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尅戎
四、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及關節置換的適應證
人工關節的壽命一般是20年至30年,這是經過體外模擬試驗測試出來的。一旦人工關節植入病人體內,就會在人工關節和骨頭之間形成一個新的界面,這個界面就要長期反復承擔載荷與磨損,因而就成為人工關節最容易失敗的部位。這種置換失敗有時僅僅是關節出現松動,而人工關節假體并沒有斷裂。這與電線桿插在沙灘地里,一段時間后電線桿沒有斷,但卻倒下了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我們目前一般主張人工關節置換術適用于那些年齡比較大,如55歲以上的病人。因為他們的平均預期壽命可能還有二三十年,且關節活動也將越來越少,這樣一來,一次人工關節置換術就有可能滿足終身的需要。
然而,20多歲的年輕人如果關節壞了,怎么辦呢?我們絕對不能要求病人等到55歲再換人工關節。解決這個矛盾實際上是對骨科大夫,對人工關節的設計師以及制造廠商的一個巨大挑戰。通常說來,關節假體的質量提高了,接受手術的病人年齡就可以下降,就可以使得很多中年人甚至年輕人得到重建關節功能的機會。許多人都曾有過牙齒疼痛的經歷,牙齒齲壞了,醫生不一定馬上給你拔牙,而是給你補一補,用幾年;以后不行了,再給你安裝金屬“牙套”,又用幾年;等到牙根都壞了,就拔牙,再安裝義齒(假牙)。關節疾病其實也能這樣進行處理,年輕的時候在損壞的關節表面包一層金屬,或者塑料,使之從30歲用到40歲,甚至用到50歲,然后再做全關節置換,通過這些方法可以延長病人改善關節功能的時間。在目前,中年和青年病人還是不要輕易做人工關節置換,否則后患無窮,它有可能給病人帶來很多的煩惱,甚至是一次又一次的返修手術。
五、人工關節置換術
人工關節置換術是一種擇期手術。所謂擇期手術,就是它不像闌尾炎那樣需要急診的手術。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如果準備不充分,就不要實施。如果病人還能夠通過打針吃藥暫時緩解病情,能保持較好的工作與生活質量,我們主張還是等一等,因為手術越晚,需要再次開刀的可能性就越小。
人工關節置換術還是一個比較大的手術。說它大不是因為它手術創面大、手術切口長,而是它確實把整個關節置換了。要置換這個關節,外科醫生首先就要切掉這個關節,也就是說這個手術是沒有退路的。因此,我們一般都非常重視,非常謹慎。術前,醫生與病人以及病人家屬之間要進行適當交流,告知其手術的利弊情況。沒有任何一個醫生能夠確保手術百分之百成功,且手術過程中還可能發生嚴重的并發癥。它包括:①麻醉意外,導致生命危險。②感染。現在很多醫院的手術室都有層流系統,手術室內的空氣全是經過過濾并持續交換的。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感染率還有1%左右。這部分感染的細菌并不一定來自于空氣,也可來自病人自身的感染灶,如牙齦感染、足癬感染等。一旦發生深度感染,往往必須把人工關節取出,感染才能夠控制。③下肢靜脈栓塞。發生后可影響下肢血液循環,而且一旦栓子脫落,就可以游走到肺,造成更嚴重的后果,甚至死亡。④關節松動、磨損,甚至脫位、折斷等。
現在,全世界每年大概有100多萬人實施人工關節置換術,手術成功率為95%,但作為醫生,我們總是勸病人如果能不手術就不要手術,因為畢竟還有5%的失敗風險。只有當病人的生活因為關節疾病受到了嚴重的干擾,如病人自己不能洗腳,不能穿鞋,不能自如地上下樓,不能外出散步,覺得活得很痛苦,生活質量嚴重下降,或者病人的病情進展快且難以控制,再不手術將可能失去機會時,我們才會考慮給病人行人工關節置換術。
人工關節置換術是一個需要醫生、病人、家屬共同完成的任務。術前,病人應積極了解手術過程,并主動配合治療,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醫生則要給病人做比較全面的全身檢查,了解病人是否伴有其他疾病,特別是一些重要臟器的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等。同時,還要積極預防感染。那么,什么原因會導致病人發生感染呢?有一種說法是運氣不好,手術時正好空氣里有細菌,其實,很多感染的細菌并不是來自空氣,而是來自病人體內。比方說,病人有腳癬,細菌就能沿著病變區皮膚破損口侵犯到體內,然后沿著血管“旅行”,當細菌行進到手術部位時,由于該部位抵抗力差,細菌就會在此大量繁殖而導致感染。因此,術前醫生給病人檢查身體時要仔細查看病人的口腔,看看有無牙周炎、齒槽膿腫等口腔內感染,再觀察病人身上的皮膚是否破潰,這些都可能成為細菌進入血液循環的一個人口。術前準備還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醫生要讓病人和家屬充分了解人工關節是如何安裝和工作的,要讓他們知道人工關節的穩定和活動功能都要依靠周圍肌肉的配合,而肌力與肌肉活動的協調性,要通過功能鍛煉來增強。功能鍛煉理應在術前開始,病人在術前就應學會怎么鍛煉肌肉力量和活動關節,以及怎樣下床、怎樣用拐杖。手術后因為傷口疼痛,再學習就困難了。
手術后還有許多注意事項,且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要求。首先,手術結束、病人沒有完全蘇醒的時候,由于麻醉的作用,此時病人的肌肉松弛,搬動時要特別小心,以防關節脫位。手術6~8周后,關節周圍的軟組織愈合堅固時,再做各種活動就比較安全了。其次,術后應告知病人及其家屬適時并適當活動。施行手術的目的是恢復關節功能,若功能鍛煉太晚,關節粘連,功能恢復也就會大打折扣。因此,術后第二天,病人就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開始功能鍛煉。還有,要重視手術后的康復。很多病人認為自己做過手術了,醫療費也花很多了,不愿意再花錢和時間接受術后康復指導訓練,而沒有指導的康復訓練不是不足就是過度,很難做到恰如其分,這也要引起患者的重視。最后,術后的定期復查也很重要。
人工關節置換術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手術,病人承受了很多痛苦,醫生也是盡心盡力,但手術到底能夠帶給病人哪些變化呢?我的一個病人的親身感受也許能說明問題。
這個病人先天性兩側的髖關節脫位,生下來時沒有及時發現,失去了復位的時機,她也就一直帶著脫位的關節生活。她48歲那年,關節開始明顯疼痛,50歲時,她不但失去了工作能力,而且生活自理的能力也很差。到我院求醫后,我們專門為她設計定制了人工關節,把她兩側的髖關節都替換掉了。手術后,她通過下地行走鍛煉,并逐漸離開輪椅、離開拐杖,大約半年后她上班了,在上班前的一個月,她去了深圳、寧波、西安,最后到了北京,還登上了長城。她說:“我真的沒有想到,在我50歲以后,又一次享受到了人生的樂趣。”從這位病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成功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確實可以改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