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莊
1954年召開的日內瓦會議,結束了歷時8年多的印度支那戰爭,有助于緩和國際緊張局勢、維護世界和平,得到全世界愛好和平人士的普遍歡迎,無論是對交戰雙方,還是對當時東西方兩大陣營有關國家來說,都是雙贏的明智之舉。當年,我有幸以翻譯的身份,隨越南代表團參與了會議的全過程。如今50多年過去了,但當年親歷會議的許多情景仍記憶猶新。在這里,我根據自己的回憶并翻閱了一些相關的資料,把這段歷史寫出來,對有關日內瓦會議解決印度支那(簡稱“印支”)戰爭問題的資料作些補遺,留給歷史和歷史的后來者。
走向和談的漫長道路:印支戰爭作為國際冷戰背景下的一場局部戰爭,在幾個大國的努力和斡旋下,從戰場上的“熱戰”走向日內瓦會議桌旁的“舌戰”,花去了三年時間
20世紀50年代,世界處于東西方兩個陣營之間的冷戰高峰期,但各國人民要求緩和緊張局勢,爭取持久和平的思潮日漸興起。1952年,正處于長期抗法戰爭中的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到蘇聯參加蘇共第十九次代表大會。在同斯大林會面時,斯大林向他提出,在戰爭對越南有利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同法國談判的問題。胡志明對斯大林非常尊重,當即表示接受。那時,中、蘇兩黨兩國關系處于最佳時期,兩國領導人就爭取和平解決亞洲的兩場戰爭(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問題達成了一致。1953年6月,法國共產黨中央委員雷蒙德作為法國貿易代表團成員來到中國訪問,向中方表示希望了解越南對與法國和平談判的可能性的看法,以便法共從國內推動,并說他已同越南駐華大使黃文歡接觸過,估計黃已報回國內。毛澤東知道后便給胡志明發了電報,建議越南勞動黨向法共說明:越南人民堅持抗戰,但并不拒絕有利于兩國人民的和平談判。假如法國成立一個愿意結束越南戰爭的政府并建議談判,越南可以同它協商條件。但只有在戰爭形勢對越方有利時,法國才會被迫同意談判解決。蘇聯方面同意這個意見。
1953年7月27日,朝鮮交戰雙方簽訂停戰協定。8月4日,蘇聯即發表聲明,建議通過談判解決亞洲的沖突,并主張中國參與亞洲問題的討論。以后,蘇聯又建議這樣的會議可以在尋求解決德國問題的辦法之后接著進行。不久,瑞典《快報》的記者S.洛夫格林在巴黎向胡志明提出采訪的請求。胡志明向毛澤東征求意見,并說他準備這樣答復:我們越南人民是愿意和平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這樣。法國政府只有在尊重越南人民的權利和愿望的基礎上,實現和平解決越南問題,越南才有和平的希望。如果法國殖民者要繼續侵略越南的話,它只會遭到更大更嚴重的失敗。
毛澤東表示完全贊同,同時他又談了幾點看法:法國國內要求結束越南戰爭的壓力很大,法國統治階級中的一些人也認為打這場戰爭是得不償失的,主張和平談判,新總理拉尼埃上臺后兩次表示過愿意和平談判。但朝鮮停戰后,美國方面不愿意停止法越戰爭,企圖使法越戰爭擴大化,讓法國將越戰進行到底。在此情況下,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正式表示愿意用和平協商方式解決越南戰爭是需要的、適時的。這樣有利于我們將和平的旗幟掌握在手中,進一步鼓勵法國和全世界的人民積極斗爭,揭穿法國反動派所說“越南不要和平”的陰謀。當然,提出和談不一定等于立刻談,也不等于能夠談得成。越南人民應爭取時間,組織力量,準備將來進一步斗爭,取得勝利。朝鮮戰爭的經驗說明,只有我們自己力量強大,能夠把敵人打得越來越疼時,和談才能成功。
在此基礎上,胡志明于1953年11月29日公開答復瑞典記者:如果法國堅持把侵略戰爭進行下去的話,我們有決心、有力量把戰爭進行到底;如果法國方面愿意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問題,我們也愿意協商。只要法國政府停止侵略越南的戰爭,和平就可能實現。但是停戰的前提是法國必須承認越南的獨立。
在此期間,法國國內也起了變化,隨著印支戰爭的日益擴大,法國越來越不堪戰爭重負。據西方的報道,法國在印支的支出已超出馬歇爾援助計劃的兩倍。自1945年以來,法國已損失兵員5萬余人,印支戰爭的軍費占了整個法國軍事預算的一半。對此,法國共產黨一貫堅持反戰立場,法國人民反對這場“骯臟戰爭”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先后出現了亨利·馬丁、萊蒙第安等反對戰爭、爭取和平的英雄。這種反戰的群眾情緒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到國會中。1952年12月,在國會討論對印支的撥款時爆發了激烈的爭論,急進社會黨議員孟戴斯-弗朗斯提出,日益膨脹的軍費已導致物價進一步高漲和社會更加不安,他說:“如果你每年都不斷地把所有的干部送往亞洲去作無謂犧牲,你永遠不可能成功地建立在歐洲的防務?!彼M一步聯合前印支總督阿貝爾·薩羅等151位國會議員反對戰爭,共同建議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印支戰爭問題。1953年7月初,法國外長皮杜爾在朝鮮停戰協定正式簽字前也公開說:“如果朝鮮恢復了和平而印支戰爭仍在繼續,法國將處于受不了的境地。”同年11月,拉尼埃總理明確提出:“印支戰爭如能達成一項光榮的解決辦法,在地區層次或國際層次,法國都將高興接受沖突通過外交解決?!蓖瑫r,法國政府又指望尋求美國的軍事援助來鞏固其在印支的地位。當法軍在奠邊府陷于絕境時,他們多次要求美國出動空軍直接參戰挽救法軍的命運。
英國首相丘吉爾和他的外交大臣艾登對形勢的看法和立場倒是較為現實的。1951年,丘吉爾再次上臺后主張緩和緊張局勢,并從馬來西亞等遠東殖民地撤軍。他們不相信法國能繼續維持其在印支的統治,更不愿意與美國一道卷入印支戰爭。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不久,丘吉爾曾建議在五六月間召開美、蘇、英、法四大國高級會議,討論德國及其他有關問題時,法國態度還不積極。直到朝鮮戰爭?;?,越戰告急時,法國才明確表示愿意參加四大國會議。這時,美國國內對印支戰爭的態度存在著很大分歧。一方面,所謂“鷹派”從“多米諾”理論出發,主張以“遏制共產主義的擴張”為己任,國務卿杜勒斯認為,中國在朝鮮接受停戰是為了把矛頭轉到東南亞;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雷德福主張軍事卷入印支戰爭,挽救法國的失敗,但遭到有過朝鮮戰爭教訓的陸軍參謀長李奇微的堅決反對,懼怕中國直接卷入;總統艾森豪威爾是以“保證停止朝戰”上臺的,對越戰在得不到英國支持也得不到國會批準的情況下,最后的決策還是“在國際關系現狀下,能作出的是繼續走現實的道路”。于是,在1954年1月,蘇、美、英、法四國外長在柏林召開了二戰后的第一次會議。
這次會議開始是討論德國問題,由于東西方立場相反,談不下去,只好轉而討論亞洲問題。2月18日,四國外長終于達成協議:決定4月份在日內瓦召開會議,分別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蘇聯建議邀請中國參加,英國沒有異議,法國表示“愿同任何解決亞洲爭端的國家談判”,并向蘇聯示意愿同中國接觸,促進印支問題的解決。而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反對邀請中國“參與解決有關世界命運的問題”,但勉強同意在討論印支問題時邀請中、朝等有關國家參加,可還要表明同意某些國家參加會議并不意味著承認。這樣,除五大國外,參加印支問題會議的還有越南民主共和國、南越政權、老撾王國、柬埔寨王國的政府代表。老撾抗戰政府和柬埔寨抗戰政府的代表則不被西方國家接受。會期定在4月下旬。就這樣,從國際冷戰背景下的一場“熱戰”,走向日內瓦會議桌旁的一場“舌戰”,花去了三年時間。
軍事和外交兩條戰線有機結合:會議第一天,越南代表團帶著勝利者的姿態步入會場,法國代表則戴著黑紗入場
四國外長就舉行日內瓦會議達成協議后,蘇聯即刻向中國通報,建議中國參加并發揮積極作用;并請中國轉告越南,希望越南參加。1954年3月2日,中共中央致電越南勞動黨中央,希望越南參加日內瓦會議,建議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和蘇發努馮親王領導的老撾抗戰政府、山玉明領導的柬埔寨抗戰政府組成三個代表團出席會議,并擬訂談判的方案。接到中國的通報后,越南即決定參加會議,并與老撾抗戰政府和柬埔寨抗戰政府商妥有關問題。越南政府任命副總理范文同為出席會議的首席代表,代表團成員有商業部長潘英、司法部副部長陳公祥、國防部副部長謝光寶和越南駐華大使黃文歡。老撾抗戰政府代表是外交部長諾哈·馮薩萬,柬埔寨抗戰政府代表是外交部長喬馬尼。同時,胡志明親自到北京與中共中央商談參加會議的有關問題。4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正式任命周恩來為出席日內瓦會議的首席代表,駐蘇大使張聞天和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李克農為代表。20日,他們與胡志明、范文同同機去蘇聯,同蘇方協調立場。蘇聯出席會議的首席代表是副總理兼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副外長格羅米柯和庫茲涅佐夫為代表。
此時在印支戰場上,越南軍隊已包圍了奠邊府,發動進攻的準備工作即將完成。3月3日,中共中央軍委給正在奠邊府前線協助越軍作戰的軍事總顧問韋國清發去電報:周恩來指示,日內瓦會議將于4月間召開,議程包括印度支那問題。為了爭取外交上的主動,能否與朝鮮停戰前一樣,在越南組織打幾個漂亮仗。韋國清接到電報后考慮:為了配合日內瓦會議的談判斗爭,必須盡最大努力,全殲奠邊府守敵。他立即與越軍總司令武元甲商定,于3月13日開始向奠邊府發起攻擊,以便把軍事和外交兩條戰線上的斗爭有機地結合起來。
4月下旬,參加會議的各方代表團先后到達日內瓦。法國首席代表是外交部長皮杜爾;英國首席代表是外交大臣艾登;美國是國務卿杜勒斯,他到法國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部長會議后順便到日內瓦參加會議,幾天后就離開了,把責任交給助理國務卿貝德爾·斯密斯,借以顯示美國對這次會議并不那么重視。各方代表開始接觸,舉行預備會議,并確定會議于5月8日在原國聯大廈召開,不公開舉行,由蘇聯和英國擔任大會主席,輪流主持會議。接著,越方提出邀請老撾抗戰政府和柬埔寨抗戰政府代表參加會議,中、蘇兩方表示同意。這時,老、柬兩國抗戰政府的代表已到日內瓦,并明確表示他們有權參加會議,共同解決有關老、柬兩國的問題。但西方國家堅決反對,認為只有老、柬兩國的王國政府代表才能參加,甚至不惜使會議流產以示堅決反對,討論立即陷入僵局,經過幾輪努力爭取仍無效。為了使會議能夠舉行并顯示善意,東方陣營不得不作出讓步,由越南出面代表老、柬兩國抗戰力量與會。老、柬兩個抗戰政府的代表,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會外活動后返回國內。
1954年5月7日,日內瓦會議召開前一天,巴黎的廣播中突然傳來消息:奠邊府堡壘已陷落,法國守軍全部停止抵抗,法軍總指揮德·卡斯特里少將和全體參謀部軍官被“越盟”俘虜,法國全國為此舉行哀悼。
這一消息傳到日內瓦后,越南代表團頓時歡騰起來。范文同興奮地叫拿香檳酒來。團里沒有香檳酒便找來紅葡萄酒,全團人員舉杯歡呼勝利。我也從中分享了一份勝利的喜悅。范文同又叫工作人員買了法文、英文、德文等有關報紙,頭版的大標題都有“奠邊府”幾個大字。
第二天,日內瓦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正式召開,東方陣營士氣高昂,西方陣營情緒低沉。當天,越南代表團帶著勝利者的姿態步入會場,法國代表則戴著黑紗入場。法國人看到越南代表團中有人笑了一聲,便罵道:“哼,這些幽靈!”范文同當即用法語回敬:“可是有些人卻被‘幽靈打敗了?!睍h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中開場的。
會議在原國聯大廈的一間大會議廳內舉行,四周墻壁和屋頂上繪著戰爭、和平、解放以及五個巨人攜手合作的壁畫,但會議的氣氛卻很緊張,東西雙方的代表相互不打招呼。在排成四方形的會議桌周圍,一側是蘇聯和英國代表團,一側是中國和越南代表團,另兩側是法國、美國和老撾王國、柬埔寨王國、南越代表團。到會后各自入座,蘇聯代表莫洛托夫和英國代表艾登輪流主持會議。越南代表范文同義正詞嚴地譴責了法國的侵略,要求法國必須撤軍,尊重越南的民族獨立和領土完整,同時表示愿意考慮越南作為獨立主權國家參加法蘭西聯邦并照顧法國在越南的經濟文化利益,他主張,在尊重越南和印支三國獨立主權的基礎上停止戰爭,恢復和平。
在法國公眾強烈反戰的情況下,皮杜爾的基本主張僅僅是要求與對方實行?;?,借以安撫法國公眾的不滿,挽救拉尼埃政府,企圖把達成政治協議留待以后解決,繼續維持法國在印支的統治。
中國不是印支戰爭的當事國,基本立場是支持越南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在承認印支三國民族權利的基礎上,交戰各方停止敵對行動,恢復和平。朝鮮已經停戰,印支也應停戰,并堅決反對美國介入,使戰爭擴大。
蘇聯作為會議兩主席之一,除支持越南的合理要求外,還爭取同英國一起,盡量促成會議能達成協議。但此時的美國在朝鮮戰爭失敗后,并不愿意實現停止法越戰爭,而是希望法越戰爭擴大化以便從中漁利。但又不愿單獨軍事介入,其基本立場是并不希望會議達成任何協議,好繼續進行這場“法國出血,美國出錢”的戰爭(據西方的報道,至1954年,法國進行越戰的開支已有80%依靠美援),在印度支那“遏制共產主義”。英國外交大臣艾登從英國的基本利益出發也是希望會議達成協議的,他也愿意設法把與會的各方拉在一起。事后,他曾說:“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會議,各方雖然不愿直接接觸,但又總怕一方或另一方離席而去?!?/p>
會議就這樣開了兩三次,各說各的主張,達不成任何協議。5月29日,艾登提議大會休會,由越、法兩國軍事代表直接談判有關軍事問題,得到各方支持。6月2日,越、法軍方代表進行談判。越方代表是國防部副部長謝光寶,聯絡官何文樓大校;法方代表是德爾戴少將,聯絡官德布來比松上校。越方堅持法軍全部撤出印支,法方提出雙方?;?,越軍撤出老撾和柬埔寨。由于未能達成共識,談判又陷入僵局。6月20日休會,莫洛托夫、艾登和斯密斯分別離開日內瓦回國。
交戰雙方選擇了和平:法國內閣的更替使主和派上臺,推動了日內瓦會議的和平進程;周恩來抓住時機進行積極的斡旋,促使越法雙方接受橄欖枝
雖然暫時休會了,但越南代表團所住的萊蒙湖畔“維爾梭阿”別墅常常賓客盈門,許多法國人士到此造訪。他們有的是代表團來訪,有的是社會名流的個人探望,其中還有一些是工人、婦女、老教授、傷殘軍人等等。這些來訪人員向越南代表表明法國政府繼續進行侵略越南的戰爭不得人心,他們堅決反對,主張立即停戰,恢復和平,撤回法國遠征軍,支持越南獨立。我見到一位和善的老婆婆臂上戴著黑紗,她對越南代表團的同志說:“我的兒子三個月前在越南戰死了,然而我一點也不怪你們,這要法國殖民者負完全責任。你們是和我一樣渴望和平的?!彼f話時,流下了眼淚,并把一枚和平鴿紀念章別到一位越南代表的胸前。
這時,法國的政壇也很不平靜。廣大公眾對日內瓦會議毫無進展感到不能忍耐。這種情緒不斷反映到國會中。6月12日,法國共產黨、急進社會黨等以多數票通過了對拉尼埃政府的不信任案,拉尼埃政府倒臺。6月17日,孟戴斯-弗朗斯提出由他擔任總理組織政府,并向國會保證:“我的政府將為自己和對方規定四周時間……如到那時不能達成滿意的解決,我將辭職?!庇谑堑玫絿鴷ㄟ^并組閣。6月20日,新政府由孟戴斯-弗朗斯兼外交部長,立即趕赴日內瓦,尋求與艾登合作,開始從西方的立場出發推動日內瓦談判。
周恩來及時抓住這一時機,于6月23日親自到伯爾尼法國駐瑞士大使館會見孟戴斯-弗朗斯。周恩來誠懇地向他表示,中國參加會議完全是為了維護這一地區的和平,沒有其他野心。中國主張在印支可以先停戰,然后再作政治解決,即通過大選實現國家的統一。由于目前戰場的形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先劃一條線,把雙方的武裝力量分開,即按“朝鮮模式”辦。對解決老撾和柬埔寨問題,周恩來也明確表示中國是尊重老撾和柬埔寨獨立主權的。周恩來的話使孟戴斯-弗朗斯看到了希望,他認為“劃線”這個方案可以考慮。周恩來又建議孟戴斯-弗朗斯應該盡快同范文同直接會談,孟戴斯-弗朗斯也接受了這一建議,并表示按照他向國會作出的承諾,尋找盡快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爭取在四周內解決印支戰爭問題。
范文同也看到了法國內閣的更替,主和派上臺,對推動日內瓦會議的進展有利。所以,他在同周恩來仔細交換意見后,在等待國內指示的同時開始同孟戴斯-弗朗斯直接會談。他的基本立場是要求法國承認越南的獨立主權,雙方停戰,法國撤出印支,越南通過普選實現國家的統一。越南也愿意尊重法國在越南的經濟、文化等權益,在等待政治解決時期,雙方可劃一條臨時軍事分界線,這條線應劃在北緯13°線。
法國方面主張分界線應劃在北緯20°線,并要求越軍撤出老撾和柬埔寨。此時的孟戴斯-弗朗斯雖面對國內公眾壓力很大,但這個所謂“主和派”在這一問題上態度還是很強硬的,幾次接觸都沒有達成協議,然而在這些接觸中,交戰的雙方總算就實質問題進行討價還價了。
6月24日,周恩來利用大會休會期間訪問印度和緬甸,向他們通報了日內瓦會議的情況,希望他們支持日內瓦會議達成協議。這期間大會曾兩次復會,但與會各方只是照例發言,無任何實質進展。7月3日,周恩來訪問印、緬結束,到北京匯報后即邀請越南領導人到柳州就日內瓦會議問題進行商談。越方參與商談的有國家主席胡志明、總書記長征、總司令武元甲和從日內瓦會議上回來的黃文歡。中方還有駐越顧問團團長羅貴波和軍事總顧問韋國清。這次會議對日內瓦會議的成敗是決定性的。周恩來主要談了需要努力爭取在日內瓦會議上達成印支停戰協議,避免美國進一步卷入使問題的解決更加困難復雜。越方也看到,實現停戰后,法軍將全部撤走,越南經過全國普選實現南越、北越統一,到那時法國扶植的南越政權就徹底結束。這也是法國方面難以接受的。
中、越雙方都感到,要停戰,把雙方的軍隊分開,就得有一條臨時分界線。越方認為,從目前戰場上的實際控制區來看,分界線應劃在北緯13°線,如對方不接受可退到15°線,最后可退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盟軍(中國軍隊和英軍)分駐的16°線。在協商中,中、越雙方都認為劃線當然是越往南越好,但終究還要雙方互有妥協。臨時軍事分界線也可稍微再偏北一點,但必須換取法國方面承認越南的獨立主權,而且必須規定一個舉行全國普選的固定日期,以便通過普選實現越南的統一。對老撾問題,由于老撾抗戰政府控制地區與對方犬牙交錯,最后可集結到北部二?。粚砥艺瘑栴},由于柬埔寨抗戰力量分散各地無法劃線,可爭取政治解決,參加當地普選,回歸國家政治生活。柳州會議結束后,越南勞動黨中央立即電告日內瓦,讓代表團按此方針進行談判。周恩來回北京向黨中央匯報,然后去莫斯科向蘇共中央通報,經協商一致后于7月11日再次回到日內瓦。
周恩來到日內瓦后即與范文同長談,詳細通報了柳州會議和與蘇聯交換意見的情況。范文同也收到了越南勞動黨中央的電報,他雖然覺得把線劃在16°線甚至略偏北一點是吃虧了,但仍然準備就此精神同對方談判,盡量爭取。周恩來建議他爭取盡快同孟戴斯-弗朗斯談,否則他下了臺再來一個主戰派,問題又不好辦了。
7月13日,范文同與孟戴斯-弗朗斯再次舉行會談。這時,孟戴斯-弗朗斯也很著急,離他承諾提出解決問題的時間只有七天了。此前,他曾同艾登和莫洛托夫會過面,希望互相合作促成協議。范、孟的會談最后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一是雙方?;鸷蟮呐R時軍事分界線,范堅持劃在北緯13°線,最少劃在北緯15°線。孟則堅持要劃到北緯20°線。二是范提出停戰后六個月舉行全國大選,孟主張不定期,并為此僵持不下。為此,周恩來又從中進行了斡旋。在這期間,越、法雙方的軍事代表已就《關于越南停戰的協定》、《關于在老撾停止敵對行動的協定》和《關于在柬埔寨停止敵對行動的協定》的條款基本上起草完成。其中規定:老撾抗戰部隊集結到北部豐沙里和桑怒二??;柬埔寨抗戰部隊就地復員。剩下的就等待越南臨時分界線達成協議了。此外,老撾王國政府發表聲明,決定全國大選于1955年舉行;柬埔寨王國政府也發表聲明,決定全國大選于1955年舉行。兩國的抗戰人員都能自由參加。只有南越政權方面拒不參加協議,但它受制于法國,不可能有別的作為。
這期間,法、越雙方的多次接觸與談判都是在會外直接進行的。由于美國代表斯密斯按杜勒斯的指示盡量采取旁觀態度,不使美國加入任何同越南有關的協議,因此斯密斯成了局外人。但這時他也坐不住了,便給國內發電報說,談判可能在地下進行,但他對這一切一無所知,不知法國持什么主張,恐怕法國會在不與美國協商的情況下單獨達成解決問題的協議,這會使印度支那在幾個月內被共產黨勢力所控制。斯密斯的這一電報反映,美國希望法國頂住要求停戰的潮流,企圖使戰爭進一步強化,但美國強化戰爭的方針不為法國接受。孟戴斯-弗朗斯力主和平解決戰爭問題,他還是相信:一個不完整的妥協勝過可能升級的一場長期戰爭。由于法國當權派堅持“主和”,在此次會議上,法、美兩家終于分道揚鑣了。這樣,美國被撇到一邊成為局外人,這種形勢對日內瓦會議達成和平協議顯然是有利的。
日內瓦會議的最后宣言:法國撤離印支,越南北方全部解放,和平取代了戰爭。然而時隔不久,美國卻違背了諾言
7月20日下午,會議已經到了最后的關鍵時刻。莫洛托夫邀請幾個主要有關方面,即越、法、中、英的首席代表到蘇聯代表團居住的“博卡日”別墅會談,讓雙方把問題擺開,作最后的討價還價。此次會談中,大家對實行?;鸷头謪^集結兩方的軍隊是同意的,但最棘手的問題還是?;鹁€劃在什么地方。范文同提出,這條線只是一條臨時的軍事分界線,法軍將來撤走,通過普選實現越南統一后就不存在了,越方的最后方案是按二戰后的劃分在北緯16°線。但孟戴斯-弗朗斯不同意,他認為法國從海岸通往老撾的9號公路絕對不能被切斷,最多只能讓到北緯18°線。最后,莫洛托夫以會議主席的身份裁決:“那我們在北緯17°達成協議吧,那里剛好有一條河,叫濱海河?!睂δ逋蟹虻倪@個建議大家沒有說話就算默認了。接著討論越南通過全國普選實現統一的問題,范文同提出停戰后六個月舉行大選。孟戴斯-弗朗斯主張不定期。范文同提出必須規定時間,并說:“一年不行,再讓一步,18個月行不行?”莫洛托夫又裁決說:“讓我們規定兩年后舉行,一年后越南南北雙方開始協商怎么樣?”就這樣,有關五方在此次會談中達成了協議。
這時,幾個協議的文本都已準備好,蘇、英兩大會主席商定于7月20日晚上簽字,這是孟戴斯-弗朗斯承諾四周解決問題的最后一天了。簽字的文件包括在越南、老撾、柬埔寨停戰的三個協定。有關越南和老撾的協定,由越南國防部副部長謝光寶同法國遠征軍司令部代表德爾戴少將簽署;有關越南和柬埔寨的協定由謝光寶同柬埔寨王國代表聶雕龍簽署;有關《關于成立國際監督與監察委員會的協定》(委員會由印度、波蘭、加拿大組成,印度任主席,規定大問題要一致通過,小問題多數通過),由越、法雙方簽署;有關《日內瓦會議最后宣言》這一最重要的文件,則要拿到全體大會上通過。
7月20日晚,有關方面的代表和會議兩主席都已到場。突然,南越、老撾、柬埔寨三方的代表拒絕參加,搞得法國代表很緊張,以為他們要變卦。莫洛托夫和艾登兩位大會主席也不知道為什么,只好在那里等著。后來通過了解才知道這是三方代表成心想與法國鬧點別扭,給孟戴斯-弗朗斯一個難堪。原來孟戴斯-弗朗斯說過要在20日前解決問題,所以三方代表故意要把簽字儀式拖延到21日凌晨,表明超過了20日。
7月21日,與會的九個代表團通過了《日內瓦會議最后宣言》。其內容共有13條,主要內容是:1.確認在越、老、柬停戰的協定和建立國際委員會的協定;2.參加各方對這幾項協定表示滿意;3.確認柬埔寨、老撾王國政府關于1955年舉行大選的聲明;4.禁止向印支三國輸入外國軍隊和軍事人員;5.禁止外國在印支三國建立軍事基地,同時,三國不能參加軍事同盟;6.在越南以北緯17°線為臨時軍事分界線;7.各方肯定承認越南獨立和領土完整的原則,確保全國大選于1956年7月舉行,1955年7月南北雙方開始協商準備大選;8.保證越南人民自由選擇的權利,不愿意留居北方的人可以遷到南方,不愿意留居南方的人可以遷到北方,時限規定為300天;9.保證不對對方的人員采取報復行動;10.規定法國從印支三國撤軍的最后時限;11.法國保證尊重越、老、柬的獨立和領土完整;12.印支三國相互平等,不干涉他國的內政;13.保證尊重協議的各項措施。
以上《日內瓦會議最后宣言》不需要表決通過,各國代表只需表態就行。文本宣讀后,有七方代表表示贊同,美國代表聲明它不參與這項宣言,但愿意“根據聯合國憲章精神,它將不為協議的執行設置障礙,也不以武力破壞協議”。南越代表則聲明這個協議不能接受,但此時已經沒有人理會了,會議正式閉幕。
會議結束后的第二天,周恩來在舉行告別宴會時還把南越的代表也請來了。周恩來建議范文同主動去接觸南越代表,打下一個基礎,以便將來在協商全國普選時好說話。周恩來在宴會上對南越代表說,你們南北是一家,都是越南人嘛。我們之間也都是亞洲人嘛,愿意的話你們也可以派代表到北京來。
隨后,周恩來又在中國代表團駐地“花山”別墅宴請蘇聯和越南代表團全體成員。當時正好在洛桑舉行世界杯足球賽,周恩來舉杯說:“我們這里也是一場球賽,但球賽的結果是我們贏了,這要歸功于我們的領隊莫洛托夫同志和主力隊員范文同同志,我提議為他們的健康干杯?!蹦逋蟹蚝头段耐财饋碜>撇⑻嶙h大家為毛澤東同志、胡志明同志、周恩來同志的健康干杯,為社會主義陣營各國的團結、友誼干杯,氣氛十分熱烈而親切。
1954年7月22日,越南戰場上法、越雙方全線?;穑瑏碇灰椎暮推饺〈碎L達八年之久的戰爭。停戰協議的執行是比較順利的:1954年10月10日,法軍撤離河內;1955年5月,法軍撤離海防,越南北方全部解放。在此期間,越南民主共和國在南方的正規軍、游擊隊和許多干部全部撤到北方。1955年1月,越南勞動黨中央在河內舉行了越南民主共和國還都儀式,胡志明主席和全體政府成員返回首都,受到幾十萬群眾的熱烈歡迎。
1955年7月,按照日內瓦協議的規定,越南南北雙方應開始協商全國大選的事宜。但此時美國已單方面插手南越,通過他們控制的南越吳庭艷政權拒絕與北越協商。因此,在1955年和1956年,北越多次向南越真誠地提出共商全國普選問題,都被南越拒絕。1957年7月26日,南越發表聲明徹底否定了日內瓦協議,同時大規模鎮壓要求舉行全國大選的群眾。與此同時,美國公開違背了在日內瓦會議作出的“不為協議的執行設置障礙,也不以武力破壞協議”的諾言,開始對南越進行日益擴大的武裝干涉,終于釀成了后來另一場更大規模的戰爭——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國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