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一批精神病研究專家根據殺人犯的個人特性和犯案因素,提出了“邪惡評級”等機制。希望能就殺人犯的兇狠邪惡程度定出客觀標準,供法官量刑時使用,以決定犯人應該接受死刑、無期徒刑還是較短刑期的懲罰。
“邪惡等級”
一直以來,不少檢察機關、司法部門和律師都希望有一個能為犯人量刑時作為參考的客觀標準。但幾十年來醫學界對此有所保留,認為“邪惡”這個詞的概念已經超出了對犯人精神心理狀態的臨床判斷,它涉及到道德判斷,所以,向法庭提供犯罪嫌疑人精神分析報告的專家就一直回避使用“邪惡”這個字眼。
但美國最新提出的兩項權威“罪犯性格”醫學研究報告得出結論認為:應該用“邪惡”去描繪那些兇狠罪犯,并指出“邪惡”是可量度的。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精神科教授斯通研究了紐約一間精神病院逾500名殺人犯的個人背景資料,包括兇手是否曾受虐待、是否愛妒忌、是否為隱君子、是否是權力狂、是否表現出自責等等因素,制訂出一份分為22個等級的“邪惡等級”(gradations of evill)表。其中最不邪惡的殺人犯是“自衛殺人者”,至于“以折磨他人為首要動機的精神變態施虐殺人”的殺人犯,則被列為最邪惡的第22級。
斯通教授說:“經過多年研究,我們已經基本掌握了辨認殺人犯的一些特征,用‘邪惡稱呼他們是最恰當不過了。”
“做惡等級”
而美國鑒證精神學家、紐約大學教授韋爾納的另一項研究,則是為罪犯在實施犯罪過程當中的“做惡行為”作科學定義。
韋爾納教授所研究的“做惡等級”綜合了數以千計普通民眾對邪惡的理解,其中涵蓋了做惡動機、做惡行動和做惡態度三個方面。據韋爾納教授的研究:核心做惡動機可分為單純為了尋求刺激、為使人恐懼、使受害者精神受創以及基于對受害人的成見而施以毒手等。至于做惡行動方面則會考慮行兇者是否令受害者延長受苦、構成嚴重身體傷害、令受害人惶恐無助等。(原載《英國星期日電訊報》)
“邪惡等級”表(排名按邪惡程度由低至高):
1、 自衛殺人,沒有精神變態傾向。
2、 嫉妒下怒殺情人,雖然傾向以自我為中心,但非精神變態。
3、 生性怪異、反叛沖動、有反社會傾向、自甘幫助殺人。
4、 雖屬自衛殺人,但之前曾對受害者極度挑釁。
5、 心靈曾受創,為生計、吸毒等不顧一切殺害親人或他人,沒精神變態,事后真心悔過。
6、 性情暴躁殺人犯,但沒有精神變態傾向。
7、 極度自戀,但非精神變態,因嫉妒而殺害身邊人。
8、 出于憤恨殺人,非精神變態。
9、 出于嫉妒而怒殺情人,有精神變態特征。
10、殺害“礙事者”(如目擊證人),非常自我,但非精神變態。
11、殺害“礙事者”,精神變態。
12、權力欲高漲的精神變態者,在自認為“走投無路”下殺人。
13、性格不健全,突然狂怒殺人。
14、冷酷無情、自我中心、精神變態、有計劃殺人。
15、變態冷血的連環殺手。
16、變態殺人犯,實施多項邪惡兇殘行為。
17、色魔連環殺手,強奸通常是首要動機,殺人為掩蓋證據。
18、施虐殺人,殺人是首要動機。
19、精神變態驅使做出恐怖行為,包括恐嚇、污辱和強奸他人(但沒實施謀殺行為)。
20、在精神病性格驅使下施虐殺人,折磨他人是首要動機。
21、精神變態,滿腦子虐待達到極限,但沒刻意殺人。
22、精神變態施虐殺人,折磨他人是首要動機,精神變態。
海外星云 2005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