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慶彪
摘要:鄧小平的決策思想是我們黨和國家制度政策的行動指南,它有五大鮮明特征:強調現實性;提高科學性;突出戰略性;力求辯證性;倡導前瞻性。
關鍵詞:鄧小平;決策思想;特征
中圖分類號:A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05)12-0045-03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完善,無不閃耀著鄧小平決策思想的光芒。深入探討鄧小平決策思想的鮮明特征,對于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決策水平,推進決策科學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強調決策現實性
鄧小平同志始終強調:“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來制定各方面工作的政策。”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鄧小平決策思想的前提和基礎。
一是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進行決策。我們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國最大的實際。“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清醒地認識基本國情,進而做出正確的決策,絕非易事。我們黨和國家為此曾付出過沉重的代價。鄧小平同志指出:“從一九五七年下半年開始,我們就犯了‘左的錯誤。總的來說,就是對外封閉,對內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發展生產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不要離開現實和超越階段采取一些‘左的辦法,這樣是搞不成社會主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之所以正確,之所以在實踐中對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就是因為它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立足于我國的客觀實際。
二是從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出發進行決策。從客觀實際出發進行決策,解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實際問題,是鄧小平決策思想具有較強現實性的突出表現。鄧小平同志領導我們黨從總結成功實踐經驗和汲取某些失誤的教訓中,做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決策。在發展道路問題上,強調走自己的路,不把馬克思主義當教條,不照搬外國模式,不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興衰成敗所動搖,堅定不移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發展戰略上,為我們設計了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同時強調要從實際出發,不搞“一刀切”,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在發展動力上,指出改革是我國的第二次革命,是推動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動力,判斷改革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是“三個有利于”;在祖國統一問題上,堅持實事求是,尊重歷史和現實,提出“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等等。這些決策,不僅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構筑了政策框架,而且也為我們在今后的決策中堅持從實際出發,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指明了方向、樹立了榜樣。
三是從當前所處的國際環境出發進行決策。鄧小平同志認為,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經濟、科技全球化趨勢勢不可擋,科技革命成為當今全球經濟發展的首要推動力。他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振興經濟的關鍵在于振興科技;要抓住和平與發展的大好機遇,一心一意搞經濟建設,堅定不移地實行改革開放;要大膽借鑒和吸收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等等。這些決策,為我國在激烈競爭的國際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發揚民主,善于集中,提高決策科學性
為了提高決策的科學性,鄧小平同志多次指出:“重大問題一定要由集體討論和決定,決定時,嚴格實行少數服從多數。”鄧小平同志能做出一系列科學決策,與他始終不渝地堅持并完善黨和國家的根本制度密不可分。
縱觀鄧小平同志的諸多決策,無不體現出民主化的特點。首先,每一項重大決策總是在領導集體中充分研究,經過反復修改,意見一致或基本一致后再行使最終決策權。這樣做可以有效地避免和減少在決策上的“一言堂”而導致的決策失誤。真正做到這一點,還必須克服個人迷信的思想,反對盲目崇拜。其次,決策的民主化還表現在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充分相信和依靠群眾。群眾路線是我黨的優良傳統,它對決策起著重要的參謀作用。鄧小平同志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善于把群眾在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的新經驗、新創造,加以理論概括,使之成為英明的決策。他指出: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不是我們領導出的主意,而是基層農業單位和農民自己的創造:“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的,我們把它拿出來加工,作為全國的指導”。
在發揚民主的同時,必須善于集中,也只有善于集中各種意見和建議,并且加以提煉和升華,才有可能作出科學決策。鄧小平同志特別強調中央要有權威,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才能卓有成效地制定對內對外大政方針;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集中力量興辦一些關系國計民生和現代化全局的大事。同時,鄧小平同志還強調必須有一個在實踐中形成的堅強的中央領導集體,而且在這個領導集體中要有一個核心。他認為沒有形成領導核心的領導集體,是靠不住的。只有這個環節堅如磐石,不發生問題,中國才能穩如泰山。
三、著眼全局,把握重點,突出決策戰略性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社會生產力是我們整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點,也是鄧小平決策思想的出發點和根本戰略目標。鄧小平同志指出:“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其它一切任務都要服從這個中心,圍繞這個中心,決不能干擾它、沖擊它”。著眼全局,把握重點,充分體現了鄧小平堅持馬克思主義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決策思想。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系統工程的運籌中,鄧小平同志高屋建瓴,著眼全局。他認為:“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就各個重大領域而言,經濟、政治、教育、科學、文化等之間有著相互依存的關系,必須注意保持相應的比例協調,以互相促進。在具體制定處理各方面關系的決策時,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兩手抓”:一手抓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一手抓政治思想,一手抓制度建設等等。“兩手抓”可以達到系統全局最優化,保證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情況,突出重點的內容會有所不同,每當一個時期突出一個重點時,鄧小平同志總是及時地提醒不要一個傾向掩蓋另一個傾向,也就是不能離開全面而孤立地強調重點。
四、邏輯嚴謹,思維縝密,力求決策辯證性
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指導我們黨和國家制定、實施和完善政策,是鄧小平決策思想的又一鮮明特征。
一是創新性與連續性相統一。創新原則是科學決策的必然要求。在宏觀決策中,鄧小平同志
堅持決策的創新性,表現在他強調敢字當頭,大膽探索,要通過不斷的試驗達到正確的決策。他說:“我們現在所干的事業是一項新事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學。我們只能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探索。”這就必須克服僵化的保守思想,樹立開拓進取精神,采取摸著石頭過河的探試決策模式,要“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否則,“沒有一些試驗,一些嘗試,肯定達不到我們的戰略目標”。要通過不斷地探索和試驗,逐步變革舊的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決策,制定出新的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發展和各項事業進步的方針政策。但是,強調決策的創新性又必須保持政策的連續性。決策的目的在于行動,科學決策一旦作出就要堅決執行,不能輕易改變。針對在實際生活中人們怕政策多變的情況,鄧小平同志在決策過程中始終注意各項宏觀決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他反復強調:政策穩.人心定;政策多變,人心必亂。必須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一百年不動搖。
二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決策的原則性,要求決策內容必須旗幟鮮明,提倡什么,反對什么,必須十分明確;要求決策的實施必須堅持原則,把握政策界限,充分領會決策的精神實質。決策的靈活性則是堅持決策原則性的必要手段。鄧小平決策思想充分體現了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決策的原則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體現在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之中,他認為一項政策朝令夕改,就無所謂原則性,也就無法使其得以貫徹和實施;二是體現在決策的權威性上,要堅決維護中央的權威,“不能搞違背中央政策的‘對策”。舊決策的靈活性則是必要的,因為我國地域遼闊,東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差異大,制定政策應具有極大的適應性,執行政策必須實事求是,從實際情況出發。鄧小平同志指出:“違背中央政策根本原則的‘土政策要反對,但是也有的‘土政策確是從實際出發的,是得到群眾擁護的”。他認為,對于中央的政策,對的就要堅持,不妥當的或者說不適應當地實際情況的,就要改。要講求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而不能片面強調一方忽視另一方。此外,鄧小平決策思想的辯證性還包括獨立性與開放性相統一,歷史與現狀相統一,等等。
五、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倡導決策的前瞻性
鄧小平是放眼世界、著眼未來的思想巨人。他強調研究國情,從中國實際出發,但他的眼光總是以世界發達國家為參照系;他研究歷史,善于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但回顧與總結都是為了改變現實,走向未來;他清醒地看到中國的貧窮與落后,有“開除球籍”的危險,因而把實現現代化作為所有決策的基本目標。他認為.中國是世界中的中國,世界是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中國制定戰略和籌謀發展規劃必須與世界形勢和世界發展聯系起來。當今世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制度之間,除了意識形態的斗爭以外,主要是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的競爭。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他說:“先把經濟搞上去.一切都好辦。現在就是要硬著頭皮把經濟搞上去,就這么一個大局.一切都要服從這個大局。”
鄧小平始終強調,我們的發展目標是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中國未來的藍圖,也是未來中國在世界坐標中的地位。雖然我們現在仍然是世界上很貧窮的國家,同發達國家相比,科學技術和教育整整落后20年,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幾代人的艱苦努力。但是,我們應該有趕上和超過世界發達國家的決心和志氣。因此,在各項具體決策中,既要從中國還貧窮落后的實際出發,又要把眼光緊緊盯著世界和未來,使一個個具體政策措施與宏偉戰略目標相銜接,使一個個具體決策匯集成總決策的實現。他語重心長地說:“我們要向前看,我們這個事業是千秋萬代的事業啊!……現在我們不想遠一點,看遠一點,不從我們黨和國家的根本利益來考慮這個問題,我們就得不出正確結論,好多問題就下不了決心,處理不下去”。正因為他具有發展眼光,始終把中國的現狀和未來放在世界坐標中考察,所以能夠深思遠慮,高瞻遠矚,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發展趨勢,提出各種既切合實際,又合乎時代要求的方針和措施,創造性地解決種種棘手的難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如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把發展現代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改革舊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體制以適應現代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實行開放政策以借鑒和利用人類社會發展的最新文明成果,“一國兩制”、“共同開發”的新政策,以及“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等等,既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又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既有堅實的現實基礎,又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可以說,一切問題向前看,從大處著眼,從未來著眼,從現代化著眼的特征,在鄧小平的決策思想和決策實踐中處處表現出來。
(作者單位:中共淮安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