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鴻恩
在頗受玩兒家們所關注的央視“鑒寶”節目中,曾經展示過兩件古代冰箱。專家說,這是少有的好東西,雖然只是個木制的箱子,但給價不菲。原因不僅是做工精細,精妙設計,而且年代久遠,記錄了我們古代防腐保鮮技術的發展歷史。
中國古代的防腐保鮮技術確實很發達。“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想當初楊貴妃好吃一口鮮荔枝,底下的人就“飛騎馳進,七日七夜至京”。但荔枝這東西保鮮頗為不易,白居易《荔枝圖序》中說荔枝“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色香味盡去矣!”所以盡管送荔枝的“人馬多斃于路,百姓苦之”,但七日七夜大抵也需要一種非常的保鮮方法,否則,就算是“飛騎馳進”送到宮中也成了一堆爛眼珠子了。也許就是用馬馱著這種木制的冰箱把荔枝送至京城以供御用的。
幫助朱元璋打天下的劉伯溫曾寫過一篇傳世妙文《賣柑者言》,說的是:“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而不潰,出之燁然,玉質而金色。置于市,賈十倍,人爭鬻之”。能使一種水果“涉寒暑而不潰”這種保鮮技術在五百多年前也算是十分了得了,但可惜的是這位水果老板的保鮮技術只保外不保內,其外是光鮮如金似玉,而其內卻“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則干若敗絮”。所賣商品不過是中看不中吃的樣子貨。
劉伯溫當然不是在記錄研究元末明初的保鮮防腐技術,而是痛刺元朝的腐敗政治。所以別看水果販子的保鮮技術不怎么樣,可他的那番話在五百年后讀起來仍然鮮昧十足,令人嘆服不已。食物的保鮮技術發展到今天已是相當的高超。如今,你幾乎可以在任何時間的任何地點吃到各地出產的水果,絕對地是華美其外,金玉其中,表里如一。這在倒退二三十年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在醫學領域,保鮮技術的發展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在國外不就有人患了絕癥,在眼下尚無可能治愈的情況下,運用保鮮技術,先把自己冷藏起來,待今后醫療和保鮮技術發展到足以治愈絕癥病人的情況下,再給病人施以解凍之術,然后進行治療,真正做到起死回生。盡管這種實驗在科學上、理論上是否能夠成立還尚有爭論,但可以說明保鮮技術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具有重大作用。
保鮮技術雖然用途大,范圍廣,但其科學道理并不深奧,無非就是將要保鮮的東西置于一個特定的環境中,以科學手段控制溫度、濕度、酸堿度等等,杜絕被儲物品腐爛變質的可能性,使其自身內部有可能產生的腐壞因素都被外部科學的條件所限制,也就是說,想腐都腐不了,從而達到永遠保鮮的目的。
我們當然也有理由喜歡某種東西靠自身結構、自身的組織細胞能夠抵御外部條件的侵襲而保持長鮮不潰,但世界上沒任何東西在不借助外力的情況下而能夠保持永不變質的。而且這個外部條件還必須是科學的、制度性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那些虛化的,空洞的,表面的,甚至咒語似的條件是絕對不能使物體保鮮的。物體的保鮮還要有一個簡單的、常識性的而且又是必須的前提,那就是物品在沒有實施保鮮技術之先就是新鮮沒有變質的。如果物品本身已經潰爛,或者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那無論是多么完備的外部條件,多么科學嚴謹、多么高超的保鮮技術也沒有用了。
保鮮技術的研究是科學家們的事,保鮮的對象是物而不是人。那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應該不應該保鮮,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尤其是做官的人更應該保鮮,而且要在科學的、制約與監督的情況下保鮮。那種靠所謂自我完善、行為自律、自覺保鮮是靠不住的,不但靠不住,而且必然會出現更具欺騙性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式的人物。這樣的人物或者這樣的官員如果充斥在我們的社會,那我們這個社會可就慘了!
(作者單位:天津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
責任編輯: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