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天
2005年9月9日至10日,由中國企業聯合會與世界經濟論壇共同舉辦的主題為“中國下一階段現代化:制定科學與可持續的解決方案”中國企業高峰會在北京召開。在“中國的創新:明智的選擇還是精明的戰略”會議上,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以我國的創新為主題做了開場發言。成思危指出,在知識社會里,中國要積極通過全面的創新,從接受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軀干國家”轉變為有自己知識和自己知識產權的“頭腦國家”。
從“軀干國家”到“頭腦國家”
成思危指出,中國要改變經濟的增長模式和逐步提高產業的層次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靠知識,有創新,有自己的知識產權。而要做到這一點,成思危認為要做到三點:第一,加強教育。經濟只能保障今天,科學技術可以保障我們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保障我們的后天。只有教育才能培養出創新能力的人才,才能提高我們的競爭力。
第二,鼓勵創新。創新有的是引進技術、消化再創新;有的是通過集成現有的技術創新;有的是通過研究開發創新。國家要采取各種措施來鼓勵各個行業的各類創新。
第三,推動風險投資事業。成思危指出,風險投資是金融資本、實際資本、知識資本相結合的。知識資本是虛擬資本,因為它只有在變現的時候,才能夠肯定它的價值,所以用實際資本支持知識資本,推進創新,這就是風險投資事業。據悉,近年來,中國的風險投資事業有了比較大的進展。中國的風險投資目前資金總量大概是500億~600億元人民幣,但80%是國外的投資。成思危強調,我們要進一步促進中國風險投資事業的發展,促進實際資本和知識資本的結合,使得知識真正能夠轉化成為產品、企業利潤。“從立法角度來說,我們會在各個方面通過立法促進風險投資的發展,比如最近我們就在修改公司法。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全社會培養一種創新的精神,培養創新的文化,鼓勵創新、容忍合理的失敗,并且能夠通過各種方式鼓勵人們敢于承擔風險去創新,這都是非常重要的。”成思危說。
成思危說:“在知識社會里有兩類國家,一類是“頭腦國家”,就是生產知識和輸出知識的;一類是“軀干國家”,接受知識和運用知識的。中國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不能總是停留在“軀干國家”這個地位上,必須要具備自己的頭腦,必須要有自己的知識,要發展有自己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
創新的主體是企業
成思危指出,中國企業要想真正成為創新的主體,首先要轉變觀念,要認識到研究和開發是企業的生命線,創新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
其次,積極制定鼓勵企業創新的措施。成思危指出,國家最近正在嘗試把生產型增值稅改為消費型增值稅,允許企業更新設備和研究在稅前列支,以鼓勵企業進行創新。
最后,進行制度創新,支持有創新成果的人去創業。創新不僅是技術創新,還報包括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在中國來說,技術創新是很重要的,中國有很多人才,但是制度創新可能更加重要,怎么樣通過制度的因素,把制度創新和人們創新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能夠激發出來,這樣才能夠使得企業真正成為創新的主體。“我舉一個例子,中國科學院能夠用納米技術生產領帶,但是只是拿來作為禮品,還不能夠大量生產,這就說明我們使創新變成產品、企業、利潤方面,還需要很多制度上的努力。” 成思危說。
創新并不是發明
成思危認為,創新并不是發明。他指出,創新有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引進、消化、創新。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研發,最后創造出新的東西來。“CDMA是韓國引進美國的技術,但是韓國在CDMA周邊技術上有很多的專利,這是它自己發展出來的。盡管核心是美國的,但是它發展出了很多專利,這是一種創新的類型。” 成思危說。
第二種類型是集成創新。把已有的知識集中起來,產生另一種創新。一種產品原來用途是這樣的,又轉到另外一個創新,像尼龍,從做繩子到做絲襪,這是很大的創新,延長了產品的生命周期。
第三種類型是自主創新。成思危說:“自主創新不能完全是靠科學推動的模式,這種模式是中國比較習慣的,我先研究一個發明,我再找它的用途,實際上,有的發明可能一時找不到用途。更重要的是要注意需求的拉動,如果市場有需求,就會引導你考慮怎樣通過創新滿足需求,這是更加重要的。從市場發展過程來看,市場需求引導的創新可以說是創新的主流。我們必須重視市場的力量,重視市場對創新的拉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