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泓霈

5月26日《中國青年報》報道,深圳市民李紅光自費10770元在媒體上公開刊登廣告,希望即將參加深圳市“兩會”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能夠聽取她從群眾中搜集來的12條建議,并在市“兩會”上反映。然而,沒有得到代表、委員回應,使李紅光一度感到失望。今天下午,深圳市委、市政府派代表接下全部建議,讓她在失望中看到希望。
李紅光的作為,佐證了現代公民參政議政、參與國家大事和地方事務的積極、熱情。根據我國《憲法》,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這是中國公民參政的根本依據。2001年,中國政府簽署了《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人權公約》,其中第25條也規定,公民有參政的權利。與生存權相比,參政權將人與動物區分開來。參政權是現代民主國家對其國民的基本承諾,也是中國政府對世界的宣告與承諾。這種公民意識和權益意識的進步和蘇醒,讓人欣慰。
順應這種民意潮流,獲得民眾強大支持,政府執政會有更廣泛的民意根基和信任指數。而李紅光還是受到了輕視,她花費一年時間整理出來的12條建議,“給兩位連任的市人大代表發了電子郵件,但一直沒有回音”。“上個月她還給市人大和市政協的公開信箱投送了建議目錄,沒有回音”,苦心建議卻遭到了閉門羹,筆者猜想,這中間可能會有建議的可行性不太強、專業性弱;當地代表和職能部門政務繁忙,無暇回信等,但也不能用沉默表示拒絕,這會大大打擊普通公民的參政熱情。缺乏暢通的聯系渠道是一原因,職能部門、人大代表對群眾呼聲和建議重視不夠、若無其事、反應遲鈍、置之不理,是不是還可以認為他們對諸如此類的民聲和建議不夠耐煩,認為人微言輕,認為多此一舉,或者是根本就不愿意受理等。
而當李紅光換用廣告形式發布了自我意愿,營造了轟動效應,公開了參政熱情,表達了參政訴求的時候,內容雖然沒變,效果卻終于“柳暗花明”了。“風水輪流轉”不是運氣的好轉,而是李紅光的“廣告行為”已形成了一種萬眾矚目的民意期待,形成了一種讓政府騎虎難下的尷尬境地,形成了對憲法精神的質問和挑戰。這種大鳴大放的公開化參政,將政府的沉默逼到了死胡同,所以,幸運的李紅光才得到了滿意答復。
一個簡單的公民基本權利表達,一個令社會進步、政府智慧的良好舉措,因為發言主體不夠威強就遭如此輕視,公民付出精神成本的同時,還要承受巨大經濟成本,這代價畢竟有點高。李紅光能夠承擔得起,其他承擔不起的公民只能無奈放棄自己的權益表達了,權益保障成為空談。
時下,政府總有這樣的嗜好,媒體關注了,事情就解決得快;大家都知情了,問題就解決得順利;高層批示了,所有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問題的重要程度并不是重要的,問題背后的領導關注和群眾輿論才是最重要的。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搞“解決作秀”。這種問題就是解決了,通常也多是“一陣風”、“形式主義”,因為工作初衷畢竟不是以人為本,而是以物為本。
這讓我想到了世界上最廉潔國家芬蘭的做法。在芬蘭,任何公民都有權自由地檢舉和揭發違法的政府官員。芬蘭政府為公民提供了各種機會,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對政府官員的工作進行監督。如果公民愿意,可以約見當地行政長官,包括總統在內。因為公共部門的一切都要公開,接受市民和媒體的監督,向市民負責。
所以,“廣告轟動”不應是官民互動的助力器。那些源于執政地位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的實際行動,才是立黨之基、執政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