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紹蓓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發病率也日益增長,逐漸成為威脅老年人生命和降低其生活質量的頭號殺手。
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的全稱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臟的作用就像是一個“泵”,不斷推動血液流動,形成血液循環,為器官、組織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應氧和各種營養物質,并帶走代謝的產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細胞維持正常的代謝和功能。成年人的心臟重約300克,例如一個人在安靜狀態下,心臟每分鐘約跳70次,每次泵血70毫升,則每分鐘約泵5升血,如此推算一個人的心臟一生泵血所做的功大約相當于將3萬公斤重的物體向上舉到喜馬拉雅山頂峰。因此心臟在做功的同時也不斷地消耗能量,本身也需要血氧供應,冠狀動脈就是為心臟提供營養的特殊血管,它附著圍繞于心肌表層,不斷地為心臟輸送養分,使其能夠晝夜不停地正常運轉。如果冠狀動脈血管腔被不斷沉積的脂質粥樣斑塊堵塞而變狹窄甚至閉塞,就會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什么是冠心病的介入治療?
冠狀動脈介入診斷和治療是近年發展較快的一項新技術,具有診斷明確、創傷小、療效顯著的優點,與藥物治療聯合應用能較好地改善臨床癥狀、達到清除根治或部分根治冠心病的效果。介入治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完善和迅速普及,大大提高了冠心病人的生活質量,為所有冠心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帶來了更多的生機。
冠心病的介入治療需先向血管內注入造影劑,使之在X線下顯像,得以明確冠狀動脈病變的位置與嚴重程度。然后用特制的球囊擴張狹窄處的冠狀動脈血管,使狹窄處的病變斑塊撕裂,管腔擴大,但單純球囊擴張導致的血管內膜撕裂容易引起血栓形成,以致血管再次閉塞。所以,醫生往往會再在血管中植入特殊的支架將血管支撐住,此方法可以使狹窄或堵塞的冠狀動脈得以暢通,從而恢復其供血、供氧的功能。這樣一來,由于心肌缺血引起的胸痛、胸悶、心慌、活動后氣喘等癥狀便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手術時的科學調養
介入治療術前須禁食,但并不是禁食時間越長越好,有些病人因對于介入術的恐懼及對術前禁食目的不了解,誤認為禁食時間越長越好,長時間的禁食禁水會造成病人過度饑餓,造成血容量不足,血壓、血糖降低,增大手術風險。因此術前禁食不要過長也不要過短,一般術前4~6小時開始禁食即可。
手術后需絕對臥床24小時,在此期間應適當進食,補充能量消耗,并促進胃腸蠕動以減少嘔吐。但因術前禁食,病人胃腸長時間排空,故此時不宜進食大量高脂肪高蛋白等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如排骨湯、魚湯、雞湯等民間認為進補的食品,還是不宜過早進食。此時宜選用些清淡易消化的飲食,從半流質、軟飯開始,如濃米汁、白米粥、湯面等,搭配適量軟嫩蔬菜、魚蝦、瘦肉絲,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另外,由于造影劑的副作用,可能會引起部分病人術后腹脹,因此應注意避免進食牛奶、豆制品、甜食等易脹氣食物。手術后應大量飲水,以促進造影劑盡快隨尿液排出體外,減少其引起的不良反應。
康復后的健康生活
患者康復出院后,仍需堅持低鹽、低脂、高維生素、高膳食纖維的飲食原則,平衡飲食,合理控制總熱能,保持理想的體重;控制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如動物內臟、蛋黃等;多吃植物性蛋白(如大豆制品),少吃精制甜食及含糖飲料,多食粗糧、新鮮蔬菜水果,以攝取充足的膳食纖維和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保持大便通暢;少食多餐,切勿過饑過飽;戒煙戒酒,飲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適當多吃保護性食品,如木耳、香菇等。
平時要保持心緒平穩,避免情緒激動和精神緊張,根據自身病情進行適度和緩的體育活動,如太極拳、飯后散步、慢跑等。堅持藥物治療,積極防治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癥等并發癥的發生發展,定期到醫院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