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青
新聞鏡頭一
浙江政府批準成立民間同性戀愛心組織干預防艾
浙江省首個經省衛生廳認可,由同性戀志愿者組成的民間組織——浙江同志愛心工作組于2005年8月14日成立。該組織將協助衛生部門在同性戀人群中進行艾滋病防治干預,同時設立“健康情感熱線”,為“圈內人”提供幫助。
剛成立的浙江同志愛心工作組舉辦了第一次民間活動,邀請國內著名同性戀研究者張北川教授在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會議室講授男同性戀者如何防范艾滋病,及怎樣應對婚姻、交友及社會歧視方面的難題。共有80多位男同性戀者和社會志愿者參加。
張北川說,“男男性接觸”感染HIV的幾率比“男女性接觸”高十幾倍。據張北川個人調查,中國男男性接觸者中,1998年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為2.5%,這一數字在2001年已上升至5.4%。像浙江同志愛心工作組這樣既有政府部門支持,又有同性戀者積極參與的“浙江模式”走在全國前列,具有示范作用。
新聞鏡頭二
復旦大學首開本科生同性戀研究公選課
2005年9月的新學期,讓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高燕寧教授感到高興的是,一門名為《同性戀研究》的課程將面向復旦大學本科生開設,負責這門課程的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孫中欣博士說,這門課程規定的選課人數只有100名,目前已經全部選滿,還有很多學生沒能選上。對此,高燕寧教授并不意外,盡管已經開設了兩年的《同性戀健康社會科學》只面向研究生,但實際上,每次上課都會吸引很多本科生前來聽課。
至今,高燕寧教授都保留著一封本科生的來信,“這學期,在您的課上學到的最多:學會寬容、學會諒解、學會正視生活……”
這封來信讓高燕寧教授非常感動,“開設這門課程時的辛苦全部都因為這封信而煙消云散了。”至今,高燕寧教授回憶起當初開課的過程,仍然感到興奮,因為在中國高校中為研究生開設《同性戀健康社會科學》,是史無前例的。
一個棘手的社會問題
長期致力于同性戀問題研究的青島大學教授張北川說,在生物學的概念上,同性戀占總人口的比例一般為2%到5%。據他估計,目前,我國15歲至60歲的同性戀人數約為3000萬,其中男同性戀和雙性戀者2000萬人,女同性戀者為1000萬人。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這樣龐大的一個群體卻一直過著幾乎不為人知的生活。由于外界對同性戀者產生種種的猜測和疑忌,使得同性戀者群體的心理負擔非常嚴重,已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
有關專家曾對生活在大中城市、受過良好教育、相對年輕和“活躍”的男同性戀者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同性戀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十分令人擔憂。30%到35%的同性戀者曾有過強烈的自殺念頭,9%到13%的人有過自殺行為,超過半數的人由于不被理解,感到很痛苦并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
由于生存艱難,同性戀這個龐大群體隱藏著一系列復雜的社會問題。深圳市慢性病防治院公布的對172名與同性發生過性關系的男子行為調查結果顯示,26.2%的人從來不用安全套,55.2%的人性伴侶在20人以上,總體結果顯示,我國男同性性接觸群體已具備了艾滋病流行的條件。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室主任呂繁說,男性同性戀艾滋病感染率在中國艾滋病高危人群中居第二位。男性同性戀艾滋病感染率達2%到5%,遠高于普通人群0.4%的感染率。如果防控不力,艾滋病感染率很可能快速上升,并加速向一般人群擴散。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就是,與西方國家相比,由于受傳統觀念中傳宗接代思想的影響,我國80%以上的同性戀者被迫選擇與異性結婚,艾滋病毒傳染給配偶的概率非常高。
社會應如何對待同性戀
雖然同性戀已是公開的秘密,但因為涉及個人隱私、性傾向異于主流人群,他們形成了特殊的“另類人群”,性伴侶的關系一直處于地下隱蔽狀態,得不到與異性戀者平等的社會保障和約束,而且他們的伴侶關系往往易碎而短暫,從而導致了同性戀者頻繁更換性伴侶,增加了性病、艾滋病傳播的幾率。解決同性戀帶來的系列社會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客觀、正確認識同性戀問題,對這個群體消除偏見,給予社會尊重,這樣才能扭轉3000萬同性戀者面臨的困境,解決這個特殊群體帶來的許多社會問題。因此,由社會組織來解決這個特殊群體帶來的社會問題,像浙江同志愛心工作組這樣既有政府部門支持,又有同性戀者積極參與的社會組織,體現了社會對他們給予的尊重與包容。
從本質上看,同性戀屬于一種對異性無好奇心的現象。一旦這種性取向明確形成,改變它既困難又痛苦,并且最終往往徒勞無功。同性戀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不過是與異性戀的性取向不同而已,而對性取向的選擇是人的自由,除此之外,同性戀和異性戀并沒有別的不同,一樣的用情,一樣能夠得到人類性欲的歡欣和滿足。
無疑,社會對同性戀的歧視和偏見應該消除,社會應該對同性戀者給予寬容。如果輿論在同性戀問題上一味強橫地祭起道德規范的大旗,以歧視、輕蔑、排斥、壓制的態度對待同性戀者,會令同性戀者恥于見光,容易導致艾滋病病毒在地下傳播,導致這個群體的感染率高出普通人群,給整個社會帶來危害。
其實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一樣,都是為社會發展積極貢獻力量的人群,只是性取向不同,所以也應享有社會進步所帶來的種種成果的權利,享有與他人共同發展的權利,享有不受歧視的權利。而一個社會對偏見最強有力的校正者是政府,如何改善同性戀者的生存環境,政府責無旁貸,政府有責任向大眾普及有關同性戀的科學知識,給予同性戀相應的重視。
政府認可對于同性戀這個處于弱勢地位的少數族群的保護,將使政府形象顯得更為開明、進步,形成一種各社會群體之間更為寬容、和諧的氣氛,更有利于社會的穩定。有社會學家認為,對一個在社會中被寵愛有加的團體給予更多的寬容當然簡單,但是看一個國家的人民有多少社會寬容心,只要看一看這一社會最不受喜愛和接受的人群所受的待遇就能了解。而看一個社會是否真正致力于對社會容忍的追求,一個簡單的指標是看這一社會如何看待同性戀問題,因為同性戀群體畢竟還沒有被整個社會所認可。
相關鏈接:
國內同性戀大事記
1、1957年 4月,最高人民法院以法研字第7929號文的形式,做出了建國以來第一個明確關于同性戀問題的司法解釋。在該文中對黑龍江高級法院指出:“關于成年人自愿雞奸是否犯罪”,尚有待立法解決。
2、1994年張北川的著作《同性愛》問世。這是國內第一部全面討論同性戀問題的學術出版物。
3、1994年到1995年,海外媒體大量報道中國內地同性戀者情況。一個叫做“中國彩虹”的北京同性戀組織向海外媒體發布同性戀解放公開信,引起廣泛關注。
4、1997年,中國新刑法頒布,刪除了過去常被用于懲處某些同性性行為的“流氓罪”、“雞奸罪”,從而實現了現實中的同性愛非刑事化。這一跨越,完成了一些發達國家歷經數十年走過的艱難路程。成年同性間雙方自愿的私下性行為,不屬于法律干預范疇。
5、1997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與聯合國艾滋病中國專題組合作完成了《迎戰艾滋病》,稱:“在中國,同性戀行為不是非法的……”
6、1998年1月,社會學家李銀河教授的性社會學專著《同性戀亞文化》出版。
7、2000年11月,歌手毛寧被刺。因其涉及同性戀問題,引發了大眾媒體關于“是否要對同性戀寬容”的大討論。
8、2001年4月,中國精神病協會更改了對同性戀的定性,將其分為自我認同型和自我不和諧型,前者已經不再被認定為精神疾病。
9、2004年12月2日,CCTV新聞頻道“央視論壇”欄目播出《同性戀:回避不如正視》。這是CCTV首次正面討論同性愛現象/人群,明確反對“同性戀=艾滋”的偏見,強調了艾滋病在我國男性性接觸者中流行的嚴峻現狀。