什的支持率已降至40%,是他就任總統以來的最低點。在伊拉克安全環境、伊朗核問題上均不能取得重大進展的情況下,為轉移公眾視線,利用梅利斯報告,想在較弱的敘利亞身上找到突破點,不能不讓人聯想到這或許又是美國的一個權宜之計。
3、美以高級官員近期曾就敘利亞問題舉行會談,討論誰能取代巴沙爾,并且保持地區穩定。一些以色列的專家學者認為,盡管近年來敘利亞國內外出現了一批反政府人士,并發表了《大馬士革宣言》,呼吁建立民主政府,但還沒有哪個個人或組織能對敘利亞政局產生足夠的影響。
4、10月20日的梅利斯報告還只是一個階段性報告,并未形成最終結論,該委員會將繼續展開調查,找到確鑿的證據,尚需時日。從技術角度講,美國即使要為進一步行動而尋找借口,也需一段時間。
據西方媒體報道,就在梅利斯報告出臺前一個星期,敘利亞內政部長加齊·卡納安在辦公室自殺身亡。由于此人曾任敘利亞駐黎巴嫩地方長官長達30年,人們猜測,卡納安此時自殺與他涉嫌卷入哈里里被炸案有關。另據梅利斯報告暗示,敘利亞軍事情報長官、巴沙爾的姐夫阿塞夫·舒卡特也涉嫌參與了暗殺……面對指責,敘利亞竭力否認與哈里里被炸案有牽連,同時表示愿意接受安理會的有關調查,并予以積極配合。美國方面,由于在中東地區面臨困境,特別是伊拉克安全局勢不見好轉,伊朗核問題又得不到突破,在此情形下,美國打算將目標轉向敘利亞,而此時哈里里被炸案正好提供給美國進一步打壓的口實。10月15日,美國對敘利亞提出4個要求:敘利亞必須與調查哈里里遇刺案的聯合國小組完全合作,滿足他們的所有要求,如果有敘利亞官員卷入該案,這些人必須接受質詢以及審判:敘利亞必須徹底停止干預黎巴嫩事務;美國希望敘利亞停止招募、資助以及訓練自愿者參加伊拉克的武裝抵抗。由此判斷,不管將來梅利斯報告最終結果如何,美國仍將敘利亞看作是其推行中東政策的絆腳石,對敘利亞仍將采取繼續加壓的政策,包括經濟制裁、政治孤立等等一切手段,以改變敘利亞巴沙爾政權的態度。可以預見,作為中東地區又一不穩定因素,敘美兩國間緊張關系還將持續,并在今后進一步凸顯。
(本文責任編輯:劉萬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